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反思(集锦十五篇)

黄飞老师

《猫》教学反思1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大黄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小猫的淘气来表达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而且在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也十分生动和生活化,妙趣横生。因此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在整堂课中,我觉得各环节处理的基本到位,检测预习后发现学生在多音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进行多次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记。理解课文中学生品读词句也到位,学生理解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具体表现。不足之处是:在总结写作方法时,有点仓促;拟人的手法也应该让学生总结出来;板书有点乱,应

  该把学生总结出来的词即时写于黑板。在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激情不足,声调过于低沉平缓,不够抑扬顿挫,对学生的表扬的力度和方式也不是很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改正,做到更好。

《猫》教学反思2

  听了王老师的《猫》这课两个课时的教学,深深为王老师那名师风范所折服,他的每一次设计都为了培养孩子的语文学习能力,无论是字词的读写,重点句词的巧妙引出,情境设计的恰到好处,他的引导方法不仅形式多样,还非常到位。他的每一句话都在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敢于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说对于这两节课的某些设计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我想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轴心,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作调整。教师的设计很好,在很多地方都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印象最深的是有这样一个设计,在学完满月的猫的可爱调皮之后,老师设计了情境:

  (一)、当老舍的朋友来到家中,看到小猫在玩线团,会说……

  (二)、当老舍的邻居来到家中,看到满院的枝折花落,老舍会说……

  (三)、当……这些情境都很好,不仅能把小猫的可爱尽显于言语中,而且能从这些语言中更好地体会老舍对于猫的喜爱。假若学生真得走进了老舍笔下的《猫》,学生应该能自然而言地用文中相关的话来回答,可是课堂表现是:学生在老师出示相关句子后,读也没能读出其味。考究其原因,不是老师的情境设计不好,而是这个情境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因为老舍的是北京话,南方学生不熟悉,学生要读好已不易,现在要用说话的方式来展现,对学生来说是有挺大难度的。因此,我在思考:在面对学生不能跟上好的设计时,我想即便是再好的设计,也最好能调整一下,降低一点难度,让学生真的学有所获也未尝不可。不过,不是所有有难度或是学生达不到要求的都要调整,如王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字词来感受老舍对猫的喜爱和猫的可爱时,很多个点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跟不上,只会找句子,但老师一直在引导,就是要学生有一个意识——通过重点字词来理解句意和文章要表达的感情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些环节,虽然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可是,我觉得不用更改教学设计,因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语文的好方法。

  其次,课文的教学应以单元目标作引领,对于单元目标中的明显要求,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猫》所在的单元,都是写动物的,而且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不喜欢这种动物,如“好一只高傲的鹅啊!”“真是贪玩啊!”等等,实际上却表现了作者对该动物的浓浓喜爱。这一种写作方法是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要掌握的,语文园地也有相关练习,我觉得在《猫》这一课的教学中也应有所提点,不是说要很正式或是单独提出来讲,而是在学生提到体现了这种写作方法的相关句子时,可以稍微提点一下,让学生有所了解,知道有这种写作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这样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前两课中的相关语句,加深对这种写作方法的印象,同时这也能为学习“课后链接”从不同角度写猫做个铺垫。

  课堂教学的每一处设计和处理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不过我想如果教学设计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作适当调整,把单元目标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对优化精品课堂会有更多的帮助。

《猫》教学反思3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从全文看,重点在第三只猫。故事的主体是“我”,主旨在于冤案的教训。作者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的,依靠自己的强势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罚只会伤害无辜。让学生读懂领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泛泛的讲述`分析对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浮于浅表的被动接受。仍无法体会`领悟文章的经典之处,独到之处。在教学文本时,我实施了探究研读的方法。

  这篇文章,描写很生动,无论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我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提出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先让学生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探究。重点放在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思想感情。如:提问可以设计为:1。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文中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3。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件事你想对“我”说点什么?

