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

王明刚老师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性,原因;

  氯化铝溶液呈性,原因;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实验2.将新制备的.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溶液中,;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溶液

  中,;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溶液中,阳离子有和,阴离子有,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中,

  在溶液中:

  例题分析: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

  本节教学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教学,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NaHSO4、 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Cl—]>[NH4+]>[H+]>[OH—](B)[NH4+]>[ Cl—]>[H+]>[OH—]

  (C)[ Cl—]=[NH4+]>[H+]>[OH—](D)[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A)[Cl—]>[NH4+]>[H+]>[OH—](B)[NH4+]>[Cl—]>[H+]>[OH—]

  (C)[Cl—]=[NH4+]>[H+]>[OH—](D)[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NH4+]>[Cl—]>[H+]>[OH—](B)[NH4+]>[Cl—]>[OH—]>[H+]

  (B)[Cl—]>[NH4+]>[H+]>[OH—](D)[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A)加入的碱过量(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A;B;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