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

莉落老师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1

  《我多想去看看》这课是一首诗歌,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这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课文,我讲后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的读。我讲授这一课时就紧扣本课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学中我以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体展现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文中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对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应该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问了问班里的30个孩子,真正看过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孩子也只有3个。所以升旗的庄严气氛,孩子们是无法理解的。于是,我在讲述升旗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并让孩子们起立、立正,一同参与升旗仪式。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感觉升旗的庄严气氛。

  最后是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搜集有关北京的风光图片,让他们对北京有更多的了解。还让教音乐的梁老师教孩子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国旗的情感。从而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

  总之,艺术的课堂,总会有遗憾,“天安门”的“门”的汉语拼音,标调就出现了错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2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是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山村孩子想去遥远的北京城,去观看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而重难点又该如何突破呢?我想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来突破。

  这课的重点句子就是“我多想去看看”,连题目算在内共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指导好学生用心感悟、用情读好这句话,这篇课文的重、难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不仅仅是课文中的山里孩子,许多一年级的学生对北京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读好这篇课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情况下怎样办呢?我这样设计,首先老师让学生交流对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们讲讲自己眼里的北京,虽然孩子们知道的东西并不多,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但同伴交流引发了孩子们了解北京的极大兴趣,然后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为孩子们展示了天安门、长城、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塔、立交桥等现代建筑后,让学生发表对北京的看法,融入自己的感受读“我多想去看看”。这时的读渗透了孩子们的情感,是真情的流露,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山里孩子对北京的向往,抓住课文第一小节中的“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体会山里的孩子住在大山里,长这么大还没有出过大山,他对北京的了解是通过妈妈的话,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他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北京,去看看雄伟天安门,去看看庄严的升旗仪式。让学生们走进山里的孩子的心里,和他一起去希望、一同去向往,反复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此时的读,是孩子们融入了山里孩子的情感的读。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了给孩子们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为孩子们有感情地讲述天安门广场升旗情景。(训练有素的国旗班战士,数不胜数的观众,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强烈的画面冲击,激发了孩子们情感,再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这句话时,孩子们内心的`情感积淀更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就能读得有滋有味。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让孩子们读中会意,读中悟情。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3

  北京,祖国的首都;新疆,美丽的城市。它们是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我”和爸爸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新疆的孩子渴望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一个北京的孩子想去遥远的新疆,爬天山看雪莲。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喜欢新疆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优点:

  整理了一套完成的书写注意事项,在生字教学环节过程中,将关键笔画、书写时应该注意的地方着重标出并强调,使学生对生字有了进一步的把握。

  在课文朗读环节,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相机纠正读音。同时,对于带感叹号的句子进行多次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渴望、激动的情感。

  缺点:

  生字教学时没有及时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讲课语速有点快。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书写练习的锻炼,保证每节课都有书写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说话语速,对于重点内容语速放慢,声调提高,着重强调,使学生通过我的语速和声调感受到哪些知识是重点,加强重视。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4

  《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的心情。具体做法是:

  一、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对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也许是陌生的,城市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雄伟壮观场面,让孩子置身其中,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他们的热爱国旗的感情。如:当播放录象“升国旗”的时候,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随着国歌声的响起肃立,那种气氛,俨然自己也在其中。后来,当我问他们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时,有的孩子说,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说我长大也要当升旗手等等。

  二、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生活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也有不同。初读时,让学生合作学习字词,然后再重点交流。品读时,我先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讨论、理解,再指导朗读,最后再以多种形式的读,如:齐读,赛读,同桌读,配乐读等来领悟其中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在课后,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国旗歌》,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5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作朋友,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听唱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激发起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学习课题时,让学生说说结合生活中,表达自己特别想做什么事时,一般会怎么说?(非常、特别、很、十分 )想。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朗读训练,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悟。这一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从一开始的自由读——重点句子的朗读——跟老师读,男女生赛读。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验升旗,理解壮观,然后感情读好长句:天安门升旗仪式非常壮观。通过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弯弯和遥远几个词语。

  1、课堂上感觉学生与老师配合不是很好,因为教的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力较高年级要差,面对枯燥的学习,容易疲倦,因此老师的充分调动就尤为重要,备课时不仅要备课,还要备学生,要控制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应突出趣味性教学,比如说,在识记生字时,就应该采取游戏等形式互动,在读文及重点句子时,运用其他方法读,重点放在朗读指导上。比如说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后,我可以换种方式

  让我们的男孩子从心底里大声地读——

  女孩子们甜甜地对北京说——

  我们怀着对北京无限的热爱一起说——

  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中悟、体会感情,最后读出感情。

  2、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3、课后拓展方面做得不够,可以设计你还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课前收集的北京风景图片及有关的资料,介绍北京美丽的风光。

  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使课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过你读懂了什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当的补充北京风光介绍,不但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北京,更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延续。达到“课已尽,而意未了”的境界。

  总的来说,课堂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6

  跟妈妈说,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现在的小孩子体会不到小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特殊心理——生活贫穷、视野闭塞、勤奋好学、懂得珍惜,特别向往外面的世界。他们没有小山沟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他们普遍没有看到过大山,甭说弯弯的山路,充塞在他们眼前的是无数钢筋混泥土浇筑而成的房子,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沟男孩的眼里司空见怪,它虽然美丽但是阻隔着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现在的孩子们眼里,大山是一个稀罕物,能走进大山,与大自然亲近,那绝对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地域环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们的不同心理状态,换句话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换成“走出城市,走进大山”,估计孩子们更能读出“多想去看看”这种殷切的感情来。

  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生活普遍比较小康,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幸福与祖国的兴衰有关系,“祖国——中国”这两个词语在他们心中没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气跟他们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生活对比,他们还感受不到。一年级的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仅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个星期、一天这些具象的东西上,1949年,对他们来说太遥远,57年前,他们不理解这是多长一段时间,基于这样的起点,你让学生怎么去理解祖国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对祖国不了解,对历史没概念?学生情有何处发?怎么能受到爱国熏陶?这就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不明白,而你非得问他:你喜欢它几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喜爱之情!

  其次,孩子的起点能力很低下。这里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家长很多是半文盲,甚至文盲,他们不可能成为孩子就近的教育资源,在家里,孩子们的学生普遍处于自由状态,他们不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去自觉、主动地学习,他们现阶段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的压力,而这一“压力”一旦被放逐,孩子们自然回归“玩”的天性了,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在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瞬间(短时)记忆占优势,但时间一长易忘,最好的学习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7

  正文: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重点是识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读好诗中的长句子。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反思朗读课文,理解“弯弯、北京、天安门、多想”等词语。较难的词,如“遥远”,可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告诉学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几天时间,路途非常远。我还让学生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录像片,让他们领悟“壮观”的意思。

  在朗读时,第一、二句语速舒缓,体现“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间。“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个句子较长,要指导学生把句子读通顺。“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读时语气要强烈,突出“多想”,表达出“我”向往北京的强烈愿望。通过指导朗读,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