  4。为什么“我”明白自己的错误后会感到如此痛心?

  5。作者这样自责的结果就是“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你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吗?

  因此,这样探究就是探究课文的抒情议论,探索作者究竟想说什么,讽喻的是什么社会现象,在哲理层面上是什么意思。明白了这些,才算理解了着篇课文。

《猫》教学反思4

  《猫》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语言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的流露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伊始,与同学聊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哪一种动物,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正当他们激情洋溢叙述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15、猫。

  一、质疑切入、理清顺序

  学习课文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如果能合理的存疑,一定会很投入地走进文本去解疑。因此,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然后我进行归纳总结:老舍先生抓住了猫的什么特点来写?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学生带着自己地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反馈交流时,学生不仅能解疑,而且行文的线索也清晰可见,板书: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满月时淘气、可爱。

  二、品读课文,方法引领

  重点品读“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部分。1、设疑: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它的古怪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2、出示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出对应的句子,勾画、圈点、批注,先自我体会。3、小组交流。4、全班反馈:课件出示“高兴………不高兴”的句子,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教师指导读,学生很快地感受到了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语等手法来表现猫的性格古怪的;然后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默读课文,课件出示:“老实”,紧扣一个“可是”让学生体会猫老既贪玩,又尽职的事例反复朗读,并用“非……..不可”练习说话,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猫的古怪特点表现出来。过渡设疑:除了写了它的“老实和高兴,不高兴”课文还写了什么,引出猫的勇猛这个事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及时做好总结:作者是怎样把“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得生动有趣的?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学法的指导,学生总结为:写总写,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突出特点。很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方法迁移学习“满月时淘气、可爱”。

  三、整体感知、升华理解

  当学完课文后,设疑:学生能够把大猫和小猫给我们描写的如此生动,他的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既是师生对话,也是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更是升华了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松地了解到了: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积累材料。

《猫》教学反思5

  《猫》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描写动物

  的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表现出猫性格的古怪,以及刚满月小猫的调皮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四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以研究性阅读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说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理解。创设情境来让学生感受作者和《猫》之间的真情,感受“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画面,体 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并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学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老实、尽职、贪玩”感受猫性格的古怪,重点分析、体会、朗读第一自然段。放手让学生合作交流第2、3自然段来突破难点。

  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只用有概括句子的文章和老舍的文章作对比,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声音来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只可惜这点指导得不够详细,只是让学生感受到,

  而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另外还有两点是需要我注意和改进的:

  1、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优美语句的文章,应给学生一些背的时间。

  2、在指导“屏息凝神”这个词语时“屏息”指导得不够准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探讨,不断完善自己,还请各位同事多多帮助、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年级:四年级 姓名:李丽娟

《猫》教学反思6

  《猫》这篇文章可谓人见人爱,一直都是教学上的一个典型范文。《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条理晴晰,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这篇文章细致生动地描述了长大后猫的古怪性格,刚满月时小猫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求突出文中所蕴含着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强调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作者是怎样用方法把猫的特征介绍清楚的,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

  教学前三个自然段时,我用引导法,我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猫有那些古怪的性格。即先引领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既“老实”、“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又“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这些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并且疏通写作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猫的这些古怪性格?特别从哪些句子哪些词你能体会到猫的古怪性格?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自谈体会,重点引导一些关键的句子,通过理解关键性的句子,让学生感受老舍用具体事例说明事物方法,老舍字里行间蕴含的喜爱之情,老舍对句子运用得出神入化的程度,并且配以朗读的深入指导,最总达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热爱生活的情感。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在‘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老舍对猫的喜爱,在他眼中猫就像一位歌唱家一样棒。”还有的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给你抓痒痒’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真是猫亲人,人爱猫”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潜心研读,细心品味,学生便会很快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学习第二段,我就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态度,让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运用在第二段的学习上。

  在总结时,我让孩子们学会“围绕中心句,用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特点”这种方法,并能运用在习作上。

