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经 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 哪些是方程?
5y 36÷x=97?8+9m 10-x=3?54+x>9 5×7=35 6y+6=48 2x+3x=20
2.解方程。
10-x=5? x+1 0=20 x+3=1 2 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20xx y=500
3.解方程。
(1)x÷3=9 x=27
(2)7y=28 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 x=0
正确解法:x-19+19=19+19 x=38
(2)3x=36
解:3x÷ 3=36÷3 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 2克=10克),如果用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xx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20xx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4y=20xx)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20xx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书:2z+200=20xx)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5=10 4y=380 2z+200=20xx)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 x -14>72 y +24
5x+32=47 28<16+14 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教学内容:课本P8——P9
教学目标: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
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
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
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3、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乘法的运算,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熟练的计算
2、 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画好表格,写清组别。)红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4页。这节课我们来一次夺红花比赛。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专心聆听、遵守纪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花。
二、完成练习
1、完成第1题。
(1)审题。
师:同学们请看第1题(读题):小明到商店买了下列商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什么,花了多少钱呢?
生:小明买了一根跳绳,花了3元,一个铅笔盒5元,一辆玩具车8元,还有笔记本5元,布娃娃8元……
(因为物品较多,可以请两个学生分别说一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
师:很好!你的表达能力很强。下面谁来把小明买的物品归类一下?
(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回答。)
生: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和钢笔三样;另一类是体育用品,有跳绳、羽毛球、毽子;第三类是玩具,有玩具车和布娃娃。
(师对回答得有条理的学生予以表扬。)
(2)回答问题。
①师:看清了小明买的物品,接下来我们来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解答,等一下再请你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②交流反馈。
a、交流问题(1)。
师:谁来说说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怎么做?
生:我列式:5×3=15(元),一共花了15元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算式。)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呢?
生:因为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钢笔,它们的价格都是5元,有3个5元。所以这样列式。
师:说得真好。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
生:还可以用加法算,5加5再加5。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我认为用乘法算更加简便。
师:你真会思考!奖励一朵小红花。
b、交流问题(2)。
师: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生:花了9元。我也用乘法算:3×3=9(元),(师板书算式。)
师:3乘3表示什么?
生;体育用品共有3件,每件3元,三三得九。
c、交流问题(3)。
师:我们再看第(3)小题。小明还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生:小明还买了玩具车和布娃娃,共花了16元,列算式是8×2=16(元)。
生:也可以是8+8=16(元)。
d、交流问题(4):小明带了50元钱,买这些东西够不够?
师:要想知道50元钱够不够,我们要先算出什么?
生:要先算出小明买这些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哇,把这图上标的每个价格都加起来吗?那实在太多了。
生:不要,只要把刚才算出的学习用品15元,体育用品9元,玩具16元,这三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教师边听学生边说板书出:15+9+16)。
师:用50元钱够吗?
生:够,共花了40元钱。40比50小。
生:我可以估算,把15看成20,9看成10,16看成20,全加起来就是50。我刚才把原来的每个数都增大了,所以一定够。
师:真棒!在生活中我们是常常要用到估算的。
(3)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红花。
三: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问: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师生一起归纳、整理本单元所学内容。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求圆面积的练习
先用小黑板出示P27练习1——2再指名板演,
然后让板演者说说计算过程。最后再次复习圆面
积在各种条件下的计算公式:S=πr2=π()2
2.综合应用。
投影出示P27练习3~4题,先由4人组成小组
进行讨论,并解答,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
特别要说清思考过程,最后,教师讲解。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
四.作业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一(2) 课时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本单元研究得出的知识解答问题。
2.通过图形的组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复习
1、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
怎样求圆的面积?
二.展开绿色圃中
1.练习。
先指名板演,其余同学各自做在草稿纸上,
然后全体师生共同讲评,指出存在的错误,
尤其是做在草稿纸上的同学一定要自己找出
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解答过程,小组进行练习。
2.小结。
三.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 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规范有序的解决问题的步骤。
学习重点
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
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二、自学指导。
1.情景导入:
(用蒜苗生长的动画图片引入新课)
2.由学生动手,演示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
3.动画演示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要强调学生注意观 察画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让学生分析在格子图中画折线统计图可以分成哪两步。
三、习题巩固。
课本P89练一练1。
四、实践应用。
课本P89练一练2。
五、课堂小结。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事物的变化情况。
2.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呢?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连线。
3.统计图一般有几种形式呢?
