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数学也不例外。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地让孩子们开心地去感悟数学这份“宝贵的礼物”。《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下面以桐乡沈坤华老师于2003年12月12日在蟠溪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背面,有没有大小?学生们开心而又惊奇地摸起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手背大,更多的学生说一样大。教师没有偏袒,而是将两种观点都写在黑板上:手背手面没有大小;有大小。这时教师进一步问,同桌同学的手背和手面谁大谁小?学生们又开心将自己的手心和手背和同桌的进行比较,当然这次的结果就一致了,是有的人大,有的人小。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体的表面是不是有的一样大,有的不一样大呢?学生们发现了周围的物体不一样大的很多。
(物体是不一样大小的,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看见,但是我们从来都是熟视无睹,然而这其中往往有许多数学知识,科学道理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那是因为我们缺少的正是牛顿的那种探求意识和探求精神,所以世界就少了许多发现。这种意识和精神需要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在学生心中的东西。)
这时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已经迫在眉睫了。于是教师就让学生选择一样喜欢的东西,把它的面描下来,用阴影部分表示。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很快又开始描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人高兴地举着自己的“杰作”向周围的同学展示着。在做了交流汇报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描下来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的大小。那么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是多少呢?
(作为物体,在我们的眼中,有线条,有平面,有立体,但是它们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含义又是不同的。从幼儿园就开始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因此学生眼中的图形是有的,只不过是“线条型”的,至于中间的部分好象可有可无。这一描、一涂,学生心中的知识更完整了。知识积累中的误区也修复了,但是却没有丝毫的错误尴尬。倒是享受着“手形”“小刀形”“钢笔形”等等或可爱,或奇怪的图形。这些小时侯就玩过的玩意儿,今天重温,分外亲切有趣。哦!数学真奇妙!)
计量必须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学生当然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所以教师又安排了合作交流,建立面积单位的观念这一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儿童券,用一个物体在儿童券上摆一摆,它有多大?如:小刀、橡皮……学生显然有些不知所措。看来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也不理解老师的用意了。(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已经懂得了如何揣摩老师的意思,学会了按老师的意思行事。)不过,这摆一摆到是蛮有趣的还是赶快动手吧,要不然等会儿就没时间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学生就举手了:我是用橡皮测量的,摆了16个橡皮;我也是用橡皮的,摆了大约5块。这时教师奇怪了,怎么会是大约5块呢?学生边摆弄着边竭力想让老师明白自己的想法。原来是橡皮大,*上面一块块摆,4块多,而下面又有一窄条。也有学生骄傲地展示:我是用小刀的,我摆了9把小刀。
这时教师紧追不舍:儿童券一样大吗?那为什么测量出来有大有小呢?学生有些不以为然,这样小儿科的问题都亏你在公开课上问的出来,当然是因为橡皮有大的,有小的;橡皮和小刀的大小也不一样的。教师提示着:这样测量物体的的面积方便吗?学生不高兴了,岂止不方便,简直是乱七八糟。(因为需要,才有探索的激情,然后才有新的发现或创造。这个道理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是没有的。而这种思想却比学习任何知识更有用!因为这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源!)教师点破:所以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些单位。你们知道有什么?学生回答到:长度单位。教师又点:那么今天的面积能用吗?学生想一想后回答,不能用,那是用来表示长度的,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面积嘛!教师不紧不慢问:该用什么?学生随口回答是面积单位。教师一听乐了:你听到过的面积单位有什么?(好一个:“你知道……”“你听到过……”。尊重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点,人文精神强调每个人有责任也有权利充分实现自己的个性和人生价值。人受到了尊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尊严的权利,就会伴随着产生责任感,因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片刻沉默后,有几个学生举手:我家买房子时,我听说过平方米;我听说过平方公里;我也听说过平方米。教师引导学生:平方米有多大?学生们一片茫然。
“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拿出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纸,向学生展示。学生看着看着就有人恍然点头了。模糊的体验有了,教师进一步追问:你估计它的边长大约是多少?这可难到了大家。于是教师让学生去拿教师准备好的1平方米卡纸,学生高兴地纷纷跑到教室外去拿,然后就四人一组,七手八脚地用尺测量起来。不久,大功告成。4条边都是1米。原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精确的数字感受也有了,实际生活中的参照还是不可缺的,小孩子毕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又引:假如请几个学生上来站在这上面,能站多少人呢?学生兴奋地猜测着:5人;9人;16人。……教师趁热打铁:那么就请你们上来试一试。学生开始有些犹豫,后来一个又一个的往上站、甚至挤。最后一数发现是11人。实际经验有没有形成呢?教师考学生了:我们旁边的东西中,哪些面积估计是1平方米?学生东张西望,接着学生有踊跃起来:半个黑板;那扇窗,去掉上面部分的玻璃;4个桌子拼起来。
教师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准不准怎么办?学生一听,那还不简单,量!于是课堂中可就热闹了,学生们有四人组搬桌子量的,有爬到桌上量黑板、玻璃窗的。小面积能估了,那么较大的面积呢?教师又要求学生:估计我们的教室有多少平方米?学生思索片刻后犹豫着回答:60平方米;70平方米;80平方米。(“学数学”变成了“玩数学”。摸手心手背,描手描笔,挤到1平方米的'纸上去,……真是有意思。这是多么真切、活生生的数学!学生的心一下便被紧紧地吸引了,心情自然也是愉快的。回答问题也不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说大,说小都是对的,谁不想说呢?让老师欣赏,多好!在玩中不知不觉掌握了不少知识。)
看来,学生们学得真不赖!应该是到了应用拓展的时候了。教师丝毫没有考学生的意味,竟然和学生们一起看起了几条有关面积的信息。当然大部分都是有关学校的一些面积数据。比如篮球场面积等。看着看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读出了声音,脸上洋溢着快乐和骄傲。 (我想,这时学生脑海中已经将数字和有关学校的物体合二为一了,学校也更清晰丰满了,更可爱亲切了。爱的教育不再是机械生硬的了,那是学生心中自发的,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强加的成分。知识的学习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记忆,而是生活,是能力。所以做不做习题都无关重要,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在阅读中,学生经历了,也感受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情感的体验,成长的骄傲!”)
