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
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
身材:盘着两腿(高大)
衣着:破夹袄(长衫)
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
动作:“摸”(排)
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
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实际上的掌柜呢,对小伙计却是“凶巴巴的”。——同平常一样,他有没有一点点关心孔乙己的味道呢?
注意,同学们,此刻孔乙己——被打断了腿。
我们能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而孔乙己呢?
他颓唐,他的恳求,他的低声,他的不十分争辩……都只能证明着他精神世界的极度崩溃,内心的悲惨、无奈和心酸啊!
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遭遇的悲惨和命运的恶化。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命运是雪上加霜,必死无疑了。
结论:孔乙已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社会环境
孔乙己周围都有哪些人呢?根据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思考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文内容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分析)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冷酷残忍
下层劳动者:掌柜的——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我”——势力
短衣帮——麻木不仁
孩子们——天真无邪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几个句子,希望你有新的感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多余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人心更凉,孔乙己的内心更凉啊。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感到透心的凉。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人们无需知道,也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我想啊,在座的每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和正在向你们讲授这篇小说的老师,咱们知道啊!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那个社会,没有人去在意他的生与死。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教师: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
四、提升认识
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或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例如: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
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可谓多了,但是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学生小说之中,走进小说的语言,走进任务的内心,走进作者。我想,这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的。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小说末段,深入探究“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个“残酷的”而非“麻木”的问题,立足课文,从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层层推进,得出“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课文是一篇小说,我以为,小说的真实远远甚于生活的真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走进文本,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
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一、 教学内容
《孔乙己》是初三第X册第X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教授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兴趣和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长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们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通过筛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的社会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是教学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了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时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万别。为此教学中,可设计几个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主题、阅读感觉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的回答,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的,表达出来又能自圆其说的,我们就肯定。课堂中形成了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使学生一反被动、静止的状态而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环节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和教法设想,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如下:
1、提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为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提供基本条件。
小说所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旧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没有改变。一些封建复古主义者顽固地维护着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针对这种现状,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在“五四”前夕,写下了这篇白话小说。
对于这一背景材料,如果说条件允许的话可预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或书籍中搜集,课内交流补充。后来由于怕时间紧,就没有让学生在课内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导入新课。
2、分析人物的悲惨命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材的处理,要改变旧有观念,改变每文必分析结构层次,每课必讲授写作方法的做法。教师应当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求知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认知,因而更富于有效性。比如,对本文的信息顺序也可作适当调整,首先设计这样的个问题:
小说最后一名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以课文为依据陈述观点,培养筛选能力;二是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会原因打好基础。
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从结局入手,对孔乙已的悲惨命运、性格特点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孔乙己性格特点及其社会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为突破“社会原因分析”这个教学难点做准备,同时,通过对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此,可要求学生深入具体课文,快速阅读找出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语句,圈点主要词语、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守旧、穷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加以论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评价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为了使教学更有层次感,更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分析小说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入手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可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下列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具体问题如下:
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
②对孔乙己这一个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③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5、 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整理课堂教学思路与方法。为了充分发挥教学小结的这两个功能,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对本课的教学小结:
①学了《孔乙己》这篇以后,你在阅读小说方面有什么收获?
②你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
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四、学习前三段
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
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讨饭的原因
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教学目的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阅读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明确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
为什么鲁迅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短篇小说;初步了解《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明确学习重点,以便带着问题学。
二、简介写作背景:
要点:《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1917年在十月革命启示下,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鲁迅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继《狂人日记》之后,写出了小说《孔乙己》这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并渴示那个社会芸芸众生的昏沉、麻木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三、要求学生跳读,迅速将注释中的生字注音搬到文中相应的字上并读准。
成亨(hēng)酒店砚(yàn)附和(hè)羼(chān)
蘸(zhàn)舀(yǎo)打折(shé)了绽(zhàn)出
四、查词典解释:
不屑(xiè)置辩——认为不值得申辩。
颓唐(tuítǎng)——精神萎靡不振。
分辩——辩白;努力加以解释说明。
五、学生朗读全文,或听录音,获得整体印象。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六、快速阅读,思考讨论,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活动场景变换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节)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第二部分(第4—13节)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其社会根源。再引导学生以“打折腿”为界限,将第二部分分为两层:第一层(4—9节)侧重写封建文化、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二层,侧重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摧残。
七、学生朗读第一节。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和时间?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
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由此理解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提问〕: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八、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提问〕:小伙计所管职务和所处环境使人有什么感觉?
明确:单调无聊“叫人活泼不得”反衬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为孔乙己出场作了铺垫。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小说开始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酒店里各种人物及其相互关系,有什么作用?
〔明确〕: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是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小说以咸亨酒店为中心舞台展开情节,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得到了完整而深刻的表现。
九、布置作业:
根据“理解——分析”的要求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复述咸亨酒店两种顾客的不同特点。
二、学生朗读第四节,结合“理解·分析一”分析孔乙己的典型性格
〔提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这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特点?(启发争论,教师归纳时用虚线把原板书“长衫”和“柜外、站喝”联结起来,补写“孔乙己”三字如上表。)
明确:“短衣帮”与“长衫客”之间等级森严,隔着鸿沟。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社会地位低下,应属“短衣帮”;而“穿长衫”,总想保持读书人架式,却穷困潦倒,不能“踱入”房里,与长衫并起并坐。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短短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三、学生朗读第5节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点明他已是风烛残年。长衫脏而不洗,破而不补,又不肯脱去,表明他好逸恶劳,潦倒不堪,自视清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已渗透骨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满口之乎者也”为的是显示他“很有学问”,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而别人从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绰号正是对孔乙己这种欲上不能、欲下不甘的迂腐性格的强烈讽刺与揶揄。
四、学生朗读第6节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五、学生朗读第7、8节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
首先是孔乙己“可笑”。他受封建教育毒害,被科举制度摧残,不会营生,迂腐麻木,假斯文,他的像貌、行动、言语是可笑的,写孔乙己的可笑,实质上是对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的尖锐嘲笑和讽刺。
其次是别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要做阶级分析。掌柜是剥削阶级人物,他对孔乙己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玩弄和欺凌。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他们的取笑是病态社会的病态心理的反映。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在被压迫者中间,形成了隔膜冷漠心理。麻木,不觉悟,丧失同情心,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
(1)整理写出孔乙己的性格分析提要。
(2)预习下文,着重理解第9节的含义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幼儿园托班语言小鸡和鸡蛋教案范文
外卖小哥五星好评50字评语
四十年小学同学聚会主持词
优秀技术员工自我评语
幼儿园托班语言小鸡和鸡蛋教案范文
草原的教案
小学科学布的秘密的优秀教案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精选11篇)
小班音乐教案模板(精选五篇)
中班春天语言教案五篇
消防安全活动教案
幼儿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
幼儿园小班主题优秀教案种瓜啦含反思
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幼儿园中班主题优秀教案我不怕黑含反思
新课标六年级上圆的面积教案
搭积木幼儿园小班主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