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功》教学反思范文

王明刚老师

物理课《功》教学反思范文

  《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力学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其中,理解力学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更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这也是判断是否做功的必要条件。“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一直以来教师在讲授《功》的时候,总是先讲功的含义及两个必要因素,再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识别哪些现象是做功了,哪些现象没做功,然后让学生利用公式计算,这种学生被动接受“功”的概念和功的公式,使得爱学习的学生很努力听,不学习的就只能“开小差”了。本人尝试对这节课进行重新安排和设计,从以前的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猜想推导,要以前的强加于人变为顺理成章。

  在这节课的开始,不介绍“功”的概念,避免把“功”的概念强加于学生,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演示实验——将课本P106图15.1—3. 15.1—4演示实验提前,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手的拉力不同,手移动的距离不同,但成效相同。力的“成效相同”,是因为力做的“功相同”,由此引入了“功”这一说法,使“功”的出现顺理成章。同时,利用学生对杠杆、滑轮知识的熟悉,结合学生演示试验中利用杠杆、滑轮做功,力做的“功相同”,引导学生自己处理数据,归纳结果,激发合理猜想,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猜想推导,让学生记忆深刻。

  为加强学生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本人利用flash课件列举一些事例:人推车、人抱树、手推抽屉、踢足球、举重……等现象,让学生根据自己通过看书对功的理解来识别哪些现象做功,哪些没做,并把做功的归类,找出其特点和规律。因为每个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所以学生很有兴趣,都积极举手发表意见,就连最后一排调皮的学生都积极举手抢答或涌跃讨论,想知道这些常见的事例和物理到底有什么联系,就这样学生在我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完成了对是否做功识别以及会计算做功的方法,突破了重点,分散了难点。

  在讲“功的原理”过程中,本人回应引入时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处理数据,从归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真正做到首尾呼应并节约教学用时。此外,我进一步将使用“杠杆、动滑轮”提升物体时动力F由“理论值” 改为使用弹簧秤测量的“实际值” 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处理数从归纳使用机械做的功大于直接用手做的'功,为下一节“机械效率”设下伏笔。

  这堂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要创新。对这节课的重新设计和安排,不但胜利地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在感受中学习提高和创新,真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当然学生的笔头训练量等各方面都要继续完善和改进,让自己的教学日渐成熟。

  另外本人认为课本上图15.1—1中甲图、乙图、丙图是原教材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机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课本图15.1-2中,物体虽然受力,但是它的动能或势能都没有变化,就不能说力作了功。从而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但教材修订后将“机械能”知识放在“功”后面,如果仍按课本上图15.1—1中甲图、乙图、丙图来讲“功”的定义和两个必要因素,对初中生理解“功”有很大困难,本人认为应该变更实例,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