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莉落老师

《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篇一:《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做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并能掌握诗歌的意象分析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朗读感悟法和意象分析法。

  在导入环节中,以电视剧《梅花三弄》的主题歌曲导入,我觉得很符合诗情画意的特点,就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显然激起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一个班,我干脆就亲自上阵,为他们演唱,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范读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朗读时有了有效的感性指导 ,使的学生 更快速准确的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意象分析时,能够归类分析,这样清楚明了,作者在诗中“先破后立”的的结构特点也一目了然,学生容易掌握。

  篇二:《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初衷比较好,希望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然后反馈练习把握朦胧诗的基本特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对内容理解上耽误了较多的时间,。老师又不想以讲代学生理解,所以课堂设计没有全部完成。

  总结起来,有如下的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 备课准备不过充分,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学生没有时间预习,是我们可是比较少的原因,而备课的不充分,不是说我没有好好的备课,而是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更充分的备课,总觉得最诗歌的内容和课堂的设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学生也没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

  第二, 思路不流畅。

  在讲课过程中没有一个贯穿于整堂课的讲课思路,这不是我一贯的讲课风格,这样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筋骨,只剩下了血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讲课之前是几易其稿,和同事也做了参考,但是大家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这样,在一班讲完之后,觉得学生接受的'不好,又做了很大的修改,所以一直到最后,也没达到自己觉得更完美的境界,这也是备课不充分的一点原因吧!

  第三, 课堂引导不力,最后部分处理的比较仓促。

  本节课,听课的老师会发现课堂生成很多,但是作为老师现场处理的不过完美。很多学生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分析的时候,已经找到了这种新型爱情观的具体特征了,而我还在指望着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具体以分析来加以深化,而且对新生成问题,引导非常不利。

  课堂上,学生说可以把这篇诗歌分成三个部分,而我准备的时候只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是我觉得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是两个部分而不是三个部分,是因为我不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我想通过在对全篇诗歌内容的理解之后,划分层次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种操作可以说不是老师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是是不是有点是,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了呢??

  篇三:《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是一首非常美的爱情诗。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同时它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另外整首诗的语言凝练优美,柔中带刚,富有穿透力,感情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结合这三点,我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欣赏“三美”即“意象之美”、“主题之美”“内蕴之美”让学生通过意象分析情感,通过语言赏析诗的内蕴。树立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导入环节,我课前播放《传奇》这一优美的爱情歌曲使学生放松下来,并且营造气氛。接着我用一系列比喻有感情地表达,将学生带入到对爱情的向往中。然后让学生回顾他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的诗句,顺势导入到课题上。播放歌曲,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同时思考爱情诗句既回顾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感染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另外教师有感情的带动,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关于爱情的美好氛围中。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

  接着我展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初步明确,并以此为导向,理顺本课的思路。

  接下来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我让学生屏气凝神,静静地听丁建华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加强情境体验,学生纷纷陶醉其中。然后我让他们在这种感染和带动下,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展示朗读成果,使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我让学生再次朗读第一小节,找出其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点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我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分析语言进而分析意象及作者背后的情感。以文本为基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参与度较高,并且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的比较到位。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比如在“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其中否定的语气细微的差别,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引导学生去细细体味。

  而是只在分析完第一小节后,让学生齐读,体会作者的否定态度。

  在分析完第一小节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前面一系列意象进行否定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在爱情当中缺乏“独立、平等”的精神。由此引入下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通过齐读,加强对作者要求独立、平等的理解。然后引入简爱的视频片段,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加深了对女性这种自我意识的肯定。然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地听,我在音乐的伴随下,进行范读。此处是一个亮点,进一步加深的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爱情意境中,之后学生纷纷鼓掌,教室里达到了高潮。

  接着我让学生再次自由读第二小节,先自主思考真挚的爱情还需要什么?学生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讨论非常激烈,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最后我再次总结诗人至美的爱情宣言就是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保持人格独立,同时在情感上还要相互依靠。所以她勇敢地告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我再次引导学生对最后两句话进行分析,然后总结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

  此处不足之处就在于没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处理,学生可能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面上,没有深入地挖下去。

  在分析完全诗之后,我再请一位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学生读的非常精彩,整个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气氛达到了又一个高潮。但后来的分角色朗读,由于气势不够,所以又冲淡了高潮的意味,这是一个不足之处。

