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育对象——高中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高中生积极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想象力越来越丰富;对现实的审美态度也逐渐形成,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一些艺术作品已经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审美,进行鉴赏。这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如何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这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去分析结构,归纳中心所能达到的了。
朱自清的散文,有精巧的构思,凝炼的语言,真挚的情致,这些无疑是构成他“文章之美”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却诚如郁达夫所说,是“贮满”着的“诗意”。
“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怎样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其要求和方法是多方面的,创造“诗意”的艺术也是极为丰富的。而我们学习这样的散文,重点也就在于如何读出文中的“诗意”,找出如何表现“诗意”的方法来。
一篇文章便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要先从整体上去领略它的美,品味它的艺术魅力,譬如油画若只注意一点,便只能看见一块油彩,而要整体地观赏,才能见到全貌。文章要达到这一目的便要多朗读,多揣摩,从中体会文中的意蕴。教学《绿》时,除了让学生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一边是播音员的极富感情的范读,一边同时配以欢快优美的钢琴曲,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让他们想象着已来到汪汪一碧的梅雨潭边,眼前仿佛是飞花溅玉的流瀑,以感受文章整体传递出的一种意境美,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总的感受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问题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和认识能力。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找出文中的观察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文章写景的顺序,复习了以前所学的“移步换景”的手法。由于学生刚刚随着录音神游了一回梅雨潭,这个问题也很容易答出来。
此时,学生的兴趣已被激发起来,他们已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却先写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这个问题虽有些难度,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但问题的目的是,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作品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训练学生精读的习惯。
当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时,情感因素就会转化成动机,成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他们不仅去进一步体会课文中和教师的言语活动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而且更去探究课文作者和教师是运用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那些思想感情的。
此时,就不失时机地提出第四个问题: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绿”突出了它的哪些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绿”是文章描写的重点,要把这单一的颜色写得丰富多彩,需要高超的笔力,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描绘了绿的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首先是拟人的方法,作者把绿当作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对象似乎有了感情交流。这样一方面描绘了“绿”的动人的神采,一方面也抒发了作者陶醉在自然美中的情怀,达到了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目的。
这时情绪饱满的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例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招引”一词就把“绿”拟人化了,仿佛“绿”是有知觉的、有感情的,她在“招引”游人了,这就写出了“绿”的诱人的魅力。在接近了“绿”之后,作者对“绿”的感情更真挚,更深沉,甚至陶醉在“绿”的诱人的魅力之中了,对“绿”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告别“绿”时写道:“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掏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已是如痴如醉。最后以征询的口吻问绿“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真是我见犹怜。
这些地方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写得婉转动人,使读者不能不受到感染,也和作者一样对梅雨潭之“绿”产生倾慕与热爱之情。
其次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技巧,大凡有艺术才能的作家,都是素谙比喻技巧的,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一旦到了他们的作品里,就声如耳间、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朱自清更是此中高手,先从总体上作比:“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这总的一笔将那“平铺着的、厚积着的”、“满是奇异的绿”比喻得极为自然,而且富于想象。接着用一连串的比喻进一步描绘绿的神态。“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这是写水的波纹。丰姿卓约的少妇是美的,是有着无穷韵致的,少妇的裙幅又是何等样的摇曳多姿,这水波又该是何等样的让人心醉神迷呢?不由得让人浮想连翩,又不由记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诗句来。赏析到这里,学生的想象力已达到了一个再创造的高度了。学生很快继续找到比喻句: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先写其光泽,再写其柔嫩、滑软,不仅状其形态,而且状其质感。用“一块温润的碧玉”写其纯净无瑕。用质实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衬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可谓出神入化。
为了突出表现梅雨潭之“绿”的特有神采,作者又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各地有名的绿同梅雨潭之绿来对比:虎跑的绿壁“太浓”、什刹海的绿杨“太淡”、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都不能与梅雨潭明暗适中,浓淡相宜的绿相媲美,作者用这种细致的比较,同宋玉“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描写颇有相似之处。宋玉写的是东家之子美的恰到好处,这里是绿的美恰到好处。
作者还嫌不足以道出梅雨潭“绿”的美,绿的奇,又运用奇妙的想象“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由绿的轻盈、妩媚才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由“绿”的活力才想到临风飘举,由“绿”的明彻和奇异才想到明眸善睐,——状极了“绿”的神奇。
至此,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融于景中的情,真正体验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第四个问题是本课分析的重点,这一部分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手法,写出绿的诱人、奇异,要体会出这些也同样需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感情与文章相通,与作者相通,与自然相通,培养了他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当学生真正领略到语文工具所特有的神奇的表现力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以上述的思路为范例,举一反三,也试着运用其中的某些方式、手段来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带有创造性的说、写训练活动,也可以说是在情感因素推动下使语文学习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由吸收到表达。譬如学习“绿”,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中的那种意蕴、那种诗意、那种深情,并进一步理解这种深情是如何通过特有的方式、方法真切地传达出来的,通过讲读课文,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在传情达意上的适切和语言具有的高度的表现力时,他们就有可能在以后的说、写活动中借鉴这里所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段来适当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上不难看出,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体会它的意蕴,领略它的艺术魅力;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使自己进入情境,进入作者所述的事情当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去体验,把作者摹状的物置于眼前,摆在身边,反复玩味,这样就能触摸到作品中的脉搏,深入体察到作品中的情致意趣,进而去学习借鉴,并加以吸收,为我所用,由审美鉴赏而到自我提高。
