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阅读了不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不少的设计中有这样的环节:介绍作者徐秀娟,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以烘托气氛(其实这首歌的情感挺忧伤的)。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灰椋鸟归林是壮观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及对林业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设计时,我着重抓住课文的四五两节,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之美、温馨之美,归林后的姿态之美、活力之美,进而领悟人、林、鸟之间的和谐之美,特别是我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与鸟有关的课文写的一首小诗,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轻快、欢乐的气氛。至于对作者的介绍可放在第一课时。
二、语文课堂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回归到对文本语言的体会、品味。读4自然段后,学生感受到场面非常壮观,因为鸟多。此时我追问道:鸟多,但文中没有一个“多”字。你从哪里读出了多?生答后,又出示:整群整群、一批一批、巨大、浩浩荡荡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并让孩子知道叠词有增强语意的功能。再让学生观看鸟儿归林的画面并展开想象。这一环节从语言的整体感知入手回到重点词语的体会,再由语言生成想象。走了“从语言到内容又由内容到语言”的两个来回,弄清写什么又懂得怎样写。同时也是对语言表达丰富性的感悟。再如:学完灰椋鸟的叫声后,我问:作者是怎样来写声音的?(打比方)写出了什么?(声音大)老师来写一个比喻句:似机器轰隆隆响。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比喻的恰到好处。然后将文本的语言按诗的形式出现: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一环节是对语言想象力和语言韵律美的感悟。
三、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去找出有关表现场面壮观的词语并说出理由。第五自然段,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四、几点不足:
(1) 从整堂课的设计来看,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扶的较多,放的还嫌少。
(2)教学语言还要进一步锤炼,尤其是对学生回答、朗读、写字等的适时、有效、有个性的评价。
(3)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更多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灰椋鸟》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但是,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我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那片林子,逐步构建文本的价值。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在这样的“绒地毯”上感觉会怎么样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点评】 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探寻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其思考才会充满张力,学生置身在如此的对话场中才能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过程有“一举三得”的价值:其一,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其二,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起“预热”作用;其三,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引领作用,课堂既不失浓浓的语文味道,又充溢着生命的无限魅力。
这一课上得很是热闹,就如文中林里的鸟儿归林时一般,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做为老师,我却很欢喜。那是因为我让孩子们想像归林后的鸟儿们在栖息地都会说些什么,可以根据文中列举的情况说,也可以自己想像说。先和同桌说,再以对话的形式写下来。于是就热闹了。我走下去看、听,发现说的都是些问候的、询问一天见闻之类的,没什么新意。我便请班里最能说的两个小鬼表现表现,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发不可收拾,班里就像被点了火似的,炸开了:老实点的就乖乖地举手,兴奋一些的就干脆放开嗓门不管不顾地大声喊起来,有几个同学径直走上讲台……教室真乱啊,我却不管,由着他们去。好一阵子,班长才发现我不在讲台上了,这才大喊“安静!”,我才得以重新上岗。一节课,就这样乱哄哄地在口语交际中结束了。
不知道孩子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但第二节课出乎意料的活跃,仿写完成的尤其好。我又想开了:按部就班的教学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否每一篇课文都必须如此?我们把每一课都讲得那么深,可对学生而言,是能力提高的必需吗?知道那一篇篇课文深刻的中心思想并为此不知疲倦地分析,真的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吗?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如何教孩子表达?从哪里入手教?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有兴趣、乐于接受?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写的一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点,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交融渗透,合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复习引入。
一开始在导入时我的想法是围绕第一教时灰椋鸟的外形入手,然后直奔重点,围绕场面如何如何壮观展开学习。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终于发现了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作者由满不在乎到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见时的惊喜;由初见时的惊喜到后来的惊叹、激动、兴奋;再由兴奋恢复平静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说作者是一位善良美丽、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丰富的女孩。假如不循这一线索,学生怎么可能自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爱鸟之情呢?所以,最后在教学设计时,我抓住了作者没看灰椋鸟之前是怎样想的,看了之后又怎样想呢?然后引出第六自然段,从反问句入手,先让学生改成陈述句,然后因势利导,切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四、五两个自然段。
