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的教学反思

李盛老师

分桃子的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桃子,是进一步的来说除法,用小猴分桃子的情境图导出除法算式。在本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就是课题的导入。情境图的创设和导读这一点很是欠缺,分桃子是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形式来解说,用小猴子分桃作为情境图这样很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是在情境图的解说不够好,没能把图意说明。也就失去了情境图的意义。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引导不够,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对我们的除法算式更是感觉到困难。还有就是在课堂上活动太少,老师说的太多了,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一个听众,老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感觉无所事事,课堂气氛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点生机。由于老师说的过多,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使学生感到没事可做。

  对本课的教学我感觉很不好,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的方法不够,语言和课堂的调控不够好,应该把课题的导入更加生动一些,情境图和引导学生在多花一点时间,游戏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来发现问题,并能解决为题,不明白的在分组讨论,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篇二: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样多的理解并不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样多,这样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其他的分法。有小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利用小棒进行分一分,有个别学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样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没有去分,个别学生还拿着小棒在玩。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节课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小猴分完桃子后,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和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并做好调整。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三:

  今天上完了公开课,静下心来回忆一下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有喜有忧。

  《分桃子》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百以内的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呈现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整节课,优点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1、以分桃情境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堂。这节课的设计以“分桃子”为主线索,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用主线索以故事的形式来呈现,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趣的“小侯子分桃子”的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变无趣为有趣,体现了愉快教学的思想。

  2、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自主探究、理解算法这个环节中在这一大环节中我基本上是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在过程的安排上第一,操作体验、直观感知。学生通过摆小棒来体验分法,这样达到对“48÷2”的直观认识。第二,小组合作、探讨算法。充

  分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作用,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并从中择优,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动手操作环节的设置不够细致,课前预设不到位,从而意图体现不充分。可再设计为学生试摆,教师示范摆,学生再摆。让全体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感知,以突破教学难点,即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

  2、小组活动的有效性不够,学生参与积极度不高。。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待加强的地方。

  3、由于时间的紧迫,所以在归纳算理时,我过份包办,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再适时作出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本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整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篇四:

  小学笔算除法历来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出现多种问题。教材总安排的两个例题是“68÷2”和“68÷3”.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两位数除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操作和抽象的算式联系起来.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要重视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笔算除法的顺序:我们分桃子的时候,第一次先分6篮,每个猴子得3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6,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把3写在商的十位上,用除数2去乘3个十,积是6个十,写在68的十位的下面,6-6=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再分8个,在竖式中8要落下来继续除, 8除以2得4,每个猴子分到4个,在商的个位上写4,再用除数2去乘4,积是8,表示从被除数里又分掉的数,写在落下来的被除数8的下面,8减8得0表示全部分完。

  (2)在学生解决问题,掌握算法之后,引导他们进行归纳、比较、置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同时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有了第一个算式作为基础,然后再引入例2“68÷3”,让孩子们在对比中发现,第一题,4能除以2,但是这道题目8不能整除3,回到生活原型,来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突破这个难点。

  本堂课,以教师引导为主,适时让学生尝试,利用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来理解算理,注重规范书写格式,同时对教材的内容合理进行安排,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内容本节课没有完成只有留在下一节课来学习,同时也能给学生更多时间来掌握基础的计算技能。

  当然,本堂课在注重算法优化的同时,算法的多样化究竟要不要突出一下,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但课堂40分钟又显得少,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多,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篇五:

  教学内容: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32页“分桃子”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 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反思: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分一分)——有目标的(平均分)————最后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得绝大大多数学生都能懂得“平均分”这一个概念,并能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