  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似科在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到底读写结合是将文章断开,插入写作联系呢,还是在上完全课后,待下节课再作系统练习呢?这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揣摩,既能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

《猫》教学反思7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我教学《猫》的第一课时,引领学生走进了老舍笔下的猫。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深切的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初步感受了作者是真实具体的描写。

  在教学中我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不仅关注他们的本生的感悟,更关注在老师的指导下的提升感悟。第二自然段的句子,表达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与学生实际的理解有距离,特别是“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个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三次提升(首先是比较朗读,其次是以梅花图引发美感,最后提出反问引起思考),让学生的学习价值得到实现,而不是在课堂中虚度光阴。那么,用什么可以显示出学生的感悟在提高了呢?这决不是附和性的意见,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便是朗读,读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篇文章又适宜用朗读来体现,当然在实际学习中学生由于对句子的一再提升的认识而读得津津有味。

《猫》教学反思8

  《猫》的教学反思。有丰子恺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的《猫》和《母鸡》。一篇篇生动的文章,让我们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语句,更要注重写作手法的迁移学习。

  《猫》这篇课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其次是老实先生平时无雕琢的语言风格。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德尔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地描写方法,教学反思《《猫》的教学反思》。

  在学习生字后,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猫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自读能迅速地提取信息。紧接着我们重点学习猫的性格古怪的部分。我让学生默读1-3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猫的性格古怪。先自己找,然后反馈交流,品读赏析。在反馈中我注重关联词的理解运用指导,先找出,然后体会表达效果,再造句。如“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在学习“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时,我大胆让学生自由发挥,体会丰富多腔。先自由学猫叫,再请人演示不同的叫,“长短不同,粗细各异”,最后的“变化多端”一起展示。虽然这一环节纪律不是很好,但学生积极性高,自主发挥,相对能感受体会猫叫声的丰富。最后一段写小猫满月时的天真可爱,生气勃勃。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体会老舍语言平时、无雕琢而准确、到位。从发言情况看,学生的自主品味还是不行,只有几个同学发言,积极性不高,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对于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来。但是要自己说清楚还是不够。写作指导,在学习课文中进行点播,学习文章清晰的结构,列举事例的写法和平时的.语言。教后的感觉是内容讲到了,但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是不够,没有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

《猫》教学反思9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针对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读读课文,看看老舍先生家里养的是只什么样的猫,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教师、学生合作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可爱 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全文有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以猫的贪玩和尽职对比为例,体会猫的性格的古怪:

  ⑴ 有同学谈到课文中的猫是只贪玩的猫,读出有关句子。

  ⑵ 读出表现猫尽职的句子,标画有关词句,说说从哪里看出猫的尽职。

  3、猫很贪玩,但却又很尽职,学到这里你对这只猫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认为这是只怎样的猫)?

  ⑴ 你能从黑板上圈出一个词语吗?

  ⑵ 再读读这两段话,读出猫性格的古怪。

  (设计意图:在通过理解、朗读领悟到猫贪玩、尽职之后,学生很容易能够在先前的板书中找到与之相关的对猫新的认识──古怪。这样的设计为理解大猫性格的古怪作出了引导,又为更好的理解另外几处大猫的性格古怪做好了铺垫。)

  4、举一反三,从课文的1~3自然段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猫的性格古怪?

