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张东东老师

沪教版《孙悟空棒打白骨精》教学反思

  四五课以人物评价,体验人物多样又统一的性格,感受孙悟空身上忍辱负重,重情重义的精神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关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关的影像资料也较为丰富,在初次教学中,我为了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引入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有关片断以PPT的形式放给学生看。

  课堂开始引入后,请学生谈谈对三个主要人物的一段看法,学生都能畅所欲言,然后在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时,我本想在影像资料激发下重读课文展开讨论,但没想到详略失当,本末倒置,学生对看影像津津有味,笑声朗朗,而对比阅读却仿佛激情已过,半天不入“戏”,加之我切入的.问题只是空泛地谈谈三个人物性格此时的表现,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八戒的挑唆,唐僧的胡涂吸引过去,对悟空遭到误解愤愤不平,以至心中早添“好人难做“的苦闷,这样便与原来的情感体验本意南辕北辙了。在此纠缠耽误了时间,使原来设想体验人物性格矛盾统一性更无时间与可能。这样一堂课,表面上可能仍是生动“有趣”的,但从教学目标上看是完全失败的。

  同时,从语文课评价的三个维度来看,影像资料的引入虽然生动活泼,但却剥离了学生直接接触文本的直感,尽管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是看了书,并可能通过比较进行了思考,但40分钟课堂的容量限制,使之无法深入,何况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是以影像的热闹代替了语言阅读所产生的丰富联想以及性格、精神、价值的思考,这样影像资料反而起了人与文本间的“屏障”作用,教师前期的准备出力不讨好。

  在这次设计中我删去了影像资料,从朗读的形式直接让学生浸入文本,之前以悟空一段性格在这次的特殊表现及“不如不作此意”中“此意”实指什么作为激疑切入口,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思考,然后围绕此讨论,联系小说其他相关部分使之对性格多样又统一的理解有一个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