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背离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王明刚老师

这一节课背离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我校两名语文骨干教师调走了,一直从事数学教学的我被领导安排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孩子们对问题的反应并不积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尽管我觉得的我的问题设计的很好,可是回答问题的好象总是那几个学生。直到那一节课的进行,我才找到问题的症结。

  星期一上午的语文课,我按精心准备的教案有条不紊地上课,当我习惯性的叫起一名学生读课文时,同学们窃窃私语起来,还夹杂着抱怨的声音。我感到很纳闷,这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读课文很有感觉,学生们怎么会有意见呢?

  我急忙问怎么回事,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明白,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是叫这一名学生读,其他的孩子多少有些厌烦。我问一个孩子:“那我怎么不见你举手要求读课文呢?”没想到这个孩子气呼呼的说:“你老是叫他,我举手也没有用!”我听了,感到一震,原来因为有的孩子一、两次读的不好,我就形成了习惯思维,认为就是读不好了,这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今天终于“犯了众怒”。看来是我错了。

  我想了一下,对那个有怨气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没看见你举手,是我不对。那么,现在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同学们看看你到底有多棒,好吗?”这个孩子马上兴奋的读起来,尽管在个别字音上把握的不是非常好,但是他读的很投入,更难得的是,他的面部表情居然也能随着课文感情的起伏有所变化,这让我暗暗为他叫好。读完后,他抬起头,挺起胸,得意洋洋的看着我,好象在说:“我读的怎么样。”

  我大声的问:“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

  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好!”

  “光说一个‘好’不行,”我接着说,“谁能说一说他读的好在哪里?”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起来:

  “他读的很流利。”

  “他读的声音很洪亮。”

  “他读的很有感情。”

  “老师,他读书的时候,脸上还有变化呢!”

  ……

  看到孩子们热火朝天的样子,我决定趁热打铁,说:“同学们,既然他有这么多优点,那么大家能不能学着他的`样子,把课文读的更好呢?”孩子们用无比肯定的声音回答我。我一看,又高兴又犯难。高兴的是孩子们的热情很高;犯难的是,这么多孩子,不可能都读。可是,不让他们都参与,好不容易调动起来的热情就有可能受到打击。怎么办?我冷静地想了想,决定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

  我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然后,我告诉他们:从他们的小组中选出一个最好的,让他代表小组参加读书比赛。哪一个小组的代表获胜,哪一个小组的成员就都能得到一颗小星星,因为他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获胜了是大家的功劳。我喊了一声开始,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我也不时的参与到讨论中。

  几分钟之后,代表们陆续选出来了,我让其他孩子作评委。看到他们热情高涨,信心满满的样子,我不禁开心的笑了。比赛结束了,孩子们显得格外高兴,仿佛意犹未尽。看到这种情况,我对孩子们说:“今天的比赛很成功,往后我们还会举行的。不光是读书,咱们还可以举行写字、作文的比赛,大家说好不好。”孩子们兴奋的鼓起掌来。

  尽管这一节课背离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有些地方甚至显得有些乱,但是我仍然觉得很成功。总结起来,我感到收获颇多:首先,我知道不是孩子们的积极性不够,而是我的思维形成了习惯,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导致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注意吸取这个教训。其次,我明白问题设计是否精彩,不能从我们的思维出发,而是应该看它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更不能以是否花哨为标准。另外,我还觉得这堂课还有一个成功的地方,就是我采取了比赛的形式。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说过:“比赛是孩子进步的原动力!”我应该把这一成功的秘诀好好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