二、感悟归林时壮观场面
即学习第4自然段。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划出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交流时,相机出示相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排空而至”、“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来体会。在指导朗读时,先练读这些重点词,读出壮观之势,再将词语放入到句中进行练读。在指导学生理解体现壮观场面的一个关键词“排空而至”,其实也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一个词时,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排空而至”,看了录像之后,不用教师过多地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词义,还读出了壮观的气势来。紧接着安排了想象练习,“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还有的呢?”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各种形状的队伍脱口而出。接下来我相机安排了分角色朗读,师引读第三自然段,一组学生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其余同学读“大部队”,再次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壮观。过渡: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壮观的画面,她还听到了什么?引出第四自然段 “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一句,先播放鸟叫声,引出“倾诉、呼唤、应和”,理解“倾诉、呼唤、应和”内容时,我设计想像说话: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鸟,你会倾诉、呼唤、应和些什么?这一情景创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实现了个性化阅读,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另外此句中的分号的用法,我的处理是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换成逗号或句号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觉得不行,明白这里分号表示并列关系,不能换,最后再让学生分组读一读这个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最后在完成本自然段教学之后,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今后背诵学生就能应付自如了。
三、感悟归林之后的热闹之情
如果说第四自然段教学时我牵得比较多的话,接着第五自然段的教学,我则通过组织学生“读、划、品”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课件播放,师配乐引读“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们还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又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多读一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全班交流时,我相机出示两句话。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让学生回到一开始灰椋鸟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进行比较朗读,抓关键字眼“看”,感悟夕阳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鸟的美丽。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看了之后爱上了灰椋鸟,从而对灰椋鸟更添喜爱之情。再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好这句话。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想像,这声音如——似——。这样热闹、欢快的百鸟争鸣图,作者被它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引读这句话。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读、找、品、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学生自主学习,收获不少。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能自己感知、发现,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激活、指引、协调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感悟、通过句式感悟、通过情景感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最后以填空的形式再现文本,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结构来记忆文本。
四、升华爱鸟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教师谈话回归到第六自然段,作者想法的变化正是情感的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通过问题:读之后想到了什么?再结合“观赏”一词的赏析,明白作者情感的变化其实不仅因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归林之后的热闹,更是因为想到了人,即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的感谢,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赞美。进而使学生受到爱鸟、护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突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联系到文章作者徐秀娟,她出生养鹤世家,从小就喜欢鸟,喜欢动物。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爱鸟的人。最后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内容的深情讲述和音乐的欣赏,升华学生的爱鸟之情,让学生永远铭记徐秀娟的一句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不足仍然很多,自认为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引导不到位,其实在学习四、五两自然段后只需要用一句话对写作方法上强调一下,引起学生注意,为学生今后写作做好铺垫。而我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但未总结,所以学生很难有较深的印象。更多的不足,期待各位的发现,静候各位的指导!