《绿》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第二课。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在上课时,我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一九七九年二月,艾青率领的全国诗人访问团,同他一起在广州、海口、三亚、湛江、上海等地参观访问,他同人谈诗,共同参观,在天涯海角拾贝,在长途汽车里讲笑话,他的《盆景》《绿》《天涯海角》《海水和泪水》《仙人掌》《鹿回头》《候鸟》《回声》《拣贝》《神秘果》《沉思》《盼望》《船与海员》《希望》等等就是这时期写的。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这首诗正在全国经济积极发展的时候,诗人写这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全国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向往之情。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每一句都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不仅理解了诗句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对春天充满生命力的绿的赞美之情,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祖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诗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对祖国即将发展的欣喜之情。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介绍写作背景,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品味探究诗歌语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字面和深层意义去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对祖国蓬勃发展的憧憬之情。
(一)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二)没有在写作手法上下功夫,应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针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会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当时的写作背景,运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白,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
针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我下次再上课时会重点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逐句进行诗歌学习,并让学生大胆说出对诗歌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绿》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诗人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这堂课下来,我做出如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时我注重通过朗读与想象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对绿的感觉,感受其独特表达: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奇特景象;借助诗句引发学生想象,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的独特感觉,感受其独特表达;在想象和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学生在充分读悟、想象中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课堂上进行了有效拓展:(1)朗读“阅读链接”,跟本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2)推荐阅读有关写景的现代诗。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情感的终结,而应是更广阔的情感天地的展开,更大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样的设计既能延续情感,又能让这种感受变成富有创造性的具体实践。
二、不足之处:
1、只有部分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多下工夫。
2、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不太到位,对于学生的互相评价引导得有一点少。
《绿》是朱自清一篇“金相玉质”的写景抒情散文。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
本文教学不宜以分析散文为主,这样容易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适宜站在初步鉴赏的高度,用“读、赏”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形式多样,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梅雨潭绿的美,挖掘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赏读品味上。
课堂设计环环紧扣,首先展示三幅绿的图片,老师以诗意的语言导入感染学生走进课堂,接着简介作者,检测字词,然后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对文章的赏读品味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读绿(初读感知)———赏绿(赏读感悟)———谈绿(品读情感)———写绿(小试牛刀)。
其中“赏绿”环节是难点,这一环节我采取的是让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语言之美,然后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读书感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梅雨潭的绿之美,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赏绿的基础上“谈绿”环节学生自然品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接着让学生用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种景物的颜色,达到学以致用。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最后我以诗意的语言结束课堂,带领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绿之美,与导入新课诗意的语言想照应,使课堂结构严谨完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语文之美。
原本以为九年级的学生鉴赏能力很是欠缺的,但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效还是非常满意的。成在导入设计特别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由已知到未知,提升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信心。其次是在教学中不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绿之美,语言之美,从而归纳绿之写法,学生水到渠成自然学到写景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整节课来看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赏绿”环节同学们在交流读书感受时不能做到尽情发言,畅谈感受。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在这个地方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努力做到达到预期的效果,达成预设的目的。
《绿》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艾青的《绿》运用文学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树林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每一句都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不仅理解了诗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对春天充满赞美之情和对绿的热爱之情。这样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一):品味探究诗歌语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字面和生命力去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蓬勃发展的壮景之情。二: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并交流想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一)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二)没有在写作手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教后措施:
针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的向学生解释当时的写作背景,运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白,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针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我下次在上课时会重点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逐渐进行诗歌学习,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诗歌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艾青的诗歌《绿》用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描述了春天的绿。树木是绿的,小草是绿的,风是绿的,水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绿意。艾青笔下的绿,摇曳多姿,玄妙美幻,那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律动,是希望的象征,这样的绿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诗歌,用较少的文字含蓄地传达深长的韵味。诗歌教学,对老师来说总是不知从何处下手,对学生来说更是一团迷雾。然而模糊的东西,正好供我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展开教学。这堂课下来,我做出如下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知识成长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情感成长的过程。本节课我以诗词大会总“飞花令”为引,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于文章的主旨,我引导学生根据重要词语和句子,自己去思考、探究,他们组内合作、分工,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心安也好,紧张也好,兴奋也好,都是一种成长和磨炼。轻声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写作水平。在作品展示过程中,我认真倾听,积极鼓励,师生一起分享浓浓的春意,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精心地布置了作业:1.拓展阅读:(1)艾青的其他诗作。(2)朱自清的经典散文《绿》2.仿照朱自清的散文《绿》,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我之所以这样布置作业,是因为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生情感的终结,而应是更广阔的情感天地的展开,更大学习兴趣的激发。布置这样的作业既能延续情感,又能让这种感受变成富有创造性的具体实践。
