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黄飞老师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1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个思路来教学的。

  一开始就用课件出示生活中多个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如:红领巾、桌球架、路标等,从这些生活中常见物体中引入三角形,激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尝试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互相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再集体交流。再根据这些特点,判断课件出示的几个图形,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一定是三条线段围起来的图形,然后课件出示三条线段,问学生怎么变成一个三角形,学生自然想到将三条线段移动一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动态演示了三角形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学生自然地想到三角形的含义,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既然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角形,就会想到如何区分的问题,一个三角形有边、角、顶点。为了方便,一般用英文字母表示,如三角形ABc,每条边,每个角,每个顶点就都可以用字母表示出来了,同时说出每个角的对边是什么,每条边对应的角是什么,培养了学生用符号表示的思想。

  接着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物体,如:单车、电线杆上的支架等。这时不急着下结论,而是运用学具,每个学生拼一个四边形拉一拉,再拼一个三角形,也拉一拉,让学生亲身体检到三角形是不容易拉动的,也就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个特性的含义,知道了生活中为什么要运用三角形的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马上出示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木条,问学生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用木条钉到椅子的脚上,并构成三角形,这样更加稳固。这就把所学的知识马上运用到了生活中。

  接着课件出示两个含有三角形结构,但高低又不同的房子,问哪里是松鼠的家?哪里是长颈鹿的家?学生马上会想到房子高的是长颈鹿的家,矮的是松鼠的家,也就是三角形高的是长颈鹿的家,三角形矮的是松鼠的家。从这个生活实例中引出三角形的高。马上就出示三种表示房子的高即表示三角形的高,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看哪一种能正确反映三角形的高,讨论后,不急着下结论,而是叫一名学生上台,老师用各种不正确的方法量这个学生的身高,学生看了后自然想到这是不对的量法,那怎样量呢?叫一名学生上来量。从这个生活实例中,学生想到量身高必须是从头顶量到脚底,这时马上引导学生想到量三角形的高,必须也从最高点即顶点量到最低点即这个顶点的对边,而且必须是垂直于底边的一条线段,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三角形的高的真正含义。既然三角形有高,那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这时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要求学生打开书自学,然后全班交流,一字一句地读、理解,从高的含义中引导学生想到,三角形有三条高,每条高都是一条垂直的线段。

  理解了高的含义,肯定就会想到如何画高呢?首先让学生尝试画高,在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内画一条指定底边上的高,画好后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的能力探究能力。将部分学生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讲评,最后总结出画三角形高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画高的方法后,再练习画高,画好后又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画法。同时展示几个学生的作品,大家一起讲评,并纠正错误的画法,接着出示几种画高时,放三角板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哪种才是正确的放法,加深学生对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内容多,知识量大,新的数学述语多,但学生参与面大,人人动了手,都亲身体验了画高的方法。理解了三角形的特性,从生活中来,又回到了生活中去,做到学数学,又用数学,充分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特点,学生快快乐乐地,情绪激昂的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效果明显。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2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中实例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人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思维相当活跃,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课后自己静心的分析,感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情境图选取的素材是生活中对三角形利用的实例,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在引入这节课时,简短的几句话,引入情境后,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则迫切想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并能很快融入到新知识的解决问题中,学习探究欲望被激发,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留一片天地,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

  实践表明,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现自己的欲望。因此,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留给学生一片展现自我的天地。我们必须把探究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将做如下几点改变:

  1、课前预设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2、在学生自主验证结论后,应该出示一些数据,让学生再次观察认识,强化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

  3、课后练习在设计中要有改变,多元化一些。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3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上了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一、在活动中感知,培养实践意识

  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三角形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本节课让学生了经历了找三角形,画三角形,说三角形,做三角形、拉三角形等活动。尤其是在探究三角形的特性中,让学生分别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然后亲自动手拉一拉,亲身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察埃及金字塔,找斜拉桥的高,自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三角形的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由于学生已经进行了自学,课堂上根据自学情况让学生进行交流,企图让他们通过合作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和它独特的稳定性,在教学三角形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态演示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并在练习中让学生理解围成的含义,最后在此基础上自己来总结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叫做三角形。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义,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课始,让学生从主题图中找三角形,从生活中找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美是由许多几何图形构成的,三角形就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又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判断小兔和小猴谁围得篱笆更牢固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先学后教,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按照我校“问题导学”训练强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先根据设问导读自学,先学后教,这样各层次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都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收获,在本节课探究三角形的高时,由于学生有了自学基础和画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基础,已经试着画了高,又在小组里交流了画高的方法、步骤,在展示环节,又让展示小组到黑板上画高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通过交流、展示,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高的画法,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课本,从中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快要结束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播放生活中三角形应用例子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人类的智慧。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生活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成功之处:

  1、从认识角引入,让学生通过角的变化引出三角形,利于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特别是角不是封闭图形,而三角形是封闭图形,从而得出“围成”的含义,经过对比分析,学生非常容易的说出三角形的意义。

  2、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总会出现个别几个学生不会画高的现象。因此在教学本内容时,注意让学生说出画高的方法“两重合,高虚线,标直角”。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理解画法还是存在问题,经过板演发现学生不会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底,不知道如何放置三角板,在本子上比划来比划去,感觉思维短路一般。

  2、对于“围成”的解释没有强化学生记忆,导致同步学习上的填空出现很多错误。

  再教设计:

  针对以上两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重点强化画高时放置三角板的过程,并要求学生抄写本节课的知识点。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反思5

  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也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又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不热爱到热爱。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能否积极主动地学。接下来通过对《三角形的特性》这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否焕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是能否高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课首先出示情境图,先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了学生学习三角形特性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为让学生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这里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

  由实例入手,让学生量出三角形房顶的高度,引出底和高的概念进行教学。联系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让学生用课前制作的三角形、四边形进行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请学生列举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这里采用的是“情境、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的探究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精心备课,以为上课应该很流畅的。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遇到两个难点:(1)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或封闭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首尾相连”,这时教师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教师再在黑板上出示三条线段根据概念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三点才能真正围出三角形。这时,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2)在作三角形高时,从概念入手,由于教学环节忽略了对概念的反复强调和细致理解,结果学生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作高时出现了找不清顶点和不向底边作垂线的错误,这些错误的出现,归结起来还是对底和高的概念的认识模糊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