《灰椋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与一般的写小动物的文章不同,它介绍的不是灰椋鸟的外貌、习性等等。而是向读者展示了百鸟归林的壮观、温馨的场面和闹林的热烈欢腾的场面。我将第一课时定位在整体感知全文,重点品读和感悟文章的第4自然段,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于“品读感悟、读写结合”。一方面通过品词析句、情境体验、想象画面等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场面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表达效果等,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并迁移运用,仿写练习,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以下谈谈在本课中的具体做法。
一、情境激趣
1、开课不久,我就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原先并不起眼的一只鸟儿竟有如此壮观的景象,孩子们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于是学习课文的情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2、鸟儿归林后,那一声声呼唤、应和,那充满幸福的倾诉,让人不禁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和谐,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创设了情境与学生共演,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3、在课的结尾,随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哪凄婉的音乐声响起,加上我向学生介绍作者徐秀娟爱鸟的事迹,再现了这一感人的画面,此时,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自然就在情境中得到了升华。
二、读中悟写
1、抓思路,悟写法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的顺序,也就是文章的脉络。摸到了思路就如同找到了开门的钥匙。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层次编排的顺序。例:在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立即要求她们找出文中描写鸟儿的归林的段落,理清课文描写的总体思路;教学灰椋鸟归林壮观的场面描写后,教师引导
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整群整群”,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描写,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写作应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学内容,悟语言
⑴在指导学习灰椋鸟归林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找出描写鸟儿归林的句子,读一读,划一划,边读边悟,把感受写下来,再和大家一块交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通过批注式阅读,学生圈画出了许多重点词语,并能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学生在朗读时也正突出了这些词“排空而至”、“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通过讨论,学生品味到“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这些词都具体说明了鸟儿的“排空而至”,而这些也正体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这样,学生经历了读一读、品一品、再读一读几个环节,更深一层领略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和课文语言的精彩。
⑵在指导学习灰椋鸟归林后鸣叫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找出描写说话的词语——“倾诉、呼唤、应和”后,创设一个大家庭的情境,在表演中领悟三个词语的意思,并从中体会到作者将鸟儿在倾听鸟儿鸣叫时,将它们想象成会说话、懂感情的人,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给我们营造了这么一幅温馨、幸福、快乐的画面。
三、以写促读
本文作者在写灰椋鸟归林场面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才会使人读了文章之后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写结合的点。教师在教灰椋鸟倾诉,呼唤,应和时,先由师生合作创设了“呼唤”,“应和”和“倾诉”的情境,进行想象表演,既理解了这三个词,又引导感受了母子间、伙伴间的情意和温馨、幸福的画面。此时,既训练了语言的表达,又进一步体会了鸟儿之间就像朋友、家人一样,互相倾诉着,呼唤着,应和着,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
的情意。随后,在理解完分号的用法后,进行了想象说话练习,既让学生学习运用了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学会使用分号,又为人文的朗读感悟做好了铺垫。
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陈锭之
尊敬的领导、专家与同行:
上午好。昨天下午我有幸执教了读书班的一节研讨课《灰椋鸟》,这是苏教版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因此,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白天鹅,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以往的第一课时读读书、写写字的习惯做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读,基本扫除了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开展知识抢答,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自由阅读之后,依据文章中几个关键词理清课文脉络,进入文章主体部分鸟儿归林的学习。然后着重引导学生
