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李盛老师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1

  今天,我讲授了《认识底和高》一课。本节课教学主要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高和底,会作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能正确选择对应的底和高。这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会找、会作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高和底。

  实际教学后,没有达到我认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时间上有些不合理,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第一个环节认识底和高时,自学、交流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学生展示作高的时间有点紧,没有了达标检测的时间。其次,有一些学生在找、画的时候不会正确使用三角尺,不知道如何让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给定的底和所画的高重合,这还需要再多练、多引导中进行掌握,让学生通过多种层次的练习逐渐掌握画法,对于学生,教师还需更加细致的指导。

  这堂课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自主探究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我课前预料到的。如何快速有效地实施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把知识学得扎扎实实,我将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推敲。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2

  今天,我讲授了《认识底和高》一课。本节课教学主要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高和底,会作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能正确选择对应的底和高。这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会找、会作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高和底。

  实际教学后,没有达到我认为理想的效果。首先,时间上有些不合理,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第一个环节认识底和高时,自学、交流时间有些过长,导致后面学生展示作高的时间有点紧,没有了达标检测的时间。其次,有一些学生在找、画的时候不会正确使用三角尺,不知道如何让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给定的底和所画的高重合,这还需要再多练、多引导中进行掌握,让学生通过多种层次的练习逐渐掌握画法,对于学生,教师还需更加细致的指导。

  这堂课的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自主探究时出现的问题,也是我课前预料到的。如何快速有效地实施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把知识学得扎扎实实,我将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推敲。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3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修正比划——再验……”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4

  本节课实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通过“限高”的情景引入,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图直接指出限高指的是哪条线段的长度。并能正确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高?这个问题我留给学生进行了5分钟的自学,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这些图形的高。此时课堂上出现了沉默,我又激励他们进行描述,学生反馈自己说不出来,我顺水推舟让他们与同桌交流交流,共同运用智慧描述这些图形的高。讨论结束后,再次指明学生上台展示,用手指一指,说一说。一共上台三个同学,在说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进行指正,其他同学也都在听。(此环节我后来反思之后,觉得加入具体的小组学习要求会更好一些。培养学生学会自学的过程还需要在具体的指导和强调中不断加强。而此时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前提下,即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应当转换思路,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样处理课堂也会更加有层次性,有重点。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怎样画高。虽然这是一节常态课,但是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区实验小学宋君老师提出的“常态课也要上出公开课一样的味道,公开课和常态课都要一样的自然、朴实、有效。”

  未来教学改进:

  1、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精心专注去做一件事情,扎扎实实的引领和引导孩子的学习成长。

  2、概念课教学需要教师示范的具体操作一定要有标准的示范,并引导学生观察,强调,注意。

  3、今后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个教学设计的环节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程度,交流讨论的策略等。要将这些内化为自己的课堂风格,作为好的教学手段,随时能够发出来,收回去。

  4、数学语言的精准化,倾听学生发言的耐心,评价语言的运用等仍然是今后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认识底和高教学反思5

  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 、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教师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比一比、想一想、数一数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 、精心预设、驾驭生成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比、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本课教学难点是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不同,比较它们的不同,先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它的每个面有什么特点,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验证结果,自然过渡,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验证过程,学生就很容易解决问题,掌握新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成功地驾驭生成,不要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考虑得广一些、深一些、细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才能不被教材所禁锢,才能大胆让学生讨论交流。否则,学生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异想天开,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创造能力。

  3 、有效合作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教师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组织教学,通过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学”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也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