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探究,适当鼓励,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探究“使铁丝内能变大,温度升高”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很多方法。这当然是好,但我认为提出“用弯折粗铁丝的方法来提高铁丝温度,增大铁丝内能”的同学真是难能可贵。因为他不唯书,不唯师,用自己的方法发现了粗铁丝内能增加变热的现象,难道我们不应为他叫好吗?在课改前,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老师,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那么在现在我要说一句“老师,请用好您的掌声”!
二、重视实验,引导观察,学会归纳。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以往对它的作用重视不够。虽然有时认真地做一次给学生看了,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时或者不做实验,只用口头说说讲讲;或者有时只用电脑课件模拟,变真为假,然后要求学生记、背结论等等,这些做法不但失去了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更失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能力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层层加深的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参与,达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完善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层层深入地提问、启发,通过参与演示实验的全部过程,不但理解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知道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达到用的,如何根据实验现象通过进一步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
三、把探究活动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认为,所谓“科学探究”,应不仅仅是安排在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这一部分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另外,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更应让学生在课堂外学会探究。只有这样,才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去研究大千世界的奥妙!
物体的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微观世界的知识,不像机械能那样直观。内能是指物体内部的能量,是和物体内部的分子有关的能量。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内部的分子的能量越大,它的内能就越大,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其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时候就同时具备了动能与势能,故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在引入物体内能的时候,我是采用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中具有的机械能为背景,提出:“那么微粒的运动也具有能量吗?”从而引出物体的分子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之为内能。但是,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物体整体一起运动所具有的能。机械能则是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物体的内能当然也就包括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动能跟微粒的运动的激烈程度有关,这点学生很容易从机械能中的动能进行迁移,势能是指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能,就跟机械能中物体由于被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就难以迁移了。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还是带着类比的思想,微粒的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学生能很快的直观的理解,因为温度越高,微粒的热运动就越激烈,学生的感觉就是微粒的运动就越快,那么自然就是动能在增加;但是微粒的势能怎么跟温度有关,那是因为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越高,
物体的体积在增大,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就是微粒间的距离在增大,也就是微粒间的吸引力在增大,那么微粒的势能自然也在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微粒的动能和势能都相应增大,自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对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果借助多媒体将微观粒子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知识点均属“了解”“认识”“初步认识”的层次,考虑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热学知识,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引入概念,不追求概念过分严密的表述。教学时不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具体教法安排如下: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常见的有关内能的图片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我个人觉得教学方法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本节课中,学生在认真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交流讨论,亲身实验,感受体验,例举实例,强化应用。具体教学过程:
(一)本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展示三幅图片:1、钻木取火;2、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把图片作为引入的主体,避免了枯燥、冗长的文字陈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个引入比较容易贴近学生,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于内能的概念这节教学,宜采用“谈话聊天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内能与机械能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相关现象进行归纳、概括,进而形成概念。
2、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减少教师的包办代替。从一开始就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段内容的教学,采取让学生亲自实验,感受体验,再从生活体验、身边事例入手列举事例分析解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感受、领会知识,使知识化难为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首先根据前面物体内能跟温度有关自然引出内能是可以改变的,然后提出这一段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让学生针对这个话题分组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各种不同方法,明确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热传内可以改变内能:[想一想] 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关于“活动2”,主要介绍用热传递的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中采用老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理解做功可以改变内能。要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要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为后面理解热量概念打下基础,有助于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本课小结与课后作业。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小结本课的收获。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我自评:
1、这节课较为成功,课件精美,实验有效开展,启发引导到位。
2、练习题设计很有针对性,自学导航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思维的培养。
4、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环环紧扣,板书起到点睛作用。
5、关于压缩做功,不成功,但用动画弥补这个遗憾。(下课后,做成功了)
6、气体膨胀做功讲解时,描述不够准确。有些紧张。
7、关于0℃的物体是否具有内能练习中没有,有些失误,在练习课上补救
物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动能和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势能的总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内能,那么物体的内能再多也毫无意义。要充分利用内能,就必须设法改变内能,将内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功和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或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或是物体对外界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对于一定质量的物体,物体吸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不做功),则物体内能减少;物体吸热同时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物体放热同时外界对物体做功,不通过定量计算是不能确定物体内能的增减的。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同时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则物体内能的增加就是它们的总和,做功和热传递将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总的能量是保持不变的,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本节课设计上有三大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三个试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共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对热机的教学完全交给学生,先通过视频观看(视频直观形象,同时又是全角度,学生能从各角度整体认识),再通过自主学习课本,最后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自学的程度远远超出教师的预习,学习效果好于教师的单纯讲解。
三、利用ppt的超链接功能,制造出翻翻看的功效,大大提高了学生小结、巩固练习的兴趣。因为有一点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本节课我的体会:
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多角度的学习方式设计(活动、试听材料、课本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问题引导)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运用讲授简单了事,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出我们的设计,不仅会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能力方法。
通过对这节课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1、明确教学目标。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符合《物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设计注意紧密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注意从学生探究与交流的角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2、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层次清晰,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发挥着课堂组织者和学习引导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活动、观察、思考、讨论、归纳、交流等行为自然地掌握所学知识,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3、注意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每个重要的知识点的得出都能先根据学生的一些已有经验总结,学完以后让学生列举相关的生活实例。这样既能达到练习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同时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4、体现了物理课的实验性与趣味性。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通过采取哪些办法可以使橡皮温度升高,让学生思考动手做一做,汇报自己各种方法并归类,培养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分析棉花燃烧成因和能量转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并且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在体验物体对外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减小,用气球放气感受手与气球接触处的温度变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本课设计的不足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
1、备学生不足,问题设置 “过度”开放,比如在气球放气实验中,提问“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其过程的能量转化怎样?”就导致学生无从入手,摸不着头脑,出现了漫无边际的现象。如果变“过度”开放为“适度”开放,在每个大问题下面设置几个小问题,用问题串的形式将它们紧凑的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这儿可以设置(1)气球的机械能如何变化?(2)是用怎样的方式使其机械能增加的?(3)增加的机械能从何而来?(5)能量如何转化?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从而大大增加了提问的有效性。
2、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的评价作用。比如热机的工作过程,最后的视频展示拿出来作为对前面热机的设计作一个总结,加深理解,学生观看时间短,消化理解的时间与空间不够。如果让大家先讨论一下,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并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然后教师再总结一下,效果应该更好一点。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让我对自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今后物理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学反思
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低年级体育课教学反思
What can you do?教学反思
小柳树和小枣树的教学反思
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低年级体育课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What can you do?教学反思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小学音乐课堂反思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精选9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众多的人口优秀教学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除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单元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通用六篇)
滑稽的脚先生中班综合活动设计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