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范文

莉落老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范文

  教学目的:

  1、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

  3、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2、作者简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字词教学。

  戳(chu )穿 海市蜃(sh n)楼 玄奘(z ng)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描述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现象。

  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沙漠里奇怪可怕现象。

  三、阅读第一部分。

  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先写法显和玄奘两个人物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感受。然后具体描述了他们文章中的可怕现象: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么悲惨!这些描述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阅读第二部分。

  1、阅读第2、3两段,思考:

  沙漠到底是不是像法显和玄奘说的那样恐怖吗?为什么在他们看来沙漠是如此的恐怖呢?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其实沙漠里并不像法显他们说的那样恐怖,我们的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好几次横穿沙漠,并没有什么鬼怪。这说明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是可以正确解释的。

  他们之所以感到如此恐怖,是因为他们当时的条件太差了。他们是单枪匹马,一人独行,而现在的条件就优越得多,或是驼队,或是汽车飞机的支援。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指导用书。

  2、预习4、5两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略)

  二、继续学习第二部分。

  1、阅读第4段: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

  思考:这一段中,作者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的?

  文章描写了被称为“魔鬼的海”的沙漠现象:夏日中午,沙漠中的人“渴不可耐”之际,“忽然看见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蓝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可望而不可即。对这一现象,作者并未马上加以解释,而是叙说了法国数学家孟奇的故事,让他来回答。孟奇运用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学地说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楼”的成因,深入浅出,富于趣味。

  具体的解释(见书本)

  2、朗读第5段后思考:作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沙漠中“鸣沙”现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本段开头表明“鸣沙”现象从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超自然的`现象。文章并未紧接着对这种现象作科学解释,而是叙说了具有“鸣沙”现象的宁夏鸣沙山的地形和位置,指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以“据说”和自己的耳闻目睹,突出鸣沙的隆隆巨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才“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加以科学解释。这样也就让读者形成了一个普遍认识,那就是:一切怪异的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说明的。

  三、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带有一定的文艺色彩。从表达方式来看,兼有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还有一些故事,作者的亲身经历等,文章还运用了设问、反问、引用、比喻等多种手法,富有趣味。

  结合课后练习二,说说加点词用得好的理由。

  具体的分析见书本。

  四、小结。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说明的真理。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