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主要集中于诗歌的朗读指导和诗意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的互相评价欠缺引导。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时间的安排有些不合理,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课后,我们年级组展开评课。从中,我认识到平时应该对自己的语言多加工润色,要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紧凑;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多利用幻灯片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才能真正进入课堂,积极参与讨论。灰色的单调乏味的课堂,孩子们是没有兴趣可言的;只有打造充满绿意的、富有生机的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和注意力。
我一直教导学生“充满感情地阅读,充满感情地生活”,对于任何一篇作品,无论文体如何,都应带着激情,用心阅读,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悟自己所悟。比如像《绿》这篇文章,我以朗读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而对于文字的表现手法我则以粗线条的分析,只让学生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就好。原先以为过细的分析,会破坏语言的流畅与整体的美感,现在听了前辈的意见,确实在分析文章时应再细化些,下次一定注意。
对于目前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我个人认为是应结合学科的特点而论的。就语文学科而言,除了代替幻灯片,充当板书,适合一些信息容量大的课堂教学以外,它实在有弊端。比如多媒体中出现的音画,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文字本身的魅力,任何一种形象,一种意境在文字的表述之中都能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想,而音画则将之定格。就如金庸的《神雕侠侣》,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小龙女绝不是李若彤或刘亦菲,而是你深藏心中,常现脑际的女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你也无法说明,只觉是个亦幻亦真,冰清玉洁的女子吧。再如《飞红滴绿记黄山》那柯蓝的文字远比你到实地观察的黄山美得多。因此,这也许是我认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散文教学少用多媒体手段的原因吧。
语言有不成熟之处,请多包涵。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虽然这是篇选学课文,但它的文质兼美,所以我很认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绿》一文,本来是我们初中课文的《西湖的绿》的选段,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其实这样的美文只要几个字就可以了——“读中感悟”。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有道理,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满目是绿”在开始学习中学生就提到了,理清“何为‘满目是绿’?”这就是对灵隐游踪一个总的回顾,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身处在道路上,两旁是苍翠欲滴的古木——绿得浓郁;抬头前望,飞来峰上树木层层叠叠——绿得丰富”;低头看蜿蜒的小路,绿到石头缝里——绿得有动感,绿的蔓延;坐在冷泉亭里,通过感觉来写绿,通过溪水来写绿—— 绿得清凉,绿得清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满目是绿”,也能真正体会到西湖的绿为何会令作者“流连忘返”了。
这样美的文章,我其实很难把“绿”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只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这样的美!
本课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名篇,预设教学课时是3课时。本教学课时是第一课时,主要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下一课时的深入了解打下基础。所以是把对语言的基础练习,作者情况的了解,课文的主体结构的认知作为了学习的主要任务。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是令人满意的。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者是有了解的。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完成了任务。字词的预习也是令人满意的。证明学生已经渐渐地养成了预习的习惯,一些预习中必须的任务是能够完成的。
学生的朗读是需要加强的。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于朗读已经对学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运用普通话,声音洪亮的朗读;注意不能读破句子,不能填字,丢字,改字。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应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对文字的传达的境界。所以朗读的能力还是要加强的。
在课文的结构把握上,主要想采用讨论并且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自行领悟感知。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达到教学的设想。原因想来有以下几个。一,自己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对于问题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问题的提出、预设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调动起来,创设情境不够,学生根本就不能进入一种主动的,积极地思考氛围,学生的互相激发也没有出现。三、整个的教学环节不流畅,显得生硬破碎。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
读完课文,解决字词以后,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接下来我就抓住文眼中“惊诧”二字,就梅雨潭这个观察点展开赏析,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样对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绘的?学生很快找出运用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随即我让学生就这三种手法进行一一赏析,边赏边读。学生的赏析都比较到位。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完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我又带领学生赏读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并且让学生自己悟出这里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手法,烘云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确第三小节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话: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并且引导学生探究了“招引”“追捉”两个词的好处,“揪”“攀”“探”等几个动词的作用,学生都表现的非常好,能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进行体会品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比较简单,教师稍作引导,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现结合视导组许科长的建议,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读的不够到位,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2、文章写景非常有层次,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这些在课堂上没有进行分析。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为坚强喝彩的教学反思范文
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范文
纸桥教学反思范文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范文
为坚强喝彩的教学反思范文
对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一点反思范文
纸桥教学反思范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范文
线上教学反思
捏面人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五篇)
小猴子下山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
开满鲜花的小路教学反思范文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学反思
有几辆车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