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姑娘》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五篇)

张东东老师

  《棉花姑娘》课后的教学反思1

  《棉花姑娘》一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给自己治病的故事,告诉学生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地方的害虫的常识。激发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一、对比朗读,体悟情感

  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按起因,经过、结果的一般顺序进行教学,而是进行了变序教学,通过两头抓中间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先用课件出示两幅图:一幅是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棉花姑娘愁眉苦脸的样子;另一幅是棉花姑娘长出了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然后以“看了这两幅图后你想说些什么?”引出这部分的学习:品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这两段内容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内容上。

  二、先扶后放,培养自学能力

  这一篇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结构是一样的,句子也十分相似。抓住这个特点,我花时间指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先让学生读一读,接着看图,再想一想:谁来说说棉花姑娘请谁给她治病了?(燕子图)棉花姑娘是怎样请的?棉花姑娘很有礼貌,燕子医生给她治病了吗?为什么?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吗?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同桌合作自学三、四自然段。自学以后再让学生进行汇报,这样设计,不但能让学生认识课文结构的特点,懂得自学的方法,而且达到我会学。

  三、拓展延伸,培养运用能力

  低年级阅读教学词句训练是重点。课文的第6自然段,重点在于理解“碧绿碧绿”“雪白雪白”,并能积累此类词语,拓展练习。首先通过看图理解“碧绿碧绿”,延伸理解“雪白雪白”,拓展abab类型词语。学生们大部分都能说出此类词语。例如“碧绿碧绿的荷叶、小草,柳叶”等,还有“雪白雪白的云朵、墙壁、雪花”等。这样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角色表演,升华情感

  分角色表演朗读是本节课的目标之一,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把课文内容大胆地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读得兴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完成教学目标。

  五、不足之处

  在分角色朗读时,男同学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有些放不开,总是不如女同学的表现,这也是今后要多引导,多训练的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在教学形式上下工夫,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棉花姑娘》课后的教学反思2

  《棉花姑娘》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科学”。《棉花姑娘》一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棉花姑娘病了,叶子上长满了蚜虫,它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治病,可它们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当蚜虫们得意地吸食棉花姑娘的汁液时,七星瓢虫赶来把害虫一扫而光。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吐出了雪白的棉花。本课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与文本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了解各种有益的鸟类和益虫的不同作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常识的兴趣。

  一、打破正常的教学程序,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为此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探索的空间。这节课里,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平常课堂教学常规的教学程序,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段逐句讲解课文的做法。课堂上,先读第一和最后的自然段,把棉花姑娘生病的样子和病好的样子进行对比,引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而后,安排自由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与文本互动,抓住关键词了解课文。

  “阅读不仅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我们更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在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头饰,贴图、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文本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成为文本情境中的角色,进入文本,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喜角色之喜、忧角色之忧、急角色之急……真正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与角色产生情感碰撞。课文2—4小节棉花姑娘请动物医生给她治病的段落十分相似,角色对话能引起他们个性朗读和表演的欲望,也能激发学生感情生成的目的。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读好棉花姑娘的话,如:看到燕子时,着急地求救了!抓住“请”字,读出礼貌和着急,谁来有礼貌地读读她对燕子说的话?再让学生读三位医生的话,抓住“对不起”、“只会”读出诚恳、抱歉的语气。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分角色扮演读,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会棉花姑娘的急切请求的心情和动物医生帮不了棉花姑娘的抱歉心情。

  三、适时的点拨,有效地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精心设计提问、巧妙进行诱导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钥匙”,好的提问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这堂课中我创设了“棉花姑娘的病是怎么治好的?她遇到了哪些医生?这三位医生为什么帮上忙了吗?”这几个问题,适时的点拨,捕捉教学契机,让学生在有层次地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问题过多,过于纷繁琐碎、零打碎敲就会让学生不知要思考些什么,导致偏离甚至失去了目标。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每一篇文章中的焦点,让学生有“点”可抓,有“面”去发挥,真正实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在阅读活动中张扬个性,品味人生。

  《棉花姑娘》课后的教学反思3

  《棉花姑娘》讲了棉花姑娘病人,叶子上长满了蚜虫。她请了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帮忙,但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七星瓢虫帮她消灭了蚜虫,棉花姑娘终于恢复了健康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条理十分清楚,2、3、4自然段都用了同一形式写了棉花姑娘与三种小动物的对话。我觉得此篇与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的结构有点相似。所以我也希望采用前面通过学生自读来理清课文。

  在请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呢?有一名学生说:“棉花姑娘病了,请燕子、啄木鸟和青蛙来帮她捉蚜虫,但是他们都不肯帮她,后来七瓢虫帮助了棉花姑娘把蚜虫吃光了。”很明显,这名学生能够把主要内容讲全,但是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失误,当时很快有同学提出:“燕子、啄木鸟和青蛙并不是不愿意帮棉花姑娘,而是他们帮不了。”我一听,连忙接着说:“那到底是帮不了还是不愿帮呢?看来我们要从课文中找答案了。”在这里,我先为学习下文作上铺垫,而且可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学习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先引导学生体会棉花生病时的感受,生1:棉花姑娘一定很疼,你看叶子上都是洞。

  生2:肯定还很痒,有那么多的虫子爬在她的身上。

  生3:我想肯定很难受。我生病的时候就难受极了,你看图上棉花姑娘都皱起眉头,歪起嘴巴了。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棉花姑娘最希望的是什么呢?谁能读一读这句话。

  生4读。(读得不错)

  师:我发现你把多么读得特别突出,为什么呢?

