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十五篇)

秦风学老师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点比较多,如何巧妙的设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复习阶段所要达到:高效的复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

  1.本节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全面。知识点的处理灵活。如:在一些容易的或学生掌握较好的部分,我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回忆,对于重难点部分,能够做到认真分析,帮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尽可能突破重难点。

  2.在处理三角形的高时,对于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明白它们也有三条高,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会这两种特殊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因此,在复习阶段,努力把握好教材的处理,同时,在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练习时,要达到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

  回顾这节复习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是:时间不够紧凑,有的知识点复习不够深入,还需要我继续去探究和改进。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2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今天教学了“认识三角形”这一课,当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后,学生在判断三条线断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所有的两条边都加一次,看它们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有些学生认为这样很麻烦。那有没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呢?学生讨论片刻马上有学生想到:我们只要看最短的两条边,如果最短的两条边相加大于第三边的话,那这三条线段肯定能围成三角形,如果最短的两条线段相加小于或等于第三边的话,则不能围成三角形。把我想说的话说的特别完整。看来只要给学生机会,他们一定会给你惊喜。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辨认出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学生动手摆角,进一步体验角的特征,引出顶点与边,为学生对三角形的意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等做好知识和思路方面的准备。

  通过学生动手摆拼,体现三角形的形成,并通过演示,初步理解三角形意义的内涵,即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使学生认识到三角形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否具有三条线段;

  二,是否围成封闭的图形。接着安排练习,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有了角的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深化认识。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我分为三层进行教学,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五边形和三角形木框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加上课后练习实地操作,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4

  案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拿出我们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看着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操作实践。

  师:你们都围成了三角形了吗?怎么围的?

  生:演示。

  师:围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你发现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根据实验,说出三条边的关系。

  师:(小结)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反思:

  通过动手实践,自己探索,比较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注意教具的四根小棒的粗细,尽量都细一些,防止操练中出现误差,早成影响,对于学生的探索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5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

  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

  2、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7

  此次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我们团队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节《三角形的认识》,经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较好的实现了课前的预设。现在由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反思。

  一、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全体同学都有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同学们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牢固的掌握知识点,同时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想象与猜想中发现解决问题,在悬念与比较观察中总结特征,在激励与创造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评价与交流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这些都是本节课中的闪光之处,当然,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和遗憾,学生的思维有时过于活跃,在创造和操作中耽误过多时间等。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有效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注个性差异,感悟数学的课堂魅力。

  二、教师的教学机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这节课中,老师……

  三、对本次三位一体活动的反思

  三位一体活动营建了一种和谐融洽的讨论氛围。大家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在这种既宽松平等,又理性严谨的研究氛围中,大家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见地和心得,这样能更好的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把握课堂的能力,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互相交流、启发,讨论受益匪浅,同时获取了宝贵而实用的教学技巧。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8

  昨天我布置了预习作业。

  1、找找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自己做一个三角形。

  3、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个角,几条边。

  4、准备4根小棒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今天一上课让学生交流1-3的预习作业,同学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好极了。本节课的难点是三角形三条边间的关系。当学生操作完,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交流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说不到要点,我引导得好苦!哪位有什么高招,这个环节怎么上教师才能轻松呢?

  今天我也上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的,有的是用小棒摆一摆,有的说在钉子板上围一围,有的说用三角板画一画,有的说用橡皮筋直接拉一拉,还有的说用剪刀剪一剪……其中有个孩子的想法更奇特,他说用两本书与桌面搭一搭,那个孩子搭出了一个三角锥其中的一个面是三角形。孩子是聪慧的一旦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真令我想象不到。

  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力量自己探索出来的,其间的喜悦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对于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有一部分差生还是不能准确的判断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还是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利用小组的力量讨论出最佳方案。“你们能有什么好办法能又快又对的判断出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孩子们给了我满意的答案:先把三条边从长到短排一排,只要找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最长的那条就能拼成。本节课感觉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都比较到位,自我感觉较好。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安排在完成整册新授任务后,通过师生的合作,将本册中空间与图形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整合,以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实际,创设相应的情境,始终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教学。

  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因为美术课堂轻松无压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本节课时,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轻松、愉悦。课堂上教师带动学生诵吟古诗、欣赏美图、拼摆图案、动手构图,所有的这一切既遵循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原则,也让学生在老师创始的情境中达到轻松复习的目的。

