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李盛老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

  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针对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由于有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想到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与底分别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底相等。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同位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推导过程。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这是这节课的优点,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索交流。

  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足:

  1、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练习总结的不够,使学生巩固的不够。

  2、学生在与同位交流时,还算积极,但是在汇报交流时,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看法,导致老师说得多,学生领会的不够。我觉得我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想办法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能是对学生了解不够造成的。

  3、可能受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影响,部分学生也沿着三角形的高剪开,再拼起来,一般的的三角形拼成了不规则的四边形,只有等腰三角形剪开后才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手忙脚乱,心里明白怎样给学生解释,但是力不从心,可能是心理素质的原因,害怕听课的老师笑话。

  总之,我觉这节课很不成功,有许多地方值得继续研究,向用经验的老师请教,以这次讲课为教训,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数学的探索活动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但也有很多的缺点:

  首先是创设情景方面有点欠缺。我没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点超之过急。

  二是教学语言不够简练。重复的太多,简明扼要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语言。三是不能大胆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我提出来的,并不是学生通过交流,思维的碰撞产生的,因而,实际上我在课堂上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围着我的思路转。传统的教学观念再我的脑里还没有解脱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直观演示,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同时也体验了数学的探索活动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首先是创设情景。我没有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点超之过急。

  二是教学语言不够简练。重复的太多,简明扼要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语言。三是不能大胆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我提出来的,并不是学生通过交流,思维的碰撞产生的,因而,实际上我在课堂上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围着我的思路转。传统的教学观念再我的脑里还没有解脱出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4

  昨天,布置学生预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并让他们完成书上试一试两道求三角形面积的题目。

  今天,尝试了预习后的数学课的上法。

  “你们都预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谁来说一说三角形面积怎么算?”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了。

  知道的学生不多。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学生没有把预习当成作业;二是学生不知道怎么预习,没完成;三是学生预习时记住了,隔了一夜忘了……原因不同,该如何了解真正的情况,再进行完善?

  我抽了上等生来进行回答,目的是想在课始就给学生一个正迁移。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我让孩子们读了一遍,追问:“怎么得到这个公式的?”

  孩子们愣了一下,马上有几个学生举手。

  我没有马上抽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如果直接抽学生回答,那些已经忘得差不多或根本没预习过的同学可能会更听不明白,或者他们的学习准备还没到位。经过同桌互说,他们已经有的经验能产生“共鸣”。

  “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

  “谁听明白了?”我又追问。

  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没听明白,拿出自制的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演示了一遍。边演示边明白如下几个问题:

  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二.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与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何关系?(这两个问题好像有点乱,怎样组织一个问题来引领?就提“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能一点一点的说出来吗?我觉得这里需要明白这几层意思,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两倍,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自己说说都感觉有些糊涂,学生能清楚吗?)

  有两位学生纠结于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可以,我用一个大三角尺与学具一比较,好在对比强烈,学生能看明白。

  “老师,不拼可以吗?”

  “可以,把三角形割补成平行四边形”。前者应该是没预习或没有把书上的推导图看明白的学生。后者一定是看明白了。

  我利用画在黑板上的三角形,先介绍找出高,边的中点,连接这两个中点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再拿出课前折的上半个三角形,一旋转,就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了。很直观形象,比课件好用多了。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一些“潜规则”,比如,怎么把那两个中点一连,高也就是一半了?旋转之后,怎样让学生感觉到这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不用证明,但数学应该是严格的吧。)

  练习的设计,大致按照书上的一二三进行。第一题是给出底和高,求面积的表格练习。做的时候再次强调了怎么填表格,什么时候要写单位,什么时候不写。第二题是计算发现题。引导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对于高标在外面的方式有些学生不理解。在学习高的那一课应该强化一下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题还进行了改编,让学生再画一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第三题是量底和高,算面积。

