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锦集7篇

莉落老师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评价: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和亲身经历来研究身边的科学,然后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拿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寻找例子。整个过程顺畅、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十三课:乐声与噪声

  标准内容

  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

  2.通过观察,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3.会用不同的材料做隔音效果的对比实验

  4.懂得减少噪声,应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设计意图

  第13课“乐音与噪声”是“振动与声音”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传播”基础上,认识乐音与噪声,认识乐音与噪声,本课先从你喜欢什么声音入手,以学生对声音的不同感受来引入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引导学生用比较学习方式,不同探究乐音与噪声的特点影响和防治。

  本课是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主要包括观察,比较乐音和噪声特点,知道不同声音对人们的影响,并采取一些方法防治噪声。

  在“乐音与噪声”一课中,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而是从你喜欢什么声音来引入,让学生在说说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声音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讨论区分乐音与噪声的标准。

  教材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的教法,没有以下定义形式来得出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而是以你喜欢什么声音来让学生说说自已喜欢的声音和不喜欢的声音及理由,从学生讨论中区分乐音和噪声的标准,教材以讨论形式,引导学生交流有什么声音使自己印象很深,让学生在交流时,培养其对事物的表达能力,并知道不同声音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

  活动2和活动3是在认识噪声大防治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来了解噪声的防治和自己如何减少噪声。而活动4制作隔音器,以制作形式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学会科学研究方法。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借卡通人物提出一个平常而又包含科学道理的问题小鸟的叫声真悦耳”“工地上的声音听起来那么难受”同样是声音:为什么小鸟的叫声喝工地上嘈杂的声音不同的感受呢?由此,引导学生探究乐音和噪声问题。

  教学流程

  讨论——提问——实验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经历讨论、调查和记录等的研究,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和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乐音和噪声的音频,相关的图片和作隔音器用的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在森林里,大家觉得小鸟清脆的叫声非常悦耳。这时,波波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地上嘈杂的声音听起来却那么难受呢?

  问题 你能帮波波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乐音和噪声的问题。

  二、活动一:你喜欢什么声音?

  导入 出示课本图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声音,不喜欢哪种声音?并说出原因。

  引导 从学生回答中引出噪声和乐音的概念。

  媒体 播放“动物的鸣叫声” 音频。

  讨论 各小组讨论怎样区分乐音和噪声,举出实例。

  小结 乐音和噪声以悦耳和不悦耳作为区分。

  延伸 有没有一些乐音在某些时候可以变成噪声?

  三、活动二:噪声的防治

  导入 我们知道,噪声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危害。为了防治噪声,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了解哪些办法可以防治噪声?

  引导 出示课本图,说说图中是怎样防治噪声?

  讨论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各自的调查记录进行交流和讨论。

  汇报 小组汇报调查得来的各种防治噪声的方法。

  延伸 让学生调查家庭或学校附近的防治噪声的设施。

  目的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

  四、活动三:减少噪声,从我做起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噪声?

  讨论 平时的噪声来自哪里?我们应该怎样减少这些噪声?小组对课本图进行讨论。

  目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要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培养学生讨论与交流能力。

  五、活动四:制作“隔音器”

  导入 减少噪声的办法有很多,而用不同材料隔离声音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

  问题 不同材料隔音效果一样吗?

  猜测 猜测什么样的材料隔音的效果最好?

  讨论 小组讨论。哪些材料的隔音效果比较好?这与材料的什么特点有关?

  实验 提供闹钟,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隔音器。

  做实验时,应当控制材料的大小、厚度等条件一致。

  目的 通过制作隔音器,让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六、小结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

  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人体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纸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写写画画离不开它。随着幼儿活动的丰富,以及大班孩子即将步入小学,他们接触的纸和图书越来越多。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作业本、纸张浪费严重,所以设计这一活动,让幼儿了解纸的特性和用途,从而爱惜纸张和图书。〈〈有用的纸〉〉选自大班科学领域《人的本领大》主题中的活动,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看、摸感知不同质地的纸,知道纸可以书写、印刷,还有包装等功能。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知道纸张容易污损、撕破、碰到水易烂,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

  活动准备:

  1、为每组幼儿准备各种纸:牛皮纸、皱纹纸、蜡光纸、宣纸、砂纸、铜板纸、毛边纸等。

  2、每组一盆水,各种剪好的纸娃娃,每组一个纸盒。

  活动过程:

  一、 通过观察,了解纸的特性及用途。

  1、谈话激趣: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一些特殊的朋友,看看是谁呀?(纸用报纸盖住)

  2、看桌子上有些什么纸?找出你不认识的纸,请小朋友或老师介绍。

  3、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纸,看上去、摸上去有什么不一样?