  2、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点。

  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创设轻松的复习氛围,而且所有的知识均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并加以练习应用。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不再感到压力,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3、加强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以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中将知识的复习中穿插入语文的故事诵读、美术的绘图欣赏等等,使各个学科自然的贯穿在一起。另外知识的各复习环节,均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体验到生活中蕴含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内涵。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0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断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判断出哪个是,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闭图形等。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他们找到了许多,如变速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等等。为什么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换成四边形?很多学生想到了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点,想到三角形应该是很稳定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个特性,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动手实验,没人准备三支铅笔,同桌间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定,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是知道了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为什么三角形是稳定的。所学就要有所用,接着我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门闩坏了,门老是被风吹开怎么办?有了刚才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个三角形,还有些学生要自己当做木棒抵住门。学生们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因为把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从三角形的认识中分离出来,今天的.课堂任务也就轻松了很多的。首先,我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学生很会就地取材的。有用钉子板的,有用铅笔的,有用小棒的。还有用一副三角尺和一个量角器拼出了一个三角形。他们觉得真的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有了这一具体的操作过程,所以总结出三角形的特征也就很轻松。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采用杨桃老师的方法,让学生一一列举出选择小棒的情况,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一种一种地试过去。这样就避免了操作的杂乱无章,也有利于接下来分析小棒围成三角形的各种情况,进而总结出结论。有学生作了预习,所以很容易就说出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是我不认为这是真正懂了,因为要把这个现成的概念背出来是很容易的事情。只有在实践操作中,经过不断地练习和理解,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含义。倒是另一个学生说出了:两条短边的长度之和一定比那条长的边长,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且比书本上的这句话更精确一些。

  在练习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各位老师说的那一题,已知两边长度求第三边,一开始做的时候,学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我提醒了一下,先列举,然后再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一验证。结果只有两位学生把9种结果全部写完。值得表扬。

  今天教学了三角形的认识,课中有一环节,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四根小棒中任选三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原先备课时,我想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操作后找出可行的与不可行的方案,再去思考发现。上课前备课时我又思考,要不要让他们思考、讨论、先交流出小棒的选择种类,再让他们一一去围,不至于学生漏选或重复围。这样一者可以节省时间,二者学生可以让实验目的明确,操作有序。可又怕太过规范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再一细想,我们的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某一知识点,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这些过程并学习到知识,必要的挫折反而是有意义的。于是在课中,我还是按原先的教学流程安排,在学生独立操作后集体交流时,我故意让漏掉一种选择形式的同学先汇报,再让其他同学补充,并提问,怎样能不漏选,也不多选。学生介绍在围之前先把在组合种类都写出来,然后再一一围,这样又对又快,也不会漏选或重复。有了实际体验,学生的印象反而深刻,对大家的影响也大。教师课前的几分钟或几秒钟的思考,有时会有大的收获,所以我喜欢在上课前的这种思考,对我的成长也是一种帮助。

  当然,教学中也有遗憾。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学具,我让学生自制学具,有些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些误差,就导致用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能围了,这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虽然在课上说明这是误差所导致,但以后如果再让学生自制教具,还是要注意这些问题。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2

  今天的课,我把三角形的认识和三角形的高拆开,分两节课来完成。

  其实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三角行,因此对于三角行的特征,学生完全能自行概括出来。但是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探索、发现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觉自己没有处理好(从课后的作业反映出来),虽然课前我再三强调让学生带10 cm、6 cm、5 cm和4 cm的小棒各一根,但是今天还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带,即使是动手摆的同学,得出了不能围三角形的情况,可是就是无法探究出是何缘由,再加上学生自制学具的局限性,认为10 cm、6 cm、和4 cm的小棒也能围成三角形,那些没有动手摆,只是看别人活动的同学,就更谈不上探索和发现了……总之,本节课的效果不好,可能连难点也没攻破。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对于学生课前的准备工作情况还得多加注意、强化要求。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前几天,在校内上了"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当我选定这一课之后,如何备课,如何上出新意,几天都困扰着我。手中的教材是浙教版的,这一课时安排的内容是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进行分类,并画三类按角分的三角形,而第二课时是认识等腰,等边的三角形,学习画三角形的高。当我着手备课时,我总是想着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考虑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在将三角形进行分类时,我想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己的观察,按照不同的标准来给三角形进行分类,而学生必然会出现根据三角形边的特征来分类,那我岂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材进行处理,将三角形按角、按边分类的内容都在本节课完成呢?主意打定之后,经过两三天的思考,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教案出炉了!

  在本节课中,第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来理解并试着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而且着重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围成";让学生举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从中抽象平面图形的三角形,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征,从而了解三角形的的各部分名称。第二环节从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拉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学具,来体会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并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解释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进而解决"凳子的腿摇晃了,该怎样修理"的问题。第三环节就是分类的环节,实践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都在自己的预设之中,学生将三角形按角的不同,边的长短进行了分类,因此教学效果是挺不错的!

  在本节课中,某些细节之处处理得还欠到位,比如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分类中,对不等边的这一类的特点强调不够些等等。

  总之,一堂公开课,让我收获了不少!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4

  1、我用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与发展”,各个流程之间衔接紧凑,使本来比较零散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当旧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2、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我在揭示课题时从实际入手,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也从实际入手,在练习时也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在给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先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学层次上,我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效果好。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指导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挑战——成功——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

  一节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要去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课堂教学出现预想之外的情况,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努力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要重视课前准备,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用具。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