  明天学习“梯形的面积”了,如果还是按照这个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入一点?(今天上课的感觉很好,为什么写出来这么没意思?)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的练习课。在本节课的练习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掌握情况比较好,知道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底和高,也知道要除以2。但在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掌握情况不理想。比如说利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解决问题,学生在理解和具体运用时有一定的困难。从这也反映了学生对基本概念还是不够清晰,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另外,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也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觉得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强化;二是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加大教学的力度,尤其是在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求三角形的面积,高和底必须是相对应的,这一点,应该作为练习的重点。练习设计得很好,出示了几个三角形,告诉了底和高的数据,其中有一个三角形已知的数据不是对应的底和高,可以让学生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应用在练习中。学生对于最后一个人图形大多得到了答案,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连称上当。对于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就可以作为底和高。在学生的思维中,斜边才是底,这应该是由于惯性,在这一知识点上,老师也应该设计一些练习,突破难点。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6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设计时改变了教师“讲”知识,学生“用”知识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在实处,使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背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由旧引新,衔接自如。

  充分体现“动手做数学”的理念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纵观本节课,处处都充满了“做”。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不应该完全被动的吸收课本知识,而应该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中“做数学”。

  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两个环节,时时处处体现了学生在“做数学”,而教师也真正起到了一个好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探索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意识。

  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初步体现了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反复验证---总结规律---灵活应用这一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体验到知识的产生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活动是独立自主的,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不仅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中的内容,《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 吴凤琴。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两个:1.通过拼一拼,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2.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目标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于第三代导学案的使用,我们一直处于探索中,边使用变改动,但都是根据学情来确定的。这节的课教学设计我是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稍作了调整后进行的。在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对于温故知新中的做钝角三角形的高一题我看学生做对的有两三个人,就临时加了处理这道题的环节,平时只让学生对改更正,不作处理。然后回顾了新课先知中本节课的难点,探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然后看怎样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下来进行分层训练。最后总结,教学反思《《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 吴凤琴》。一节课下来,总结得失有如下几点: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由于预习较充分,学生都能用转化思想讲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虽然语言不是那么简练,这说明学生确实经过了思考,交流。

  2、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自信,敢于质疑。在在分层训练中,李嘉瑶写出并讲述了分层训练(二)中第1小题的思考过程后,本人认为她讲的非常精彩,可是当她讲完后随即就有同学质疑,周万里说她写的语言不够准确,应该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少写了拼成一次,宫浩真说应该用他的那种解法最好,于是我就对比了两种解法,让同学们评判,从中选出了最优解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师本人的总结语言欠精炼。在学生探索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表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时,应该总结出它们是等底等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是底×高÷2,我总结的比较啰嗦。所以在教学中还要继续提炼语言的准确、精炼程度。

  2、小组交流不太充分。在探索面积公式时学生进行了交流,在分层训练时,没有让学生在互讲思考过程。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不能只重展示轻交流。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8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三角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别学生没有准备学具,不能动手操作,个别学困生手中拿着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9

  个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思维灵动的课堂,既要通过精心的预设,激发思维的灵动,更应巧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应情境而变,提升课堂思维的灵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我们预设得如何的充分,都无可避免地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

  记得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后,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在预设中,我认为这样的判断在前面的探究基础上让学生判断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当我让学生用手势判断时,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是错误的。于是我有意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来一场辩论。

  我首先请一名判断错误的学生起来说理由。

  生1: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就有可能存在形状不同的情况,那就有可能面积不同。

  这时持反方意见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让我来问问他。

  生2:你先说说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1:要知道三角形相对应的底和高。

  生2: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1:用底乘高除以2呀!

  这时很多判断错误的学生开始反思了。

  生2:那底和高相等,用公式来计算面积会不相等吗?

