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语文教学反思

王明刚老师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经选育之后果实的实用、药用及他用。

  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篇课文一方面有数十个难以解释的专业术语,如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神舟飞船等等;一方面这些高科技的的信息离四年级的学生很遥远,学生缺少知识上的积累;第三,太空种子实验延续时间长、内容广泛,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变化趋势多而复杂。如此多的内容,如此长的篇幅,为体现略读课言语的特点,如何在一节课内完成?这对于我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成功之处:尽管是略读课文,可是我不敢大意,因为我自己把课文默读、朗读了不下五遍,尽管我被文章有趣的内容所吸引,许多知识我是第一次看到,如”从太空中回来的茄子,种出来以后有的结的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如”太空葫芦……”但是仍然感觉到许多地方晦涩难懂,如”在浩瀚的太空……”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从”神舟飞船”到”宇宙射线”,从”太空蔬菜”到”太空花卉”,尽可能多地穷尽太空种子研究的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积累。

  1.大胆取舍,直奔重点。

  本文篇幅较长,如果循规蹈矩,面面俱到,很可能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把握不住重点。于是我从恐字入手,通过扩词训练引出恐龙,再由恐龙与鸟儿的比较,揭示课题。三次朗读后提问:“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直接学习恐龙的演化过程,通过课文分析、感情朗读、想像感受、课件展示,让学生理解了恐龙的形态各异、形体变化、学会飞翔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以点带面,感悟科学。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抓住两个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化石的发现,感受科学家们的艰辛与执着。

  3.以名言结尾,升华主题。

  投影出示语文园地八的日积月累中有关科学的名言,再次总结课文,让学生对科普类说明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课外书《恐龙的世界》以及有关恐龙的电影《金刚》《洪荒时代》的介绍,将孩子的目光引向课外。

  不足之处:对于此文,作为老教师的我尚且难以理解,更何况四年级的小学生?当让学生自己预习时,有的孩子在一些专业术语上缺乏探究,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朗读,尤其是全文的朗读太少,虽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总感觉孩子读得还不够好,有的孩子读得磕磕绊绊,尤其是读书能力差的孩子,顾及的太少。

  科普类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训练的有些失败,只是突出了“则”,而“一些”“一种”“一支”只是一点而过,孩子没有真正的理解。

  精彩片段:我让孩子说说你知道的高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时,孩子们的发言非常踊跃,特别窦善豪同学,他谈到了无土栽培、隐形眼镜、可视电话。其他孩子在他的影响下发散思维也受到了影响,纷纷发言。课堂气氛非常好。孩子们在愉悦中表达获取。

  创新之处:借精彩的`录像,引导学生区别“载人航天、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模糊理解“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然后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就容易多了。从神舟五号精彩回放中,分类引出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从对课文的梳理中,了解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从课文的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对未来种子的畅想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再设计:若是再设计此教案的话,我将本课的目标集中在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二是学习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表达方法。这两点既是目标,又是交织的两条线索──在明线“感受科学的神奇”中渗透语言文字的品味。比如我抓住中心句“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补充以丰富的图片资料感受种子经太空旅行后所发生的奇妙的变化──果实变大、味道变美、颜色变奇、形状变怪……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所以它们有了神奇的用途:有的成为绿色蔬菜、有的成为药品原料、有的能美化生活、有的能促进环保……至此,我借“神舟七号”即将飞天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你想搭载什么种子?想让它们发生怎样奇妙的变化?有什么神奇的用途?这样孩子们就会结合生活需求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达到了口语交际的目的,就为习作八做良好的铺垫。

  总结起来再设计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1.课前,老师学生都要有充足的时间自学,借助资料理解专业术语;

  2.课上,让学生说,老师引导少说,质疑问难环节,最好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要老师包办。

  3.课后,阅读科普类读物,并写感受能起到拓展阅读的良效。

  4.作品展览,每人画一幅未来的xxx科学幻想画,注明名称、用处、环保性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