统计图一般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种形式。
4.进 行预测时,先要找出数量变化趋势中的规律,再进行预测。
六、知识拓展。
为了寻找小玲跳绳成绩提高的秘密,笑笑帮助小玲记录了锻炼的情况,并制成了统计图。
(1)小玲跳绳中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最快?哪一阶段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答:小玲 第5~10天成绩提高最快,第15~20天和20~25天成绩提高比较缓慢。
(3)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多少,达到每分135个大 约是在第几天?
答:估计小玲第8天的成绩大约是118个,达到每分135个大约是在第12天。
七、目标检测。
1.要表示上海20xx年全年每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用( )表示合适。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 .扇形统计图
2.统计图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李明从9时到11时由甲地到乙 地骑车行驶的情况。
(1)李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他平 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2)李明在中途停留了吗?如果停留了,那么停留了多长时间?
(3)李明在最后30分里行驶了多少 千米?比他骑车行驶全程的平均速度快多少?
八、实践作业。
根据十几天观察蒜苗得到的结论,写一篇《我的蒜苗长得快》数学实践小论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之《密铺》。
教材分析:这是一节 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实践活动。教材分三部分安排:第一部分,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用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初步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第二部分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三角形和四边形能否进行密铺。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知道有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而有些则不能;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密铺的含义,更多地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欣赏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 进一步感受图形密铺的奇妙,获得美的体验。并能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知识;具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
(2)能力和方法水平: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初步运用“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来探究问题;
(3)心理水平:该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但是还是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较强的表现欲;
(4)思维水平:学生的思维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相对较少。在学习过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印象,并能准确的认识各种简单平面图形。对于密铺,学生已经有了较为直观的生活体验,只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活动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加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初步抽象的理论知识。在这个知识系统的帮助下 ,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头脑风暴,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的设计重 点放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长作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通过经历与组内同伴动手拼图以及设计密铺图形等活动过程,知道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知道有些图形是不能密铺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参与到组内讨论,并指导。最后在学生活动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反思,内化知识经验与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 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 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 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 ,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 ?(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 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 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 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 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 (标角)
4、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18、19页)。继上一节课“有多少块糖”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到乘法的简便性。为后面有“有多少点子”的学习做准备。
2、教学目标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3、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读写乘号以及各部分的名称。难点:准确地读写乘法算式;正确说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属于小学低段,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经过一年对新教材的接触,学生已初步学会观察生活、发现信息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在小组内有序合作、与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教师为主导,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学法分析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乘法必要性;二、结合问题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个环节:创设“排队去儿童公园”的情境,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用加法解决“每排有5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连加这种方法的烦琐。这时,我引导学生:象这样每个加数都一样的加法算式,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第二个环节:结合“儿童乐园”的问题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突出重点和难点的重点环节。我准备用以下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把主题图以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
1、请同学们自己在情境图上寻找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进行问题交流,并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把学生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些问题,为后面抽象乘法算式做准备。可以请几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并共同核对答案。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我以其中一个做例题,对学生进行乘法算式及其各部分名称的讲解。如以2+2+2+2=8为例,它可以用乘法表示,写做2×4=8,或者4×2=8,读作2乘4和4乘2。其中,中间的叉号叫做乘号,这是一个乘法算式,2和4在这个乘法算式中都叫做乘数。
4、请学生把其他几个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形式,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在这四个步骤中,我还会提醒学生注意: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一个是相同加数(显性的),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隐性的),要让学生明确它们的由来。经过第二个环节四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的意义及算式改写及各部分的名称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可以到过度到本节课的第三个环节。
第三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这个环节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教学,首先,小组内交流,寻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在全班进行交流;然后,把本课引入的“排队”的问题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就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六、说板书设计
相同加数的连加的算式和抽象出来的乘法算式对应着写,这样让加法到乘法的转化过程更直观的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 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 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 9+9+9 6×2 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 4+4+4+4+4+4=24(人) 3+3+3=9(人) 1+2+3=6(人)
2 × 4 = 8(人) 4 × 6 = 2 4 3 × 3 = 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 × 2= 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 3+3+3+3+3 5+5 10+10+10 7+7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体会数的意义.
2.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序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我们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你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
活动一:我们的校园
1.在我们的校园里你都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校园里有操场,我们的学校里有老师,我们的学校里有小朋友……)
2.你能用一句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吗?
