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教案范文

阿林老师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教案1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教案2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 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 -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 -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察,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一定含有钾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症状,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下列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下列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麦出现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尿素 D.磷矿粉有效成分

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

【小组讨论】

1.上述实验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它们反应的实质是哪几种粒子在一起发生了反应?

2.如何检验某种物质里是否含有铵根离子?

先取少量的待测物质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润湿的pH试纸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润湿的pH试纸变蓝色,证明该物质里含有铵根离子。

学习指导三:氮肥的简易鉴别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3页的有关内容,如何鉴别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氨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许于研钵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无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的溶液各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钡,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铵,化学反应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无沉淀的两种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铵,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无沉淀的是硝酸铵。

【跟踪练习】

1.下列化肥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C)

A.硫酸钾 B.硝酸铵 C.过磷酸钙 D.氯化钾

2.区别下列相关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D)

A.NH4Cl与KCl:看颜色

B.NH4HCO3与KCl:加水

C.K2SO4与Ca3(PO4)2:闻气味

D.(NH4)2SO4与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闻气味

3.下列化肥能与碱性物质混放或混用的是(D)

A.碳铵 B.硝铵 C.硫铵 D.硫酸钾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硫酸氨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氨味

B.含Cl-的盐溶液能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盐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盐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盐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盐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教案4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是如何摄取这些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

(2)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健康方面的重大贡献。

(2)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正确认识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 坩埚钳、酒精灯、10%的稀盐酸、鱼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等几类人体必须的营养素,同时了解了水和无机盐也是人体必须 的营养素,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无机盐的重要作用。

【提出问题】

人体生长过程中需要6种营养素,根据营养素的组成元素,你认为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

【学生回答】

由水可知人体内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中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内含有N 元素。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7~P98,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以多媒体展示)

1.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

2.人体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的金属元素是什么?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50多种,除C、H、O、N以蛋白质、糖类、维生素、水、油脂形式存在外,其余都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2.氧元素、钙元素。

3.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超过0.01%的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称为微量元素。

【阅读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8,了解常量元素中钙、钠、钾三种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活动与探究】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取两根鱼骨,其中一根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燃烧,另一根放在10%的稀盐酸溶液中浸泡一会,10分钟后取出。

【交流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现象、进行归纳、得出结论:鱼骨中含钙元素。

【提出问题】

钙元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多的常量元素,若人体缺乏钙元素,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还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补充足够的钙元素呢?

【学生回答】

牛奶、骨头汤、绿色蔬菜、肉类、豆类都含有钙元素。

【归纳总结】

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较少,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却很大。微量元素中有20多种是人体必需元素,若人体缺乏,就会生病。

【课件展示】

出示一些患者的图片,请学生根据教材P99的表格,回答各是由于缺乏哪种微量元素而导致的。

【提出问题】

同学们,当医生不能只是看病,不开药,请问要补碘、补氟应该怎么补充?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种做法:如食用海带、紫菜、碘盐补碘,常用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交流讨论】

组织并指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目。

【学生回答】

前后四人一小组,得出结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元素过量也会得病。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知道一些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主要靠食物摄入,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3教案5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引入课题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活动与探究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相互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

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实质(验证猜想与结论)

实践与应用 “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

实践与应用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

第三板块:教学范例

我们已经知道

①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

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

我们还应知道

提出问题:

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猜想:

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应有: 。

实验探究 收集证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

 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

 3.蒸发反应后的溶液。

 小结:

1.酸与碱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

2.盐的定义。

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我发现的新问题:

猜想

依据

设计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结论

1

2

我们怎样应用

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秘密。

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合适?

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

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

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⑦上网收集有关中和反应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

我们的感受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

我的启示是: 。

我的发现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