  生1也在反思,但仍坚持:但它们的形状……

  生3:老师,我来画图给他看。

  于是,学生上讲台先用直尺在黑板上画了一组平行线,并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了几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

  生1:哦,我懂了。

  这个本来在教学预设中学生应该在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打乱了我按部就班的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沿着学生思维的轨迹,多角度地去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成的美丽。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0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着重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从而加深三角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重点在于理解三角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会根据公式进行计算,还要强调学生不能忽略三角形面积公式中除以2。

  上课前我带领学生一起复习我们所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S=ab,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2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通过平移后得到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帮助学生回忆转化的教学思想,并直接引出课题,开门见山。

  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各种三角形,六人一组,动手拼一拼,想一想,怎么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这一活动安排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当同学们都拼好之后,我找个别小组介绍他们是怎么拼的,第一小组汇报,学生告诉我,他们是用两个锐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我随即拿了两个不一样大小的锐角三角形拼在一起,问学生,为什么我拼不成?学生立马就能指出因为它们形状不一样大。然后引导学生指出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加深学生对完全相同的理解。第二组是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出的平行四边形,第三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了长方形。让学生继续讨论,这几种拼法有

  什么共同点,在交流比较中概括出结论,即用两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学生指出所拼出的都是平行四边形时,我设下问题,直角三角形拼出的不是长方形吗?学生一起告诉我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的理解。当学生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时,引导学生去共同发现三角形和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它们等底等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加深学生对三角形计算公式的深刻理解。并且强调为什么要除以2。根据平行四边形公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S=ah2。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1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知识结构、特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创设了在操作中学,研讨交流中学、探究发现中学等自主学习方法与活动。使学生在拼一拼,摆一摆等实践活动中尝试失败与成功,在研讨交流、聆听、评价中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中,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新问题)置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旧知识)这个“背景”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分别同化到已有的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结构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1、 这节课我采用了通过实践操作组织教学,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猜、拼、想、议中学习数学,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中研究数学,在自主、自由中“发展”数学。

  2、培养实践能力: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教学思路上是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在拼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采用了拼一拼、操作讨论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如果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一环节照本宣科,学生也能理解,但只是按部就班,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感悟知识。

  3、实现合作互动:这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表现、发展自己,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提供了多次学生交流的机会,学生们可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学生学会了交流,充分发扬了教学民主。

  不足之处:

  例如:在第二次操作活动中,参与面不够广,部分学生手中拿着两个三角形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进行转化,在推导验证过程中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感觉: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用书后面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没有猜想和创造。对于“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没有思考。

  这样提供材料思维含量低,不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作用。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数方格的方法是求三角形面积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最普通适用的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对探索三角形面积产生强烈的欲望,在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我有意出示一块很大很大的草地,问学生还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从而激发学生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结合复习环节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想到把三角形转变成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前我请学生准备了一些三角形,课中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用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在学生展示出各种转化图形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经历探索之后的获得的成功,是另人快乐的,学生对数学的感受是美好的,这正是我们教师的期待,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4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传统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它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小组结合动手操作

  猜测后,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绿地面积,求

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最后又回到求公园绿地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总结中我应该点出:这样的思考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这样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惜我疏忽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

  今后我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15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反思学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很多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是忘记除以2。订正作业时,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自己是忘除以2了,可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时常出现。我很是困惑,难道是我的教学在哪里出了问题?我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前,先让学生用书上剪下的几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学生顺理成章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轻松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设计机械地拼一拼。为什么会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还有其他推导方法吗?学生根本就没有主动地思考,更谈不上猜想和创造。这样的操作是肤浅的,因此学生的记忆也是不深刻的。这样想来,学生作业时会忘记除以2也是情有可原。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怎么还叫探究呢?我想,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探究性的学习材料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自己跳着摘到果子,而不是为学生架好了梯子让他们去摘。现行教材直接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材料,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的探究,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材料的过程,就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

  基于以上思考,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个回家作业:

  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结合你的推导方法说一说为什么计算三角形面积时要除以2。

  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兴致很高。有的把三角形拦腰截断,拼成平行四边形,并作了说明:因为这里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后要除以2;还有的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同教科书P16上你知道吗?半广以乘正从的做法),并说明:这里的底是原来的一半了,所以要除以2。这里,由于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发现的,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就非常深刻。我想,这种探究不是依靠教师一厢情愿的暗示、授意,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探究中,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才是有价值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