  4、你们知道这些纸可以做什么用?(幼儿讨论)

  5、小结:纸有各种各样的,它们颜色、软硬、厚薄不同,他们有的能书写,有的能印刷,还有的能包裹东西,能做纸盒、做信封等。

  二、 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纸的特性。

  1、请幼儿自由玩纸,看看有什么发现?(教师提示幼儿可以折、拉、撕、揉,将玩完的纸放在纸盒里)

  2、交流发现:你玩了那种纸,是怎样玩的,有什么发现?

  3、幼儿操作实验

  (1)谈话:我们来玩纸娃娃游泳的游戏,看谁的纸娃娃游的时间长。

  (2)提出要求:取一个纸娃娃,先看是用什么纸做的,在轻轻的放在盆里观察。

  (3)小组内交流:玩了那种纸娃娃,有什么发现?

  4、小结并引导幼儿爱惜纸。

  纸易撕、易湿、易皱、易燃,能揉、折、卷,所以我们小朋友平时看书、写字时应怎样去做?

  三、 扩展幼儿生活经验。

  1、想一想,你还在哪里见过纸和纸做的东西?

  2、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是纸做的?

  四、 了解纸的发明并拓展。

  1、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纸,你们知道纸是谁最早发明的吗?

  2、拓展:关于纸还有很多种玩法,如甩一甩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纸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小朋友可以继续去探索发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 ,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独立设计记录符号在记录表中记录,尝试统计的方法,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同伴交流、描述探究的过程。

  2、鼓励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猜想并尝试,发现工具的不同使用方法。

  3、体验思考、发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工具,并能正确的说出它们的名称。

  2、核桃肉若干,放在一个方盘里;核桃若干;记录表;笔;纸板。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集体品尝,激发幼儿砸开核桃的欲望

  (1)出示核桃, 幼儿品尝核桃仁

  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位小伙伴,快来看看它是谁?” (出示核桃)

  核桃:“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核桃,我有一件硬壳做的外衣,肚子里有香香的果肉,你们吃了我的果肉,会变得更聪明、更健康的,今天我就请你们来品尝我的果肉,好吗?”( 请幼儿品尝核桃仁,每人一块)

  核桃:“小朋友,你们一定没吃够吧,那好,我把伙伴们请来,让你们吃个够!但是,这次你们要自己想办法吃到香香的果肉,你们能做到吗?”

  (2)出现核桃的伙伴们(完整核桃),幼儿讨论怎样吃到核桃仁?(充分讨论、争议、辩论,漫画演示各种办法的结果)

  师:“快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用脚踩”、“用牙咬”、“用拳头砸”、“用锤子(或其他工具)砸”……(根据幼儿的回答内容请幼儿分别示范不同的办法)。

  2、说工具

  请幼儿说一说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

  师:“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工具可以用来砸核桃呢?”

  (二)猜想与尝试

  1、成功的设想

  (1)示范讲解记录表格的使用方法。(工具下第一栏填预想哪种工具会成功,第二栏记录实践后的结果。)

  师:“这是核桃带来的记录卡,记录卡第一行画的都是什么呀?”

  师:“第二行的前面有一个问号,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猜一猜、想一想,哪些工具能砸开核桃;第三行的前面有一只手,它的意思是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把结果记在这里。”

  (表格中选择了八种工具,分别是剪刀、锤子、钳子、镊子、螺丝刀、木棒、扳子、锁头。)

  (2)幼儿设计记录符号,记录猜想结果。

  师:“在记录之前,你要先选择一种符号,然后在第二行认为能成功的工具下面画上符号。”

  2、实验与验证

  (1)请幼儿自由使用各种工具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边实验边记录,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2)幼儿间交流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注意到同一工具有不同的使用结果。

  三、探索与发现

  1、统计与排除

  经过小组统计与集中统计,确定能成功的工具,排除不能成功的工具,找出有分歧的工具。

  师:“现在我给每组发一张大统计卡,请每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尝试结果记在上面,你使用哪种工具成功了,就在这种工具的下面画个1,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要记录。”(各组统计)

  师:“现在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的统计结果说一说。”

  2、交流新发现

  (1)交流工具的恰当使用方法

  师:“请大家说一说你发现哪种工具怎样使用容易成功?”

