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公式课,探索勾股定理和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揭示了一个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据之一,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也是几何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由此可见,勾股定理是对直角三角形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引导学生‘做’数学”,选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先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归纳验证,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获取新知,进一步理解并运用归纳猜想,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去探究。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故事场景→发现新知→深入探究→网络信息→规律猜想→数字验证→拼图效果→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等环节共六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本节课中的学生对用地砖铺成的地面的观察发现,计算建立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自我小结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发展了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由展示生活图片,感受生活中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生活图形数学化。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由实际问题:工人师傅要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一般会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除了我们已知的不等关系以外,是不是还存在着我们未知的等量关系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由学生观察地砖铺成的地面,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求出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尤其计算建立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
这样学生通过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主动建立了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联想,同时也初步感受到对于直角三角形而言,三边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感受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得出结论后,还要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示勾股定理,如符号语言:Rt△ABC中,∠C=90,AC2+BC2=AB2(或a2+b2=c2),因为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是数学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其次,介绍“勾,股,弦”的含义,进行点题,并指出勾股定理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最后介绍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研究,这样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勾股定理的丰富内涵与文化背景,陶冶情操,丰富自我,从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一、教师我的体会:
①、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课这节课,书本总共两个例题,且两个例题都很难,如果一节课就讲这两题难题,那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比较低,另一方面会使学生畏难情绪增加。所以,我简化教材,使教材易于操作,让学生易于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把教材读薄,
②、除了备教材外,还备学生。从教案及授课过程也可以看出,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好奇心,但对新知识的钻研热情又不够高,这样,造成教学难度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处理教材时,把某些数学语言转换成通俗文字来表达,把难度大的运用能力降低为难度稍细的理解能力,让学生乐于面对奥妙而又有一定深度的数学,乐于学习数学。
③、新课选用的例子、练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运用性强,贴近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既达到学习、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又充分展现出数学教学的重大特征:数学源于生活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勾股定理源于生活,但同时它又能极大的为生活服务。
④、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知识显得形象直观,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
二、学生体会:
课前,我们也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以及有关的一些应用,通过这节课,真真发现勾股定理真真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几何图形和几何计算对于勾股定理来说非常广泛,而且以后更要用好它。对于勾股定理都应用时,我觉得关键是找到相关的三角形,并且分清直角边或斜边,灵活机智地进行计算和一些推理。另外与同学间在数学课上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有相互之间的讨论、争辩等协作的机会,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我觉得都是难得的机会。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并且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我觉得图形很美,古代的数学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研究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代的艺术家们也在各方面用到很多,同时在课堂中渐渐地培养了我们的数学兴趣和一定的思维能力。
不过课堂上老师在最后一题的画图中能放一放,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怎么画,那会更好些,自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课上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不完善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我们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里充满了智慧。
勾股定理是中学数学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既是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它紧密联系了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量——数与形,能够把形的特征(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转化成数量关系(三边之间满足a2+b2=c2)堪称数形结合的典范,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归纳能力,初步掌握了探索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对用割补方法和面积计算证明几何命题的意识和能力存在障碍,对于如何将图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很陌生.
基于以上原因,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从而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并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从数到形再由形到数的转化过程,经历探求三个正方形面积间的关系转化为三边数量关系的过程。并从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发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特殊推测一般的合情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图形分割实验、计算面积的过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老师的介绍,体会一种新的证明的方法——面积证法。并在老师的介绍中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生的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将边不在格线上的图形转化为边在格线上的图形,以便于计算图形面积.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采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另外,我在探索的过程中补充了一个倒水实验,(放片子)我个人觉得效果很好,它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了,不是所有三角形三边都有a2+b2=c2的关系,只有直角三角形三边才存在这种关系,并且实验很具有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而且是在学生的学习疲劳期出现,达到了再次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一举多得。
除了探究出勾股定理的内容以外,本节课还适时地向学生展现勾股定理的历史,特别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和运用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练习反馈中既有勾股定理的基本应用,还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成就感,又使学生深刻了解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从内容,到数学思想方法,到获取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给学生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多说.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本节课归纳总结,感悟点滴,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综合及表达能力.作业为了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期望学生能主动地探求对勾股定理更深入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首先由口答引入相关知识点,激起本单元知识的初步回顾,再借小题夯实基础知识点,构建本单元知识的结构框架,然后运用例题规范知识点应用,梳理本单元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通过对课本习题延伸,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最后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整个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归纳等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有关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本单元复习课的设计着重体现把学生作为主动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继续探求的动力。在复习时给于了学生不同题目的类型,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重通过复习,让学生能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前后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反思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 开始设计的问题:①勾股定理的图形证明,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及联想,③知识综合应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达到梳理本章内容,建立一定知识体系的目的。关注了学生运用例子说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复述教科书上的结论。
2. 设计的题目既考察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了综合课的特点,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利用。
3. 设计的问题尽量与实际问题有联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生活实际,这一点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不足之处:
1. 设计题目多,不够精,时间紧,没能按时完成。
2.教师不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有些学生还是没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3.教师在课堂灵活处理上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学习完善。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八年级数学课《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是根据“五步三查”课堂模式来设计“导学案”和组织教学的。 这次课相对于过去基础上的课堂改革是完全不同的课,其进步之处之一是规范了课堂的结构,明确了课堂模式“五步三查”,操作上更能心中有数。进步之二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方式与手段更多些,“老师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评价纳入整个课堂,如何通过开展小组的评比与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学习氛围积累了经验。进步之三是“导学案”的编写上更适和学生,更有利于对课堂的指导。进步之四是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更好。进步之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进步之六是课堂不仅成了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增进情感、培养能力的地方。
这次展示课也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是“五步三查”模式操作细节不清楚,对整个操作流程理解不到位,导致整个课堂有些乱,因不能多讲,又不放心学生学。其二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应下大功夫,过去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只是听记,现在要他们自学、讨论,同学们还不习惯,导致课堂有些沉闷。其三是时间紧,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的知识掌握度、能力目标达成度较低。其四是“五步三查”各细节的科学性、有效性落实,有许多细节的落实与协调有待深化,如如何评价?如何有效利用评价得分?如何有效独学?其五是“导学案”如何更科学编制?体现分层同时又能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其六更主要的是老师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学生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这才是根本。勇于变革和创新,积极研究和实践才能保障我们的课堂改革更顺利推进。虽然存在这样多,或更多的问题,但对其前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可贵的沉默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
语法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
守株待兔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2篇
可贵的沉默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
语法教学的教学反思范文
守株待兔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人类的“老师”教学反思12篇
二年级上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1篇)
赵州桥的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品德我是独生子女优秀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音乐老师教育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快乐习作教学反思
少先队进行曲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