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密度教学反思

孙小飞老师

  质量与密度教学反思

  在处理《质量与密度》这一章的复习上,我分成2个课时,第1课时侧重于概念和计算,第2课时侧重于实验,在石井中学跟岗学习时进行实施。

  复习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机会。如果只是罗列知识要点,再附上对应习题,看上去似乎很美,其实又是给学生端上一盘“炒冷饭”。复习课的目的在于梳理知识,促使学生清晰地建立知识网络,达到了对旧知的巩固与运用,又兼顾了学生的自我认识与探索,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要有个别指导和面向全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互不认识的师生群体,首先就是“暖场”,必须在开场的1分钟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师生的距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用“应节”开端,并用“故事”作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中。上这节课时,恰好是圣诞节前一日,我在课件设计上设置播放一首与圣诞节有关的音乐,让学生猜歌曲的名字,“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我们省骨干班的老师们将和同学共同渡过,欢迎大家的到来!”(鼓掌)学生鼓掌虽然很热烈,但是节奏感不强,于是我示范了“××,×××”的节奏鼓掌方式,并让学生集体试一试,在课上对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同学也互相以这种方式进行鼓励。(课后,同组的学员们还是挺欣赏的,说是“江式鼓掌法”。)

  从“圣诞老人”引出另一个“老人”——阿基米德,用“阿基米德与王冠”的故事作为主线,用一个大部分学生不知道的故事,以新带旧,将密度的测量相关知识合理插入。运用类似玩游戏升级的方式,设计“准备版”、“测试版”、“预览版”“正式版”。

  “准备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密度的`测量原理,让学生回忆章节中的所有概念及其含义,重新感知概念,然后梳理概念,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知识结构图。

  “测试版”(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几种类型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测量小石块的密度,让学生根据这些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质疑、练习,完成对概念的简单运用,加深对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的理解。在学生基本把握旧知后,为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所学知识或相关生活实际提出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特别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所学知识进行运用。

  “预览版”(思维拓展,创新应用):多方案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训练题,综合本节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在检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开放性题目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选取与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突出重难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举一反三,以一道题引发多个问题,或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到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正式版”——留给学生的悬念。

  复习课的意义不是机械的巩固记忆,而是理解之中促记忆,讲解中促提高,交流中得升华。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大胆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有想法、有说法、有做法。

  面对一个新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学力没有很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学案设计上都留了余地,课堂的40分钟比较紧张,因此在课上我把部分训练做了机动处理。

  质量与密度教学反思

  《质量和密度》这一章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在这一章里要掌握质量和密度的概念,要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这两种仪器测密度的原理和方法,要能比较灵活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本章内容的特点是定量的测量性实验较多和定量的计算较多,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根基的。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才能全面提高能力。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和密度的概念,真正掌握用天平、量筒测密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在教给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时,教师更应注重物理思想、物理过程的传授,使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对本章复习采用了3课时的复习思路。第一课时复习基础知识,主要让学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相关的物理量;理解测密度所用的仪器、方法、原理等。第二课时重点训练密度的相关测量,以及进行适当的拓展,补充“溢杯法”的相关知识(由于测量密度在中考中是一重点内容,故拿出一节课进行复习)。第三节重点复习密度的有关计算,并进行分类总结。上玩着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应该做到。

  第一:在上课特别是复习课时应该抓住重点、难点;寻找突破点。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都有收获。通过上课我认为复习课很可能上成新授课或习题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上课开始就给学生明确的复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应该复习什么;应该掌握什么;怎样做。后由学生讨论自学,然后教师训练,训练后学生订正,然后当堂作业,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向考试一样紧张。我认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这样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这一模式,但没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是很好。

  第二: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所以我在复习时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根据以前我上课的经验也是在上课时往往眼高手低,学生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今年我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的训练量就显得有点少。总的来说我感觉这一节课上的并不是十分成功,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不是十分了解,设计的题目通过上课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题目的难度不够。再就是因为设计思路不是十分清晰只是想尽力的囊括这一章的所有内容,所以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不够。相关题目的拓展也不够。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我觉得我的教学思路、授课模式都得改了。但教学中是重视能力还是重视知识?我感到比较困惑。对于制试点的检测出什么样的题目才是适应新课改的好题?我也感到困惑。对于知识点讲到什么深度才是最好的?希望这些困惑都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