  ⑴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同学们哪里还表现了猫的性格古怪。

  ⑵ 填空: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它既( ),又( );既( ),又( );既( ),又( )。

  (试着说说古怪的意思)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先通过朗读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在朗读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体会到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设计如上填空,学生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而且还培养了概括能力。)

  以上的教学设计,通过实际的课堂检验,效果较好,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还得到了朗读、语言文字的训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猫》教学反思10

  今天王校听课!我在昨晚的时候,做了一个主意,我要按照我平时讲课的方式去讲解这一堂课!这样,我能听到我平时上课的不足,帮助我成长。

  讲课过程,总得来说,自己比较满意。能够按照我的预想进行,也没有出现失控的事件。

  对于今天的课程,我有如下反思,

  1.我在授课中,出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内容完事后对比学习目标进行总结。但是,因为是第一次用,也有错误,我没有让学生提前去阅读学习目标!我只想悄悄地说,我忘了。

  2.板书设计不合理!板书是我的死穴,今天因为内容有点多,所以板书感觉很拥挤。我要好好设计。

  3.对于关键点总结不够,导致习题的完成出现困难。我检讨!

  4.有点被学生带偏了,后半段时候,分析有点分析不出来猫的可爱。我应该换一个方式引导,这个没有做好。

  放学后,我去找王校评课了。王点,校长夸奖了我,真的好高兴!但是,她也指出了几个关键的点~1.课文读的不够多,2.引导总结不够,3.习题时间不够。王校长指出我模式的不足,我很受益!加油,快放假啦。

《猫》教学反思11

  学习本课很轻松,几乎是学生自愿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前,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观察自家或邻居家的猫,并认真做好笔记,更进一步的观察猫的一些固有的特点,以及猫的生活习性,包括猫的生活表现,特别注意观察猫在高兴时,不高兴时,抓到老鼠时的神态表现,并作好观察记录。

  在第二天来学校时,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将自己的记录,按顺序排列,然后进行逐项详细地阐述,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我点击旁敲帮助学生说具体,便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学生边说,我边有序地板书关键词句,给学生制作一幅完整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说猫捉老鼠的过程,一定要动察猫在发现有老鼠“之前,之中、之后”的反应过程,这里,我特别提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事物当人的思维活动,动作神态来写动物的一般写法。

  学生说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起草,在点评学生习作时,再套出新课,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习作和作者进行交言体会。看看大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怎样的一只猫。这篇课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以及满月时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本课语言生动,情感真挚,老舍把猫当朋友,当作家人,当作亲人,之所以老舍笔下的猫无论是淘气还是古怪,那种可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因为作者与猫之间像朋友一样,相互信任,和谐相处,也因此,而能创造出一个非常美丽的世界,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情感中品尝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很明显,在写作中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作者先从三个方面具体再现猫的性格古怪。比如: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刚满月,脚腿还站不稳时就爱玩;第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富,性格越来越鲜明,给人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在这环节上,我让学生再次去修改自己的习作,借作者的“文笔”用一用。

《猫》教学反思12

  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在学生填“猫既又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我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

  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猫》教学反思13

  活动目标:

  1、 尝试看图学编绕口令,喜欢说绕口令。

  2、 能注意倾听词句,辨别近似音,学习口齿清楚地背诵绕口令。

  活动准备:

  挂图:猫和包

  活动过程:

  一、 交代猜绕口令的名称,激发学说绕口令的兴趣。

  这个包是谁的?猫和包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

  教学反思:提问是帮助幼儿分析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价值性,从问题的设计能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甚至教师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对于大班幼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要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

  二、 观察图片,尝试编绕口令。

  1、 幼儿三三两两边看边议论。

  2、 谁看懂了,说了一件什么事?

  3、 谁会把图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表示?

  教学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将来能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离开生活、离开现实的教育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因此,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引导幼儿理解完故事内容以后,我有意设计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的问题。幼儿大部分都能说出答案,最后的问题幼儿说得不是很明确,需要老师总结。

  三、 听听、念念。

  1、 示范念绕口令。

  2、 看图自炼与互相练习绕口令,教师观察倾听,提示。

  四、 巩固对绕口令特点的理解。

  1、 在念绕口令时,什么发现?为什么你觉得有些字、词很难念清楚呢?