在与文本对话的,走近那些灰椋鸟。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的几个词语有层次的引导学生读书、品悟,进而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欣赏、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在学法指导上,我紧紧围绕“读——画——品——想”四个环节,通过读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结合几幅鸟儿归林壮观场面的欣赏,加深对灰椋鸟归林浩大气势的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较好的调动。这样的设计思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真切对话, “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都应当给予鼓励和引导。作为教师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谈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对灰椋鸟的认识起到了拓展的作用,升华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结尾,我用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做背景习字,起到了情感的熏陶,进一步烘托了全文的主题。课后布置辨字、写词、造句和想象小练笔。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一个是对第四自然段的解读还有点粗糙,如“投入”一词的情感因素在构想中有挖掘的的设想,但在课堂上没
能促成有效生成;第二个片段中学生的想象说话还不够充分,整堂课的`节奏稍慢了一些,对开头的欲扬先抑式的满不在乎、文中的迫不及待和结尾“情不自禁的欢呼”这样的情感线索都有待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完善。同时对课堂的调控与火候把握需要进一步磨练。刚才胡老师说的师本位的意识还是浓了一些,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
由于能力限制,场面较大的研讨课上的比较少,教学中的失误在所难免,简短的反思仅仅是管中窥豹,一己之见,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斧正。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课始,我利用谈话方式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重点段落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特别针对“投入”、“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倾诉”、“百鸟争鸣”、“似……,如……”等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体会后再朗读。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不足:首先,我开始复习时出示灰椋鸟的外貌,到最后没有再出示进行比较,使课堂教学少完整;其次,在让学生想象说话时,学生思路较窄,我没有及时进行思维广度的引导,使课堂缺少了灵性;还有,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我觉得自己的评价语言比较贫乏,对学生的激励性不够,使课堂语言少丰富。
《灰椋鸟》是一篇优美的写鸟散文,文章重点描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及欢乐自由,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文章的第二部分是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从而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从而点出树林是鸟儿栖息的处所,是天然的俱乐部,是鸟儿真正的乐园。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在林中生活的快乐、自由和热闹。从而点出树林是鸟儿栖息的处所,是天然的俱乐部,是鸟儿真正的乐园。而这一切,又是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从而深化主题;体会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鸟,人,林,息息相关。最后感受作者对鸟的热爱,对动物的热爱。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由于知识经验、个性气质不同,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必须尊重处于读者地位的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善于发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灰椋鸟》一文层次清晰,内容简单,我想孩子们一定能读懂,第一课时就进入主题了。
为了能让那些根本没有预习的人能仔细读一遍课文,我要求在别人读书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笔,把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划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读完这一段的感受。这个工作在预习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请人读后,我就故意请那些常年不写作业的人说收获,谈体会。
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们自由谈读书收获:陈南竹说,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鹏飞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周轶轩提到了这一段的写法跟原来学过的《听泉》中描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文章学到这儿,孩子们好像鸟儿一样在嬉戏,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于是,让他们读了最后一段,再回到前文,细细赏析,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鸟儿与树林的感情,作者与鸟儿的感情,我们该怎么去认识,理解,分享,行动?
孩子们沉默着思考着,教室里突然寂静了
在沉默后,或者是爆发,或者还是沉寂。。。这节课,孩子的思维没有继续往前走,因为他们对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了解。他们以为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谐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的课堂已经变成个别人的课堂,很多人都沉默着,有的倾听,有的自己解读,还有的左顾右盼,看热闹似的,这样每个人在课堂的收获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思考着的人是跑步前进的,如果习惯在课堂上做个听众,若干年后,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我们怎么去避免?怎么去引导?