今年教学评估复查,我承担了讲数学课的任务,我选择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做本节课的难点。
1、激趣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涂色比赛,看哪个组涂得快。一开始学生的兴趣就比较浓厚,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注重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我合理利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去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让学生探究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在小组内寻求帮助,学会合作精神,探究的精神。
3、但我觉得在处理难点和重点时,采用的方法和时间的处理上都不够合理,现将本节课的不足总结如下:
学生初次接受面积这个概念,我以为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面积和意义。所以我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时,从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两个方面进行了讲解,而且讲解得比较详细。其实对于面积这个概念,只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让他们进行比较面和大小时,都能比较出来,只是不知道这就是面积。所以在讲解概念时,通过实物让学生明白就可以了,不必要做那么详细的讲解而我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就花费了近20分钟的时间。
在引导学生理解引进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时,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我发给每组一些圆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让他们利用这些图片,探究出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面积时要统一单位。而学生们都采用的是用同一种单位比较大小,例如,选用圆的都用圆,选用正方形的都用正方形,所以他们没有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所以,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这一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课上我应该分发给学生们这些不同的图片,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图形比较大小,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不出来结果,这时,老师可以走到小组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看,老师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比较出大小来呢?”就是采用同样的单位进行比较。此时的学生,才会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才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所以课前一定要对课堂生成做一个预设,想出预设的办法。
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于在小组活动及认识面积概念这两上环节用时都比较多,当讲到面积单位时,时间不够用了,用时比较少。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课上我忽略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面积单位,忽略了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一立厘米有多大,要用不同的实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停地出现,让他一闭上眼就知道一立方厘米有多大,两立方厘米有多大等,一立方厘米的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后,再让学生感受一立方分米的大小。继而再感受一立方米的大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以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不要急于求成。
讲课已经结束了,崔老师给我的意见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高效。
跟进设想:
针对教研室给我提出的若干问题,我对我的教学做了这样的设想:
1、本节课的导入确实让学生兴趣大增,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面对这一情况我想,我想在设计两个随意图形的时候,让它们的差距大一些,激起部分学生的不满,也就是认为这样的评比不公平,激起学生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我想这样设计:一上课,就在黑板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两上不规则的图形,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我们来个涂色比赛吧,从A组和B组中各选一个人,看哪个组先涂满这个图形为获胜者,获胜组将获得一面小旗。当有一组学生涂完以后,就让另一个学生停止,分出胜负,为获胜组画上一面小旗。预设:此时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平,让他们说说理由。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个面大,一个面小,当然不公平。此时再找几个同学也说一说,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若是没有学生提出比赛不公平,就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有的人涂得的快 ,有的人图涂得慢,从而说出图形大的涂得慢,图形小的涂得慢,再引出面积的概念。这样大约也就是要5分钟时间,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面积。然后再就教室的实物,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把面积的概念写在黑板上。大约再要3分钟时间。
2、在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用时要少一些,大约要10分钟时间。在分发学具时,把每个组的学具都放在一起,让组内的成员自己选择,通过拼组,让他们自己探究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到底哪一个长方形更大。最后总结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必需要用统一的单位才能比较出大小来,比较得才准确有。若是学生想不出办法了,都没有比较出结果来,教师要深入到一个小组,教他们怎么去做,然后在全班推广。
3、对于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这一内容,我课上我用时比较少。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再设计时我要用时大约20分钟的时间来突破这上难点和重点。这次不再采用让学生自学单位面积概念了,而是由老师出示实物,直接告诉同学们,这个就是一平方厘米,这个就是一平方分米,这个就是一平方米,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大小,然后,分别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与这些面积单位差不多大的实物,真正让他们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断地巩固,加深印象。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在4月27日上午我们在红华中心学校听了吴燕游老师一节公开课,她上课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借助多种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听了吴燕游老师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使我收获不少教学知识。
1、吴老师通过让学生与学生比一比手掌来引入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摸身边物体学的一些面,感受到面的存在,通过摸与看,懂得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并得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然后,通过2组平面封闭和1组不封闭图形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充分感知和理解面积并且有大,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让学生动手操作,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巧设悬念,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矛盾,把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3、吴老师这节课突出重点,培养学的迁移推理能力。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很好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较符新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孩子们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参与并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孩子们记忆才深刻。如果直接出示结果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没有真正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且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无味,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孩子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孩子自己探究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最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首先,我让孩子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只凭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同时我让孩子们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1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孩子们刚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结果孩子们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题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们探索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孩子们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做到了几点:
1、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长度单位及他们之间的进率)引入本课的内容,这样有助与孩子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始终把孩子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
3、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孩子自己探索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容易的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 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空间概念。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2)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1)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2)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3)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反思范文
九年级物理上册探究焦耳定律的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教学反思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反思范文
九年级物理上册探究焦耳定律的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教学反思
物理教学反思笔记
小学一年级语文大家都说普通话精选教学反思三篇
概率与统计综合的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的教学反思范文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范文
草原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伟大的悲剧的教学反思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九年级化学实验的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