  2、 原来,念绕口令时有许多读音相近,由容易混淆的字词组成的句子,念起来较拗口,念快时容易念错。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中,幼儿能很好地朗读绕口令,但不是绕得很快;经过老师的指点,幼儿稍微好些;老师最后暗示并教会幼儿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发现美好、感受美好,从而去创造美好。

  五、 游戏:我念得好。

  1、 游戏玩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念完绕口令。

  2、 游戏要求:念得快而准确。

  3、 游戏规则:规定时间内没有念完闹钟响,就定为失败。反之,闹钟不响为胜利。

《猫》教学反思14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在日常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如何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学会用心去感受,去发现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成了本课的最终目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丰富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教学时,我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即引领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从而让他们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引领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抓住了“老实”、“贪玩”、“尽职”三个重点词,体会这三个不同特点的词的连接词句所表达的作用成了本段的教学重点,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引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谁能读得更喜爱些?”的激励性导语使学生积极而又活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把猫当成一个调皮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是因为作者喜爱猫。

  如此,在重点引领学习第一自然段这一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研读第二自然,就显得自然而有意义了。自学前,我又引领指导学生从层次、详略、表现手法,用词造句等各个方面去学习,于是,学生圈圈画画,读读写写,都能完成这个自读过程,并参加交流,进行自己讲书。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讨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摆脱了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也就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但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的,如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对一些重点词没有加深体会等,需要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不断地进步。

《猫》教学反思15

  读书之乐何处有,数声铎振天地心

  ——《猫》教学反思

  指定主题伊始,便开始思考如何架构课堂,《猫》公开课教学反思。如果把这堂公开课比喻成一个孩子的话,他诞生的那一刻带给我的感觉自然是喜不自胜的,但比起这短短的四十分钟,在长长的几个月的孕育过程中我体会到的震撼与幸福,实在无法用简单话语言说。

  就我自己而言,对文本进行社会学解读是我的强项,这种以作者为中心,以挖掘作者原意为目标的解读方式很对我人文理想的胃口。去年的公开课选定《风筝》为题,与其说是初生牛犊挑战难度,不如说,我对自己个性与文本契合度的把握。于是,我开始长时间的“开掘工程”,从《猫》文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入手,围绕《猫》与郑振铎、1925社会大背景的关系,思考其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在与师傅崔晓丽老师讨论过程中,师傅则从文化学解读的角度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她以一种历史透视的、全息的眼光,紧扣对文字语言的分析,提醒我从文本纵向的超时代的深层思想底蕴角度。注意作者所创办的文学研究会“文学为人生”的理念,要侧重于文本横向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时隔八十年后,在今天,作品仍然具有的“关注弱势群体”这一社会意义,不仅对文本进行“过去式”的解读,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现在进行时”的解读。

  在课堂架构的雕琢过程中,如何在看似简单的“三只猫的亡失”中找到共性,挖掘主题,是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某天突然想到鲁迅先生对于悲剧的解读:“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前两只猫有着毋庸置疑的美好,也有着共同亡失的命运,不正是一出接着一出的悲剧么?可是第三只猫,它长得难看,性情懒惰,形迹可疑,基本没有任何美好可言,那么它的命运算是悲剧吗?如果算,那与鲁迅先生的话有矛盾;如果不算,作者又为何悲从中来,永生悔恨?“悲剧”是必然的,也许,被毁灭的“美好”并不在第三只猫的身上……我就这样沉浸在“悲剧”的思考中,伴随我的是一整个周末的阳光,和书香……当我带着思考成果“第三只猫的悲剧中被毁灭的是人的美好”去见师傅时,还为自己的“新发现”窃喜不已。

  师傅只轻问了一句:“第三只猫,真的不美好吗?”,各种疑问不断拥堵在我的头脑,第三只猫真的不美好吗?如果不美好,那人对它的毁灭又怎么能说是人性的自我毁灭呢?同样是猫,我是根据什么来断定它比起前两只没有一点美好呢?果真不美好……那作者行文的意义何在?仅仅只是要表达歉意?抑或我能牵强地说他在表达着反省、表达着……