对于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要具备“扎实、厚重”的语文味的原则,使自己的课堂平凡中显匠心,平实中有深意。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精”——准确的目标定位
语文学习目标明确。没有变幻的形式和花哨的手段,平平静静地引导学生理解、品味语言。
学段学习目标明确。学生能读准读通的不指导,学生能读懂的不分析,重点指导学生易读错的生字,指导学生难度通的句子,重点分析学生思考不深入或有疑惑的语段。
课时教学目标明确。第一课时的教学,不因公开教学而丢弃初读,匆忙进入精读,也不为了突出初读而放弃精读的进程,根据学情充分初读,又适当精读部分内容,不疾不徐,从容有序。
二、“实”——扎实的语文训练
字词认读细腻扎实。学习伊始,引导学生准确辨析“椋”字的音与形,初读过程中队“栖”“棱”“翘”“和”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进行细致的指导,尽管他们是高年级学生,依然重视字词教学,凸显小学语文的基础性。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关键词语,如“翘首”既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意思,还出示另一句子,让学生知道“翘首”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理解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变化;再如,通过猜测、媒体展示“排空而至”的意思;通过换词体会“投入”与“飞入”的细微差别。
写法揣摩自然有度。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用得特别准确、特别生动”;引导学生感受“数百米”等数字对描绘鸟儿归林壮观的作用;体会“一批一批”“浩浩荡荡”这些叠词对表现鸟儿归林声势浩大的独特效果;品味“排空而至”“投入”等词语的形象性和准确性;感悟作者在“倾诉”“应和”等处留有空白给人遐想空间的巧妙……
三、“活”——灵动的方法指导
关注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当学生用拆字法理解“翘首”,及时点评这种解词方法真好;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认为比较难读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做做记号,教会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过程,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顺势指点,“三言两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上批注”;如何朗读,通过范读,师生评议,让学生明白朗读要想到画面,用心去读,投入地去读,就一定能读好……
当然本课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够娴熟、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者会不断探索,力求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深度,更有灵性。
《灰椋鸟》第五段课文语言优美,所表现的画面形象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浮现形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画面。
把语言文字变成画面,是一种借助形象来解读文字的好方法。它能够再现课文情境,使学生走入情境,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描绘的生活画面。所以,我在范读第五段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静心听读,把课文的语言变成为形象的画面,为逐步走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作好铺垫。
二、入情入境,读悟结合,感受课文的精妙处。
课文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百鸟争鸣图画。怎样引导学生走入这一幅画面呢?我采取抓住重点语句读悟,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夕阳下的鸟儿语句,体会其形象美;再引导学生抓住百鸟争鸣的语句,体会其生活的乐。接着在体会中,加强感情朗读,读出夕阳美,读出鸟儿乐。我既设计了范读,个人读,又设计了全班集体齐读,女生齐读,还设计了学生接龙读。且读中有悟,入情入境地体会树林之美,鸟儿之乐。读悟中,学生好像真的变成了一只鸟,参加到百鸟千鸟的大合唱中了,同鸟儿一起演奏出一曲百鸟万鸟齐鸣的交响乐曲,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情境。
[案例]
以下是《灰椋鸟》(苏教版国标本第10册)(苏教版试用修订本第11册)紧扣“俱乐部“一词的教学片断。
师:灰椋鸟归林后叫得是那么欢快,请从第5自然段找出这句话。
生:(出示并读句子)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俱乐部”是什么地方?里面该有些什么?
生:是人们唱歌、跳舞的地方,是快乐的地方。
生:俱乐部应该有灯光,有舞台。
生:应该有音乐,有歌手,有跳舞的人,当然应该有观众。
师:对呀!俱乐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是放松心情、自由快乐的地方。看这“天然俱乐部”有这些吗?再读第5自然段,并联系上下文,圈画出有关语句来说说。
(生自由读书后交流)
生:晚霞就是天然俱乐部的灯光。“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整个刺槐林。”这句话让我感觉到灯光是绚丽多彩的,映在树叶上的阳光随风跳动,真像闪烁的五彩灯光。
生:第2自然段这样写:“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可见,水杉落叶就是俱乐部华贵的绒地毯。
生:归林的灰椋鸟就是舞蹈演员,它们身着金红色盛装在翩翩起舞,扑棱棱飞起就是它们优美的舞姿。刚刚落在枝头的又成了观众。
师:精彩!除了在进行舞蹈表演外,还有歌手呢?
生:“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叽叽啾啾”可以看出有的灰椋鸟就是歌手,有独唱的,有对唱的,有大合唱的;有的灰椋鸟是乐手,有独奏的,更多的是在齐奏雄壮的交响乐。
师:那灰椋鸟会唱怎样的歌?奏怎样的曲呢?
生:它们唱的应该是幸福的歌,奏的是欢乐的曲。因为它们仿佛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是在庆祝自己的节目。
师:是呀!鸟儿们在为快乐而歌唱。那它们为什么会如此快乐呢?
