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听后反思

张东东老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听后反思

  美国教育家彼得·可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用精练的语言总结和概括出数学课堂应该体现的内涵所在,他也告诉了我们所上的每节课都最好都能够包含这些因素在内。如果说这些因素都能够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那么我们的课应该是比较成功的。

  黄老师所执教的《比的应用》一课中,从最初的“看一看”“说一说”:“谁能够根据比的知识来说一说所看到的画面?”到“分一分”“试一试”,再到后来的“填一填”表格。每个环节都井井有条、环环紧扣,让我们从中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所有的程序都能够体现出彼得·可莱恩所说的“三大要素”。

  “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感官数学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符合《标准》指出的.:“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的指导思想,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用语言“说”数学的表达能力。

  “分一分”活动中,教师用实物教具给学生亲手操作的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如何按照比例来分配这些纪念币更合理、更合适,从从实践中体验了“比”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突出是的“数学”活动的外化与“数学”活动的内化要相互统一的教育哲学观点,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分一分”就是活动花策略的外显活动。通过“分一分”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比”在生活中应用需要更科学的计算。为后面的“试一试”“算一算”做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学具辅助自己学习的习惯,训练了学生接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算一算”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将学生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问题中,尽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是很多种多样(可能由于时间关系等原因),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看出来,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了。因为学生在后来的联系实际生活中应用到“比”的例证就可以得到答案:“混凝土、农药的配制、调料、配菜......”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大胆的说出来,由此可见,学生也很乐于学习“比的应用”,应该说会更加喜欢数学的学习了。

  唯一让我有点纳闷的是:黄老师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同时是否应该多考虑教学具在课堂上的操作性与时间处理之间的关系以及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