(我看到了1个老师,我看到了3座楼,我看到了一年级有7个班,有6个年级,有好多小朋友……)
教师:对了!你们说的真好!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许多的教室和老师,我们要在校园里共同生活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大朋友,如果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好吗?
(点评: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作用,是课程标准中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学校的了解还不多,通过学生们互相启发,引起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从而产生对学校生活的喜爱.)
活动二:动物王国的校园
教师:动物王国的动物学校也开学了,小动物们都高兴地来到学校,你们想到它们的学校看看吗?(想)
1.出示主题图:
2.观察小动物
(1)你们都看到有哪些小动物来上学了?(小熊、小松鼠、小兔子)
(2)你们能数一数这些小动物都有几只吗?(有6只小熊)
(3)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是6只小熊吗?(师生共同数)
(4)有几只小松鼠呢?(有4只小松鼠)
(5)小兔子呢?(有2只小兔子)
(6)它们的老师是谁呀?(大象)
(7)有几位老师呀?(1位)
(点评: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的学习,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从一开始带领学生观察画面,到由学生独立观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经常地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
3.用带有数量的话说一说
在动物王国的学校里你还看到了什么?能用带有数量的话说说吗?
生1:有3座小房子
教师:对!这是动物学校的三间教室,分别标着一(1)班、一(2)班、一(3)班.
生2:有小鸟
教师:数一数有几只小鸟?(9只)
你们是怎么数的?(用手指着数)
哪个小朋友愿意到前面带着大家数一数?
生3:还有蝴蝶.
教师:蝴蝶可真多呀!有几只你们知道吗?(10只)
怎么数就能不丢不落?(可以把数过的标上记号,也可以从左到右数……)
4.观察静物
教师:你还看到校园里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来表示?
生1:校门口有5个大字.
教师:你们知道写的是什么吗?(欢迎新同学)
生2:教师的后面还有8棵松树.
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3:学校的门前还有花.
教师:一共有几朵花呢?(7朵)
5.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参观了动物王国的学校,我们参观的时候是看到什么说什么,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乱呢?
(2)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参观办法呢?
(3)教师:如果你是学校的小主人,你会怎样带领我们参观呢?
(从门口开始往里走、从上到下看、从左到右、按照数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
(4)教师:我们就请你们这些小向导带领我们进行参观.
(点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对数感的建立、符号感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在数学课上就要求教师在言谈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包括一句话,一个思考……)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引导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列题目,请同学回答: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2.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3小时行驶18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5小时行驶300千米,6小时行驶360千米,7小时行驶420千米,8小时行驶480千米……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3)边填表边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时,使之明确。
①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②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点拨:
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③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提示:请每位同学任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都是60或都一样,固定不变等。
教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④比值60,实际就是火车的速度。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4)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2)观察上表,引导学生明确:
①表中有数量(米数)和总价这两种量,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总价随米数的变化情况是:
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③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④比值3.1,实际就是这种花布的单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就是:
(3)师生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为什么?(总价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米数扩大,总价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样的?(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4.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比较例1、例2,思考并讨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
(2)学生初步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
①例1中有路程和时间两种量;例2中有米数和总价两种量。即它们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例1中时间变化,路程就随着变化;例2中米数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
教师点拨:像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板书)
③例1中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例2中总价与米数的比的比值一定。概括地讲就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引导、点拨,并补充板书:两种量中)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两例的共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4)教师指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补充板书:如果这成正比例的量正比例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
(5)看书19、20页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6)教师说明: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速度)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7)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8)教师提出:如果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9)教师提出: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以及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式子想一想: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教学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2)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由学生讨论解答。
(3)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判断的根据。
教师板书: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6.反馈练习
让学生试做第21页的做一做,并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先想一想成正比例的量要满足哪几个条件?再算出各表相对应数的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列关系式判断。第(3)题不成比例,订正时要学生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2题的(1)-(9)
先让学生自己判断,再订正。
四、全课小结(师生共同进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吹糖人教案
幼儿园健康教育教案如何预防传染病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荷叶圆圆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吹糖人教案
幼儿园健康教育教案如何预防传染病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设计
小班游戏课教案龟兔赛跑
爱心树绘本导读-四年级
小班我上幼儿园教案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案设计范文
小鸡小鸭托班语言教案
小班降宝宝要睡觉教案
校园安全教育教案(通用六篇)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优秀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