生:因为林子大,成了鸟的乐园。
生:人们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得鸟儿有了幸福的家园。这人造刺槐林就是灰椋鸟的家,成了它们的天堂。
师:可见,灰椋鸟不在为自己的快乐歌唱,还在为林场工人歌唱,唱的是感谢的歌。
[反思]
这个围绕“俱乐部”一词组织的教学环节,引发了我如下的思考。
一、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文本价值观。
《灰椋鸟》一课的作者徐秀娟,爱鸟,为鸟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感人至深。因此,很多老师都把文本价值观定位在“爱鸟”这一层面上,因为作者爱鸟,才把看似平常的灰椋鸟写得如此活泼可爱,才把灰椋鸟归林写得如此热烈壮观。教学也往往以“爱鸟”为主线展开,最后都会拓展作者徐秀娟动人的事迹,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歌曲,着力表现作者对鸟儿的爱,用生命去爱。
但细读课文,会发现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的过程。细读文本,文字中处处展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现了灰椋鸟的活泼与可爱、快乐也幸福。作者想通过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快乐场面的描写,来表现出“鸟与林,林与人,人与鸟”的和谐,从而表达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从整个单元教材的安排和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看出编者入编课文的初衷也应该在此。如果我们过分拓展作者用生命去护鸟、爱鸟,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但显得过于悲凄,与文本所表现的快乐不相融,也偏离了文本的中心,背离了作者的目的和编者的意图。
这个教学片断紧扣“俱乐部”一词,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过程中,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感悟到鸟儿的快乐,体会到鸟儿发幸福与林场工人植树造林的关系,认识到“人与鸟”的和谐。
二、课堂要有效对话,深层感悟。
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品读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一个“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的过程。紧扣“俱乐部”这一“薄薄”词儿,从生活中的俱乐部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深层对话,这样又把“俱乐部”读得丰富、厚实、灵动起来。
可见,有效的对话首先要抓住像“俱乐部”这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作为对话切入点,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对话,才能把课上出厚度,上出灵气来。这样的课堂也是新课程追求的一种“快乐的俱乐部”。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 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时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的视觉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很多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文时也就投入、到位。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
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用上“壮观”、“欢快”、“人类的朋友”这些词语来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进入课文,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说话能力。
其次,通过组织学生看灰椋鸟的图片及读文中描写灰椋鸟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灰椋鸟长得并不漂亮,作者并不喜欢灰椋鸟,并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接下来是和学生重点学习文章的重点部分3、4、5小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投入、投进”这2个词语,结合歌词“世上只有妈妈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使学生理解树林是鸟儿的美好家园。然后通过组织学生读“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结合“排空而至”、“大部队”、“整群整群”等词语,使学生体会到鸟的多,通过朗读,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结合“先回来的鸟??汇合”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只灰椋鸟,会向同伴倾诉什么,说些什么话,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是我觉得学生在想象时,大都只想到吃,还有的甚至想到自己被打了一顿。如果我引导关注第四节的后半部分,让学生体会鸟的欢乐,引导学生从鸟儿看到的祖国美丽的景色,嬉戏时快乐的场面这些方面来思考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看来我在把握课文时还出现了问题,同时我还感受到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在组织学生学习体会灰椋鸟在林内快乐地跳舞、歌唱时,我抓住“翩翩起舞”、“百鸟争名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些词句,通过播放鸟儿百鸟争鸣的音乐,使学生体会达到鸟儿的欢乐。通过让学生朗读“我被这喧闹而又热闹
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引导学生想象欢呼的话,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喜欢到现在的喜欢。
在组织学生学习作者“想到的”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鸟是人类的朋友,结合课文2、3节中描写树木郁郁葱葱的句子,体会林场工人辛勤劳动取得的成就,并请学生设计保护鸟和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学生编写的内容丰富多彩,还有一部分较有创意,实则令老师欣慰。
可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的败笔就在于如果把讲第四自然段的时间再均出三四分
钟左右的时间,把作者的情况再介绍得详细些,并听一听当时为徐秀娟写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受到的感染会更深一些。
在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读书动笔的良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加强对文字的训练,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来引导学生品悟。并争取不断丰富自己课堂提问和点评的艺术魅力,相信明天的我会是一为更出色的语文教师。
教师:刘如燕
20xx-6-10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六篇)
iuü的教学反思
海燕教学反思
积累运用二教学反思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六篇)
iuü的教学反思
海燕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积累运用二教学反思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范文(通用六篇)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春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爱之链教学反思
语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家乡课教学反思
课文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
截线与被截线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