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教学反思

秦风学老师

热爱生命教学反思1

  受到列宁高度评价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作者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热爱生命》这篇小说里,我读到了人性的顽强与坚韧。“这个人”的经历让渺小如同草芥的人在自然的世界里得到无限的放大,而“这个人”也就成了整个人类的形象代言人,而其中的“狼”便象征了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力量,它阻碍着人类行进的脚步,甚至向人类张开血盆大口呲牙咧嘴肆无忌惮。可在杰克伦敦的笔下,有些细节却让我玩味而欲罢不能。

  病狼之“病”

  小说中一个重要形象“狼”,这个与“人”对峙并强烈的威胁到“人”生存下去的力量,却被作者安排成了一匹有病之狼,而且病得不轻,以至于“这个人”能感受到威胁的存在又不至于被吞噬。也许我们可以解读为:这样的安排是为情节的发展服务的,如果是一匹健康的狼,那么强大的力量必然很快毁灭“这个人”,而让小说情节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或者是为后文的对峙作铺垫。这当然很有道理。

  不过,我以为这里杰克伦敦安排狼之“病”应该另有深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威胁和阻碍是无时不在的,对于个体的生命而言,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也是相伴整个人生过程而行的。人类的行进也正如“这个人”一样精神强大而力量弱小,而这些险恶的自然环境和自然力量却很强大,但它们都像这“病狼”一样,看似强大而实则孱弱,是完全可以战胜的。正如毛主席说过: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换句话说:一切威胁人类前进的力量都是病狼!

  比尔的骨头

  小说中另一个人物形象比尔——事实上只是一个配角,小说只是用比尔的自私贪婪来衬托“这个人”的形象。

  我认为永不只这么简单。理由有两点:

  当“他”发现了比尔的骨头和那袋金子的时候,他开始嘲笑比尔,嘲笑比尔至死都带着金袋子,甚至用牙咬着不放。“他”到底在嘲笑什么?小说作者塑造他的主人公来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当然主人公的价值取向也就可说就是作者的价值取向。于是,“他”代表了杰克伦敦在嘲笑人类的自取灭亡都源自于贪婪!说到底,是贪婪害了比尔,是贪婪让比尔抛弃了“他”——人类因贪婪丧失了良知,进而无视同胞的生命,无视自然,最终走向灭亡。

  当“他”听到病狼的“阵阵惨嗥”时,他不笑了,“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这毕竟是同伴,到底是同属于“人”,人类本不应该互相嘲笑,本应该共同面对“狼”的“惨嗥”的,本应在生命的路上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的。

  其二,“比尔抛弃了他,但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在这里,作者笔下的比尔已经成了一个掠夺他人利益并踩在同类的尸体向上爬的人物形象了。这也许指向了那些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血淋淋的残杀掠夺,也许指向那为了自己阶级利益而无视同为人类的百姓生命的统治阶级。

  作者在这里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在呼唤人类的道德良知,在呼唤人性的善良与互相尊重,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最近热点新闻《挟尸要价》,无论是谁在撒谎,都是在践踏人性!

  只有尊重同伴的生命,敬畏生命,才能让这一顽强求生的故事升华,而求生的路上不可以不择手段。孟子说: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热爱生命教学反思2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是一篇著名的文学作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课文本身内容比较散乱。作品以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整篇小说44个自然节,在叙事中以心理描写为主,带有浓重的意识流色彩,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说从描写的角度比较成功的话,那就是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这些对学生吸收为自己的东西还是大有益处的。至于心理描写,学生只能简单的感受一下而已。

  第二,人物形象刻画的有些脱离现实,主人公“他”被刻画成了一个超人的形象,有些不能让读者接受其真实性。虽然《鲁滨逊漂流记》中也塑造了一个与“他”相类似的形象,但《鲁滨逊漂流记》的描写还是很可信的,我们在学习《热爱生命》时,感受到很多情节的不可信:在几天雨雪天气里还能保持有取火的工具?生命如此虚弱还能一直保存铁桶?在潮湿的沼泽地里艰难行走,还随时能找到生火的草木?开始都抓不到鱼,后来还能抓到鱼儿充饥等等,这些情节的设计,在我们研读的过程中,明显的能发现很多破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有些不合情理的情节,和作者想设计一个“超人”的形象的出发点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在阅读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的时候,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第三,由于我们对作品情节的怀疑,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采取了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学生在寻找疑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学生们围绕“他”是“爬”,还是“走”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大家都在找自己的证据,各抒己见,达到了探究课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