  “生命”——师傅又是轻言一语,如同一个久失武功的人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切疑问在“生命”二字面前土崩瓦解:第三只小猫的美好与否,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来断定的,致使它在家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即便是作为解读者的我,也被带入了这样的错误,它的冤屈,是人类根据自己平时对小猫的印象,粗暴武断地误解,他的死亡,更是因为人类冷漠的棒杀……第三只小猫,它的生命本身就是美好的,人类对于这种美好的毁灭,不正是一出真真正正的悲剧么?而人类的每一次粗暴、武断、冷漠的行为,不正是人类在生生地撕毁作为万物灵长在面对生命时本该有的平等、尊重与保护这些人性的美好吗?是了,如果没有正视生命本身的美好,一切分析都是徒劳,教学反思《《猫》公开课教学反思》。

  主题架构好后,我们开始了细节的雕琢: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悲剧主题的探究很可能难度太大,深沉的悲剧主题如何能通过更直观的影像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与课堂如何能巧妙灵活、不着痕迹地契合?如何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接近主题?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设计学生活动……

  “语文价值”——是师傅挂在嘴边的词,她不断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在文本分析时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总结概括、迁移拓展等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做“问题设计”的功课。如何把课堂的环节用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不着痕迹地串起来;一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可能的回答是什么,能回答到哪个维度,如何追问引发学生对更深层维度意义的挖掘;学生答问后,如何以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来肯定学生,激发他的自信和创造力;

  “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是师傅再三叮嘱注意的,不要被课件牵着走,而要让它成为课堂的增色剂。可爱猫的图片、模拟的小猫叫声十分契合“美好”一词,学生在文中找依据时便也不亦乐乎地爱上了这几只小猫,在引出了猫与人的双重悲剧之后,忧伤的小提琴音为背景,画面上缓慢出现的无家可归的老人、被逼卖艺的孤儿、汗流浃背衣衫褴褛的农民工,我在描述着发生在孩子们生活之畔的“社会悲剧”……我看见,孩子们眼圈红了,师傅在教室后面抹着眼泪,此时无声胜有声。

  “活动设计”——设计这个环节时,不禁想到段考前语文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带我们去某学校听课,当时对于他们的课堂小组学习模式中高效、自主的小组讨论和师生约定的暗号引得我们啧啧称赞,回来后,我也在班上有意训练学生,讨论结束时,老师读一句诗,学生接下一句,字落静音归位。这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习惯,在他们驾轻就熟的学习活动中,收获自然不必说。

  “课堂架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导入的方式和结课的方式,这次也不例外。郑振铎先生的名字正是他文品的一个真实写照:“振铎——敲响警铃,警醒世人”,上课之初的这一悬念在对文本的逐步挖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最后,我以龙应台先生对于作家的观感结语:“坏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伟大的作家使你看见愚昧的同时认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悯。”为课堂作了一个完整的呼应。

  粉笔,成了人性解剖的利刀;课堂,成了心灵自省的圣地。;学习,成了自主自由的旅程。

  而遗憾,更是如影相随、显而易见。

  首先,对于文本的接受美学解读,作为新手的我显然没把握好。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价值。《猫》一文的两极组合就是根据读者的介入情况赋予的。这一点,陈曦老师值得我学习,她的课上不仅从作为人的角度对文本主题进行了挖掘,呼吁人们平等尊重第对待一切生命,更从猫的角度,阐述了作为弱者,应该如何自立自强、赢得尊敬。这种多角度解读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的重要手段,非常值得学习。

  其次,口头禅和教态细节,粗线条的我往往忽视细节,而细节对于一位站在台上,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重要影响的老师来说,是异常重要的,更何况,是本该发挥语言的神奇魅力,引领学生思绪的语文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精益求精,像雕琢艺术品一样雕琢每一堂课、每一个瞬间。

  读书之乐何处有,数声铎振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