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所以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当45分钟过后,回想起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是有许多成功之处的。
第一、引课比较自然,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课,加上书上的图片,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视听材料比较充分。但有一点遗憾就是多媒体教室被别人用着,所以课件没看到。
第二、探究实验准备的比较充分,因为实验器材比较充足,所以做的是分组实验,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总结,得出二力平衡条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对的地方多加表扬、鼓励。
学过二力平衡条件后,注意两点联系
二力平衡与两个力的合力的联系;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物体受到平衡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联系;物体受到平衡力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材分析】
教材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两幅图片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讨论引入,以生活素材为基础,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对比观察让他们在观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本节包括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有关知识,包括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等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二力平衡比较抽象,教材中尝试通过生活中的情景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自我发现来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具体的实验,最终归纳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在平衡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难点:二力平衡的应用
【教具、学具、实验器材】
带有滑轮的铁架台、卡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剪刀
本节课采用预习、展示合二为一,把本节知识分成五个知识点:知识点一是平衡力的概念;知识点二是二力平衡的条件;知识点三是相互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点四、知识五分别是二力平衡的应用。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一是学生能事先预习,完成学案;二是学生能敢于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三是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在小组内组长的带领下,自行分配任务,组长教会组员,起到兵教兵的目的。四是学生乐于参与,几乎全员参与展示。
较以往老式课堂,学生多了一份活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行讨论,总结观察结果,归纳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生采用“三三六”教学模式,学生在展示时显得拘谨、生涩,语言不很流畅。而且有的学生怕忘记自己的分配任务,事先写好稿,而在展示时不能脱稿展示。
二是学生尽管分成了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所以,没有达到小组帮扶、结对子的作用。当别组同学展示完某个知识点时,帮扶小对子没有重新讲解巩固的过程,这样印象不深刻。
三是没有学生质疑的过程。三三六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学生能够质疑,但在讲课中发现,很少有同学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在某小组在展示时,其他组的同学很少提出疑问。
今后上课的整改措施:一是继续实施三三六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全员参与,尽量消灭“差生”。二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每节课学生小组评价时,向这方面倾斜,给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的'小组加分。这样,由于教师评价的导向,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质疑活动中来。三是各小组展示完后,对重要内容,重点的习题让组内每两人结成帮扶对子,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再讲给程度较差的学生听一遍,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不紧是一堂课所学内容,更重要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实验敢于改造创新,书中实验与改造实验的对比找出改造后的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更易懂,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一个亮点。学以致用,迅速结合前一单元弹簧测力计挂一物体为什么读数就是此物重,用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来解答,前后知识整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题,环环相扣加深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这也是我觉得成功的第二个亮点。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上学生尽管分成了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总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但是由于与学生磨练不够,学生展现自己的表现不够自然,活力不够开放,这些也是今后还要多加锻炼和强化的。
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讲好,学生不易理解,具体问题分析经常张冠李戴,闹出很多笑话。
在授课中,我以桌子上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进行了受力分析,但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造成了教学过程( )中的难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正确分析力学问题;为此,在习题课上,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区分这两个概念,突破了这个学习中的难点。
本节课首先通过四个具体的例子,采用小组讨论,大组汇报的方法由学生分析总结出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结论,然后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辅以联系生活实际,如:用相同大小的力拉静止在地面的同学,得知:二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关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是容易接受的。为了完整地认识二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应为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受力状况。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通过力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去分析受力情况,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本节课,我通过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习好的先掌握,然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生帮生”提高更多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并通过例子,结合力的示意图去理解掌握,我只讲10分钟,然后留下25分钟的时间去探究分析。但在练习题的安排上,备课时还要做到由简到难,层层递进。总体感觉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二力平平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站在电梯中,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和电梯静止,第二种情况是人和电梯匀速上升,第三种情况是人和电梯匀速下降,三种情况下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分别为F1、F2、F3,则F1、F2、F3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正确答案是三者相等,因为三种情况中,人都处于平衡状态,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和人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三种情况下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可是在讲完这个问题后,我感觉学生表面上好象是认同了这个答案,可学生心中似乎还有一个疑惑,既然三次支持力都等于重力,为什么物体可以是上升也可以是下降?当拉力等于重力时,物体究竟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
我知道,这个问题靠单纯的说教,学生可能总是口服而心不取服,怎么办呢?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想到用实验的方法。
用一个测力计、两个50克的钩码、一个铁架台、一个滑轮、一根细线。先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并放在水平面上,钩码挂在测力计下,测力计用细线吊起穿过滑轮,然后用手拉住细线使测力计分别静止、缓慢匀速上升、缓慢匀速下降,可发现三次测力计示数相等。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可是学生表情似乎还有疑问。于是将实验再次进行,再观察,强调让学生观察刚开始运动的瞬间。学生会发现,在向上运动的开始瞬间,测力计示数稍微略大,然后迅速等于重力,向下时则相反。
为什么这样呢?再将向上运动由匀速改为加速,可发现测力计示数大于重力,向上减速则相反。于是得出结论,加速时,拉力大于重力,减速运动时,拉力小于重力。
再思考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可明白其实从静止到匀速向上运动的瞬间实质是向上加速,所以拉力略大于重力,从静止到匀速向下运动瞬间实质是向下加速。所以在由静止到运动的瞬间拉力会略有变化。
再思考可得出结论,一个静止的物体,如果所受拉力等于重力,物体会保持静止;某一瞬间拉力大于重力,则物体会向着拉力方向开始运动,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体沿着拉力方向继续匀速运动,即向上匀速运动;某一瞬间拉力小于重力,则物体会向着重力方向开始运动,然后拉力等于重力,物体沿着重力方向继续匀速运动,即向上匀速运动。所以当拉力等于重力时,物体究竟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取决于它的初始状态。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是普及公民的物理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在教学中,不过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本节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受力情况的分析,使学生建立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二力平衡的条件。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不要完全从概念出发处理。
本节课讲解时我尽量让学生体会力和运动的第一种关系;平衡力——平衡状态;非平衡力——非平衡状态。怎样知道两个力是平衡力,然后学平衡力的条件;最后平衡力的应用。我觉得我最好之处在于让学生体会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现实意义,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相当于不受力的情况。不足之处,从其他教师的反思中,我体会到,让学生体会平衡力的条件生活经验不足。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一个物体体会,两力平衡时大小相等,从不在同一直线拉一个物体,体会平衡力需要同一直线上。
应该举一些生活实际的例题。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ai ei ui 教学反思范文
分草莓教学反思
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ai ei ui 教学反思范文
分草莓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平抛运动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
花瓶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颜色
掌声优秀的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的教学反思
课文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
葡萄沟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精选四篇)
桂花雨教学反思范文
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