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 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
⑵ 主要采取朗诵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学习本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⑵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突破】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教学时应该反复领读、齐读、提名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与作品有关的史实。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学生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课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⑶ 文中的动与静。
⑷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与情
4、教师点拨:
⑴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⑶ 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
《小石潭记》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8)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9)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10)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11)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12)“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13)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O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一篇古代散文,它以移步易景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本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 ↓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引出作者和课题:人物竞猜
(1)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他21岁中进士,后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
(3)他对唐代的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他的山水游记是中国游记文学的奠基作品,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 《小石潭记》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推荐学生朗读
3、纠正字音和节奏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小石潭)
2、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水 石 树 鱼 源 岸 环境
3、小石潭的特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或词语
预设:
(1)、清(水尤清冽)
句子: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学生朗读,解释。
链接材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青
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学生朗读,赏析。
妙哉!这里有青青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它们交错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此等仙境 ,令人心驰神往 。
(3)幽
句子:隔篁竹 伐竹取道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总结1:小石潭景色清幽、凄美,但它却被遗弃在荒野之中,无人赏识。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那么柳宗元为什么给他取名“小石潭”?
4、找出描写“石”的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
(2)其岸势犬牙差互
(3)凄神寒骨
四、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
看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小石潭景物的特点, 投影: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找景物,说特点)
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细读课文,落实重点实词。哪些句子是快乐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2分钟)
例如:读完此文,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怪石嶙峋的小石潭。理由是:文中这样写道,“全石??为岩”。我是从“为坻??为岩”这几个词语看出来的。
注意:为,成为的意思。这句话 的意思是??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明确:
教师预设:
填词 理由 重点讲解
树木青葱――青树??披拂――学生看注解理解
群鱼戏水――潭中??.相乐――定点写景
水清见底――潭中??.相乐――侧面描写
源头曲折――潭西南??蛇行――斗折蛇行
岸势崎岖――其岸势??.其源――犬牙
环境凄清――坐潭??幽邃――学生看注解理解
五、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同学们边读边试着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小石潭给你带来的心理感受,也可以几个同学小声议一议。、哪些句子是悲伤的,这些句子中哪一句是最精彩的?学生自由发言
投影: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说心情,谈感受)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指导品味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大家听听我来读这篇课文,看看我是怎样理解柳宗元的心境的。学生齐读课文。
六、探究作者的情感
过渡语:如此凄美、清幽的小石潭,作者坐在此地有什么感受呢?
预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孤寂)以其境过清(凄清)
那为什么前面提到“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怎样理解?
出示课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柳宗元的永州情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六、拓展:千古文人山水梦,“仕 不 得 志” 便 寄 情 山 水。
1、
(1)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绝)万径人踪灭。(灭)孤舟蓑笠翁,(笠)独钓寒江雪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张岱《湖心亭看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2、教师读自己写的词:“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七、结束语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
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石,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近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最好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最高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金色的鱼钩主线整体教案
幼儿小班体育游戏教案大全
一年级语文上小小的船优秀教案
幼儿园小班降教案多喝开水好处多含反思
消防安全培训教案范文
幼儿园教案案例
一年级语文自己去吧教案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大道之行也经典课文语文教案
课文三峡的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