  (2)交流砸核桃的适合部位

  师:“砸核桃的哪个地方容易成功呢?”

  (3)交流使用工具的力量

  师:“我们要怎样砸容易砸开核桃?”

  四、激励与创造

  欣赏成型的艺术作品,激发幼儿用核桃壳创造的欲望。(在收集核桃壳的同时整理活动室)

  师:“核桃肉可以吃,核桃壳能干什么呢?小朋友快来看一看吧!”(展示核桃壳制作的作品)

  师:“我们回去后,也用核桃壳做一些漂亮的作品,好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活动室整理干净吧!”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生的过程。

  2、发展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对小动物产生爱心。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小鸡是怎么出生的

  2、声音:公鸡,母鸡,小鸡

  活动过程

  一、听听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鸡叫声音

  提问:请小朋友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小朋友知道小鸡是从哪儿来的呢?

  (幼儿互说)

  二、听故事:可爱的小鸡

  1、教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那么小鸡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请小朋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讲故事

  提问:瞧,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鸡啊!毛茸茸的,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鸡妈妈生的。)

  教师:鸡妈妈是怎么生的呢?

  (鸡妈妈蹲在鸡蛋上,生出来的。)

  教师:那么,蛋是从哪儿来的呢(母鸡生的)

  三、了解鸡的成长

  1、课件:鸡的成长

  母鸡生蛋→母鸡孵蛋→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长成公鸡、母鸡(环形圈)

  2、提问

  (1)鸡蛋怎样才能变成小鸡呢?(鸡要蹲在上面)

  对了,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来暖和这些鸡蛋,鸡蛋在妈妈身体下面很暖和很暖和,

  鸡妈妈要化好长的时间,这些鸡蛋里才能长出小鸡。

  (2)鸡妈妈蹲在上面这叫什么呢?(这叫孵蛋)

  谁会用完整的话来讲一遍?(鸡妈妈蹲在鸡蛋上这叫孵蛋)

  小朋友都来学鸡妈妈孵蛋(动作)

  3、教师:鸡蛋里长出了小鸡,小鸡看到外面很热闹,它们可想出来了,可是小鸡它怎么出来呢?

  (它用嘴巴把鸡蛋壳啄破,就出来了。)

  哪个小朋友会说,小鸡怎么出来的?(小鸡啄破壳。)

  请小朋友一边学习鸡啄破壳,一边说(动作,语言)

  教师:小鸡啄破壳出来了,变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

  4、教师:小鸡每天要吃很多东西,你知道小鸡它吃些什么东西吗?(米、虫、菜)

  5、教师:小鸡一天天长大了,变成什么了?(公、母鸡)

  公鸡怎样叫?母鸣怎样叫?

  四、请幼儿看图书说一说鸡的成长

  1、这是谁?它在干什么?

  2、小鸡是怎么出来的?

  3、小鸡变得怎么样?

  4、小鸡长大变成什么啦?

  五、教师总结

  小朋友都知道小鸡是从哪里来的了,请小朋轻轻跟着老师说,

  母鸡生蛋→鸡妈妈孵蛋→小鸣啄破壳出来了→变成毛茸茸的小鸡→小鸡吃很多东西→

  又长成大公鸡和大母鸡→大母鸡又能生蛋了。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名称:科学语言活动——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1、愿意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现出来,与同伴分享。

  2、对溶解现象感到好奇。

  活动准备:一次性塑料杯子、小勺子、白糖、果珍、盐等、温水

  活动过程:

  一、提供孩子每人一个透明杯子,请孩子自由倒水喝,说说水的味道是怎么样的?(淡的,没有味道)

  怎么样才能让水喝起来有味道呢?在里面加东西

  二、与幼儿共同实验操作

  加上点白糖进去,搅拌之后发现了什么?(白糖不见了,讨论一下白糖去哪里了)请孩子尝一下它的味道怎么样?水变味道了吗?再尝试加上果珍等看看有什么变化,味道又是怎么样的?

  三、总结实验结果,像糖一样的东西会溶解在水里

  四、请孩子泡一杯自己喜欢的饮料,一起开心的喝喝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