  生4:因为多么可以看出棉花姑娘很想有人来为她治病,

  生5:老师我还能给多么换个词,可以换成十分,也可以换成很。

  师:哦,那咱们还可以把这句话换种说法。她十分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她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

  在这里,我请学生读一读,然后说感受,我们也看到学生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有痛,有痒,有难受,而对于这些不同的体会,我都给予了保护,为接下来学生体会棉花姑娘急切获得健康的心情埋伏笔。而对前面学生提到的不愿帮还是帮不了这个问题,我在下面的学习中请学生通过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的方法来解决。

  生1:我从对不起这个词语中感觉到燕子他们是帮不了,因为他们觉得帮不了棉花姑娘很抱歉,所以说对不起。

  生2:我从“只会”这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只会说明只能捉这样的害虫,没有办法帮助棉花姑娘捉蚜虫。

  师:真会读书……

  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通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分辨出前二位同学对课文理解上产生的分歧哪个更正确,并且通过寻找词语的方式来说明,我感觉这样一个思考、理解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一种能力。

  本篇课文中,“请你帮我捉害虫吧!”这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虽然句子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一次比一次强烈,学生在刚开始朗读时没有发生感情的变化,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做了一定的引导。整堂课下来,学生们还是比较乐于去学习这则有趣的故事的。

  在课后,有学生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棉花姑娘生病了,她要自己找医生,农民为什么不给她打点药水治病呢?”我笑着说:“我想如果你是照顾这些棉花姑娘的农民伯伯,一定会帮她们治病的是吗?”“嗯,是的!”孩子笑着走开了。我发现我们的孩子真是十分会思考问题,我总是去关注一些课本上的文字,想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让学生学习,其实孩子们想的角度往往是不同于大人的,而我有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有很多时候,在这方面孩子们往往给我上了一课。

  《棉花姑娘》课后的教学反思4

  《棉花姑娘》这篇课文采用童话的形式,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在动听的童话故事中,了解不同益鸟和益虫的捕食方式,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本课通过棉花姑娘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给自己看病的故事,告诉孩子们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分别吃什么害虫的科学常识。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识字、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课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总体感觉学生学得比较轻松,难点和重点都把握的较好。

  1、注重年龄特点,探究解疑。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还小,喜欢认识新朋友,所以我出示“棉花”图片,自然引出课题“棉花姑娘”。揭示课题:姑娘是指女孩子,所以都是女子旁,这样一来,学生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姑、娘”这两个生字,我直接说“我们班有很多小姑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本课的多媒体课件非常精美,画面生动,很能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观看画面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2、抓住重点小节,反复朗读,领悟课文。根据本学年我们年组制定的课题《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节课上,我又重点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指导。本篇课文较长,但情节生动,特别是对话部分生动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燕子、啄木鸟、青蛙无可奈何的语气,七星瓢虫高兴的语气等。因此,这节课上阅读训练花费的时间较多,采用多种形式如:男女生对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等进行朗读的训练,而且以学生自我感悟朗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真正的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我还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把课文内容大胆地表演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朗读的训练提升了一个高度。

  3、结合文本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渗透教育。当你需要得到别人帮助时,用好文明用语“请”。当你不能帮助别人,感到抱歉时,应说“对不起。”

  《棉花姑娘》课后的教学反思5

  一、可取之处

  上完《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本人静下来做了一番思考,觉得以下几点是做地比较好的:

  1、三维目标设计得体,并且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2、整节课以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特别是一些过渡语,做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如:在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中,我的设计如下:棉花姑娘多漂亮,谁来夸一夸她?

  生1:棉花姑娘长得白白的,真好看!

  生2:棉花姑娘,你好漂亮,我能跟你交朋友吗?

  师:是啊!棉花姑娘长得白白嫩嫩的,穿着绿裙子,多像一位翩翩起舞的小姑娘呀!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叫她的名字。

  生一齐亲切地喊出“棉花姑娘”。

  学生在一种无意识当中老师就把他们带进了学习的课题中,改变以往陈旧的呈现方式,学生学得轻松、自在,筑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安全感。

  3、学生思维活跃,上课能即使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问题,使课堂生成更生动、形象。

  课堂预设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课堂生成却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上课中一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说七个斑点,就想七颗星星,但是星星是黑色的呀?”我没有一下子就回答她,而另一位学生马上接着他的话题,“课文里只是说好像,又不是真的。”是呀,多好的解释,让我从一时无从解答的困境中走出来。其中这学生提的问题并无多少价值,但是解答的这位同学能一针见血,把他的思路及时拉回,而不把课堂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争论上。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点设计到位,初见成效。

  这篇课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放在哪个环节好,我想了好久,最后终于选在了课文的第3、4自然段,因为这两段与第2自然段是并列的,这时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些学习指导方法,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完成该两段的自学,不必按部就班地一段一段学,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多让学生通过自学,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有待改进之处。

  每上完一节课,我想不会很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下所述:

  1、上课拖堂。这是上课中出现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教师生怕学生不懂,苦口婆心,结果自己说多了,把时间占久了,自然而然时间就不够用了,而且这又是一节自己精心准备的课,一定要展现给孩子们看,要不实在是太可惜了。

  2、课堂调控能力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节课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课堂中过分地关注是否教学民主、平等,学生有问题举手就让他说,这是对的,但是太多的学生举手,都让他们说势必会显得有点课堂凌乱,整体感不够清晰。

  3、合作学习点落实了,也让他们合作了,给学生展示合作成果的平台太窄了。这节课由于时间关系,只请了一组上来展示,这个面就太窄了,其实合作学习完之后,后续工作是非常关键的,让他们尽情地展示以后,会养成一种合作的欲望,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