  最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橡树,写一首《致木棉》的诗。这是前一天的作业,我再让学生结合今天的所学所感进行修改。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学生写的很出彩,每一位同学过后都是阵阵掌声,看来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此诗。最后我进行总结,在掌声中结束了此课。

  总体上看,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思路清晰、环节流畅。不足之处就在于朗读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把握还不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解的深度。以后还需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加强钻研雕琢,争取有更大进步。

  篇四:《致橡树》的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涵咏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在此次诗歌教学中,我强调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及题旨;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存在某些优点和不足,具体如下:

  一、以诵读带动理解。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我首先强调学生通过诵读来整体感知文本。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本文是诗歌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人在朗读上有一定的优势,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本班学生虽然是二创班的水平,但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因此朗读很积极。在单读、齐读、男女生混读上都做得很认真到位。所以在一开始就容易进入诗歌的品味状态,进入诗歌情境。这方面的尝试是本次课备受好评的一大亮点。

  当然,由于初次授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应当做具体点评,指出学生朗读的注意点,每读一次,对诗歌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把握都应有所落实,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此外,对于学生容易念错的字,应当在黑板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

  二、由生活导入文本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鉴于学生对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和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我在导入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当下热门的电视剧《花千骨》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以及梁祝之间的爱情故事,从这些真切感人的爱情故事着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参与的热情。这一过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探索了爱情观,根植于广阔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探究归纳,从课外生活中提取知识,然后再去读诗歌,就会较快且较深刻地领悟本诗的爱情观。将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融会贯通,使学生获得较真切的情感熏陶。

  而且,对这些爱情事例的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比如通过《简·爱》中人物个性的分析让学生明白爱情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自身长相如何,高低贵贱,都拥有爱的权利,我们都应自尊自强自爱。通过《花千骨》中画骨之间的虐心爱情作为反面的爱情追求,让学生得出爱情中双方应做相知相守,要坦诚相待,心有灵犀,才能幸福相守。此外,学生都很认真地讲述他们身边的平淡却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经典的爱情追求。这些爱情观的探讨不仅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本文诗歌的爱情观的理解,而且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和人生观的引导。

  不过,在材料顺序的安排上,师父给出了他的意见,几则事例都有它的代表性爱情观,如果把简·爱的独立人格的追求放在最后来讲,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诗人舒婷为什么非要让自己变成一棵木棉而不是其他花草的深刻原因。因为诗人在本诗中最明显的就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和自尊自爱自强意识。

  三、抓意象品味诗心

  《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朦胧诗以意象和隐喻为主,通过一系列象征意象的使用来营建诗歌情境。本诗中诸多意象都有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木棉、橡树,还是凌霄花、鸟儿、日光、泉源等,它们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特定的爱情观。在设计时,我采用两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一种是采用固定句式:“我通过诗中——读出它们之间的爱情是——”的,让学生采用这种句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从最初就养成答题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阅读中养成较好的答题思路。第二种是采用表格填写法,提取诗歌信息进行归纳,使讨论结果一目了然,诗歌的重点也十分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在意象的解读过程中,我还适时地进行点拨,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内涵,深入浅出,学生兴趣较大。并且摘取诗人其他文章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意象的含义(如引用《傲骨凌霄》来解释为什么诗人非要让自己站成一棵木棉树去体验另一棵树的心思)。

  有些遗憾的是,在意象分析中,对语言分析还不够到位,没有结合诗歌语言的含蓄以及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细究,错过了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这一点在今后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化。当学生分析之后,教师要适当做些归纳提升,让学生把握诗歌意象,获得从感性到理性上的提升理解。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是音乐的艺术。在教学后半部分还忽视了诗歌的进一步朗读,这也是一大不足。如果时间允许,在诵读方面还要多加强化。

  四、在拓展中升华

  在本诗教学最后环节,我准备了姜岩《北飞的候鸟》这首诗,“如果有来生,我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 依靠从不寻找。如果有来生,有没有人爱,我也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不埋怨谁,不嘲笑谁,也不羡慕谁,阳光下灿烂,风雨中奔跑。”这是一首很美也很有哲理内涵的诗。本想让学生将此诗与《致橡树》做一比较阅读,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一个升华——每个人要做到人格独立,自尊自爱,不管有没有人爱,我们都要做最可爱的人。可惜前面提炼爱情观时耗费了过多的时间,结尾有些仓促,造成诗歌分析上不够透彻,有些头重脚轻的感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学会把控课堂进程,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的整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以诵读带动理解,课本联系生活,课内延伸课外,做了一次较成功的尝试。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