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张东东老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

  “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

  生:“是的”

  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

  生:“外部”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

  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也有学生认为,水结冰后还是水,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改变了。

  而本人则加入了物质的.三态的讲解,告诉学生,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不论怎么改变,它都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结冰后,还是水,冰只是水的固体表现形式。

  教学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水结冰后是什么?”

  生:“水”

  师:“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有,它们都没有改变物质本身。”

  师:“请看第二组照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有什么相同点吗?”

  此时,已有学生在底下小声提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

  而本人并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进一步提问:“火柴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吗?”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有新物质,有光和热产生了。”

  “铁生锈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有,有铁锈。”

  “没有,铁锈还是铁。”

  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相同物质,另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物质。这在本人的教学预设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因为在本人的意识中学生已然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不会出现现在的这种争论,那么如何突破这一课堂生成问题,是我一时思考的重点。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是什么颜色?”

  “亮银色。”

  “那么铁锈是什么颜色的呢?”

  “褐色。”

  “为什么两者的颜色不一样呢?”

  “因为是两种不相同的物质,所以是两种颜色。”一部分学生答道。

  “可是我把生锈的铁丝弄断后,里面还是铁啊?”又有学生问道。

  “里面是铁,可外面的是铁锈,可以很清楚的区分出来,所以是两种物质。”有学生帮我答到。

  而此时,我确想到本单元第5课《铁生锈了》,在那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从外貌及导电性等方面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从而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可是在这儿,我该如何讲解呢?

  反思:

  课堂上,我的讲解方式是引用了初中的化学分子式,用化学分子式中的Fe和Fe3O4的不同来说明两者是不同的,可这种说明对后面的教学是否有所影响?在学生已经被我告知铁与铁锈是不同物质,它们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那么对后面的探究活动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能否直接将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五课,直接进行第五课的比较试验?这是我在课后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但最终未能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