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教学反思

刘莉莉老师

  篇1:《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作者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纪实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字方面来说文中多音字多。如:涨、散、藏、和、晕等。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有大量的雅词。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处之多。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天,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在何处、为何美。同时利用多媒体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利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背读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发现如下几个方面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2、春天各种美景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品读。

  3、学生相互评价。

  但也发现了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1、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

  2、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农村七年级学生以前接触多媒体比较少,因此学生的兴趣有点过多的被课件吸引了。以后多用一些应该会好些。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问题:对时间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学生激情高起来的时候没有能很好的调控好,使个别环节用的时间过长。使后面的教学完成的不是那么到位。

  篇2:《春》教学反思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典范之作。我原来在上这一课时,总是跳不出教师分析,学生接受的圈子。通过学习新课程,我决心跳出这圈子,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条好的路子。经过实践,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习,我要求同学们读熟课文。一上课,我试着让同学们集体背诵,本意是提高他们的兴趣与信心,估计学生最多能背诵两三段。没有想到,学生们居然把课文全部背诵下来了。这样以来,我与同学们一起很快把课文的整体思路梳理了一遍,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图画。然后分工协作:每个组负责一幅画面,品读、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一会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品读。

  在品读春草图时,同学们能准确地分析钻偷偷等词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现力的句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学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绿绿的,人们就不应该在上面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谜藏。他说:我们应该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课文中的那种践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让我觉得不太妥当。同学们听了,一致认为他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也很欣赏他敢于对课文提出异议的勇气。看到如此活跃的课堂气氛,我很欣慰,于是联系写作时代背景,针对这一个问题给了学生恰当的解释,同时肯定了这位同学思维的严谨。

  春花图里的几个优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这句里的比喻与排比手法让学生很感兴趣。闹、散字的妙用也没有逃出同学们的眼光。

  在品读春风图时,一位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一句没有提到风,怎么放在了春风图里呢?经过思考,一位同学解答了他的问题: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我们不可能直接来描写风,只能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写春风,这一句写的是声音,是风把声音穿到我们耳朵里的呀!这样的解答同样赢得了同学的赞赏。

  在小组互相学习交流中,时间很快过去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想: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更精彩的地方。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探究,研究问题。这节课我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作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