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反思(通用六篇)

刘莉莉老师

  物理教学反思1

  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所以从初二的物理教学开始,首先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打开初中物理的大门,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物理基础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拔高。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要注重科学探究,多让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获得探究结论的喜悦。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3、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要求学生解题过程要做到多反思、归纳和总结。

  4、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物理教学反思2

  在八年级刚刚学习完《透镜》一节内容后不久,有一天我所教班的班主任,跟我说起他们班一位学习较差的男孩子,用一个放大镜把前面一位女同学的衣服烧了一个洞,班主任说起这件事的时候非常生气,而在一旁的我却有点内心沾沾自喜,尽管在班主任看来这是学生的恶作剧,但在我眼里学生在顽皮中用到了物理知识,对于物理老师来说我心里多少还有点自豪呢。

  事后,我找来这位男学生,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他说:“那天上课我听到老师说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我只是想试一试是不是这样,没想到就把前面同学的衣服烧着了。”听到这里,我说:“我相信你说的是真的,你并不是故意的,但是我要表扬你一点,也要批评你一点,表扬的是通过这件事说明了你那天上课认真听讲了,而且还具有了实验研究的意识,如果以后上课都能象那天那样注意力集中,你的学习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要批评你的是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要注意安全,否则的话就有可能带来象今天这样的情况,知道吗?”听到这里,这位男学生心悦诚服的点点头,并露出了一丝微笑,我也送给他一个会心的笑容,并拍拍他的肩膀说:“以后好好学习物理,相信你一定会学好的。”从那以后,这个学生跟我的关系非常好,经常课前课后帮我拿实验器材,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非常高,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做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要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真诚相待,不歧视,不训斥,抓住每一个契机,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唤醒他们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物理教学反思3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

  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物理教学反思4

  物理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堂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

  根据有经验的教师的意见,认为发问须有一定的目的,才可产生效果,否则教师随意发问,学生随意回答,可能影响课堂里的秩序,不过,教师为着顺应一种情境,利用时机,发出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当亦可行。但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须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学习上的困难、进度、评价等方面的检验与推进,皆可发出问题。实际上,发问之目的不同,作用不一,而问题的意义自然亦有差别。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

  1、引起动机。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教学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教学内容感兴趣。

  2、启发思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俾可作出适当的回答。

  3、考察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激动顿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形成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6、对于理论的评价。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7、检验学习目标。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8、给予复习机会。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9、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10、总结学习经验。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藉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

  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

  物理教学反思5

  在听一节物理课《温度》的时候,发现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首先让学生体验,感受冷热的不同,由于对比参照的不同,会有错误的反映,从而引入温度的对比和测量等,然后进行温度计的结构学习和使用。

  但是,由于在冷热的感知过程中,一直让同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缺乏应有的对比反应,学生描述感受也就没有戏剧性的不同,学生感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没有对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测量有鲜明的认知性,也就少了研制温度计的迫切性。

  相对的,如果让两个不同的学生分别将手插入冷水和热水中适应一段时间,在同时插入温水中,立即评价,感觉对比也就大不相同,也就容易勾起学生对井水冬季、夏季不同反应的质疑,体悟到感觉的对比作用,也有不靠谱的描述等。继而认识到为了便于对比和记录,科学的方法是选取相同的参照物比对,引入温度的界定和温度计的研制和使用。

  这就提醒我们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目的的导向性,绝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也不是仅仅为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一知识内容,或者掌握某一方法技能。

  还比如温度计的使用,同样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测量方式以及观察结果,对比结果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规范操作的意义和操作要领。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更多一些体验性,而不是单纯的接受性,也就更多一些顿悟性,也就无形之中保证学习的理解性,印象深刻而稳定。

  所以,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目的的导向性,做好细节的组织和调整,既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其中的情趣性,还让学生体悟中明确学习内容的生成,注重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物理教学反思6

  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这次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我深深领悟到:物理是一门既抽象又贴近生活的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难学难懂。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改变这种状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反思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科与生活的科学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相应的事例、现象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利于增强物理学科的亲和力和现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认识生活的欲望和热情,调动学生兴趣,促使物理走向学生。从学生生活层面切入教学,设置情境,关键是把握学生生活与知识点的融合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知识的理解

  与教材中事实材料显现的理想化实际相比,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贴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在物理科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实际来阐明物理概念、观点,并用物理学科的

  观点、理论去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实现教学通俗化,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疑惑为信服,从而大大增强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定律和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开采和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物理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实现物理教学的通俗化,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而开拓物理教学的新境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