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元宵节猜灯谜策划方案

李盛老师

2017医院元宵节猜灯谜策划方案

  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一份关于2017医院元宵节猜灯谜策划方案,感谢中国人才网为大家提供。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丰富广大职工文化生活,活跃节日气氛,展现医务工作者风采,以增强医院职工的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工会文化氛围,让广大职工欢度一个温馨、愉悦、宽松的元宵佳节,经医院工会委员会研究决定,组织一次“庆元宵•猜灯谜”文化活动,拟订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猜灯谜、庆元宵

  二、活动时间:20XX年2月21日(星期四)16:30

  三、活动地点:门诊四楼体检中心

  四、活动准备:

  1、2月21日前,邵洲杰负责收集各种灯谜,徐芳准备奖励职工的小礼品。

  2、场地布置:2月21日下午,邵洲杰协调体检中心和总务科场地问题,悬挂好元宵节灯笼;并且在四周拉上红丝带(初步),将灯谜吊在上面;活动期间张弛负责播放节日音乐,渲染气氛。

  3、2月21日16:30分,医院工会负责组织猜谜活动,包括人员通知,谜底核对、奖品发放及宣传拍摄等;团委负责维持活动期间的秩序。

  五、活动规则:

  1、猜谜活动,必须是现场猜谜,不得将谜面揭下带离活动场地。

  2、每个猜谜者猜一个灯谜,必须先到指定兑奖处核对谜底,确认无误后,由工作人员回收谜面,如果未答对将谜面继续挂回原处,工作人员将答对谜面者的姓名和所在工会进行登记,方可颁发奖品。

  3、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为了让更多的员工参与活动,每人次限猜二条。

  4、谜语共200条(准备250条)

  第1-50条灯谜到一号兑奖桌核对答案(工作人员2人),第151-200条灯谜到二号兑奖桌核对答案(工作人员2人),第201-250条灯谜到三号兑奖桌核对答案(工作人员2人)。第351-400条灯谜到四号兑奖桌核对答案(工作人员2人)

  5、奖项设置:

  共设置奖品200份,猜对一条谜语兑换一份奖品,奖品兑完,活动结束。

  六、活动注意事项

  1、猜谜要有秩序,不要大声喧哗。

  2、谜底猜出后,把谜面取下,到指定兑奖处核对答案,如未答对请将谜面挂回原处。

  3、对答案要排队守秩序,违反者取消猜谜资格

  七、活动费用预算:

  1、元宵大灯笼4只,

  2、红丝带两盘,

  3、礼品200份,

  4、A4粉红纸张

  合计费用:约 元左右。

  【延伸阅读】

  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族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汉族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廋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汉族民间十分流行。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1]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汉族民间谜语。中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 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在灯谜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时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时代,而所有文化的发生都源自于人类的问题意识。

  汉族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民间谜语属于事物谜。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民间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灯谜的谜底范围更广,从字谜、成语、诗词、各种用语,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谜。民间谜语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

  称作儿童谜语。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文学特征也比较强,因而猜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因而对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