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王明刚老师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1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深有体会:它不仅是一篇小说,更是一篇用文学的笔法写成的教育论文,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启示,给语文教学以启示。

  第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应有好坏之分。常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老师应该尊重、关心、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教学中不宜弄虚作假,不管是给谁听,都应是最真实的。常在各种公开课上看到,学生回答问题时,答案非常准确,简直是标准答案,让每个老师都惊叹这学生素质真高;以及回答问题时就那么几个人,在朗读时,久经训练的声情并茂的齐读,还有一堂课下来,看着学生仍是很干净的书页,让我感到现在很多公开课都变味了,这都是为了出新片面追求课堂的表演性,忘了语文课为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脚踏实地的语文训练。这样的“表演”学生反感,对语文教学无益。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只有真的,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真的,才能让学生受益。作为公开课,应是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应是一种课堂实践的引领;应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新;应该是高效优质的课堂。

  第三:课堂上要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愿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更好地改进教学,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2

  每个人活在人世,最渴望的便是得到别人的了解。如能得到一两个人读懂自己的心声,那边是高山流水般的难得,知己难求啊!

  李京京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以前的他十分平凡,甚至是一粒尘埃,引不起任何人的关注。所以程老师对他是不喜欢的,是看不起的。然而,从万卡进入他的世界,李京京就开始成长了,他因为万卡和自己相似而成长,他因为要诉说自己的心声而成长。当李京京执着地用生命在朗诵讲义的时候,万卡已经改变了这个平凡的不惹人注意的京京。当李京京在一次又一次的遭拒绝之后,他屹立不倒的那只手就是他想诉说的心声。李京京坚持不懈地渴望朗读,学生说他是打不死的小强。是的,小强最后取胜了。

  孩子们对于这个同龄的京京是存在好感的。他们各抒己见,在李京京身上学到的可贵的品质。当孩子们举起一双手渴望被倾听的手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十个二十个李京京。孩子们因为认识了京京也成长了。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思考自己的做事了。

  最后我想听听孩子们自己的心声。我才发现,孩子们的要求真的不多,就是希望多点课外活动,少点应试压力。他们只是孩子,他们应该享受自己的时光。

  以后,我要做一个勇敢诉心声的人,一个乐于听心声的人。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3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4

  美点寻踪环节,我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美和人情美,语言美主要从修辞和精彩的用词角度挖掘。如“琅琅的读书声从后面追了上来”中“追”字之妙,拟声词“叭嗒”的表达效果;人情美寻踪重点研读回忆爷爷给李京京讲故事及和妮儿摘桑果吃的画面,感受亲情和质朴的友情。并且适时齐读,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共鸣。

  评价人物时,采取多层次评析,指出人物的优缺点,并从文中找出有力的依据,让学生回归文本。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现了李京京的胆小自卑,“咽了一口唾沫”的细节被他发现,我及时表扬,坐下后我发现他的眼神里写满了喜悦。

  课接近尾声时,一些学生意犹未尽,我的内心也满是喜悦。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就像是一个优秀的导演,总会给学生设计一些精彩,创设特别的情境,入境,入戏。成为有智慧的教师,是我努力的方向。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5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给学生一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

  上这样一节课的本身,对我们就是一次挑战和考验,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拿任课教师与“程老师”作比较。但当自己聆听学生们对人物的理解时,我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无论是平日里怎样淘气、怎样的不愿学习的学生,对他们心目中的老师都是宽容的,这种宽容不带有任何的附加条件,使教育者本身也深受教育。但是,与此同时我清醒地感觉到:他们对教师的尊敬不再是永久的,他们已经有能力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职业道德作出较为公正的判断,紧紧依靠威严是不能让学生永远臣服的。特别是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只有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才能真正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

  我节选的这一教学环节是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意外之言、不期之语能灵活应变,从不同思路予以肯定和指正。在对“心声”多重含义的挖掘中,教者循循善诱,适时点拨,使学生思维清晰化,大有拨云见日,水到渠成之感。教学中,注重学生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雄辩恰恰说明平日功夫之深,可谓百花齐放。

  可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环节,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深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学反思6

  我的这节公开课授课的内容为黄蓓佳的《心声》,目的是让学生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本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按照我下发的学案,先自主学习,而后小组合作研学,交流讨论,讨论后由小组选代表展示他们的答案。对于阅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各小组自行解决,属于共同的问题,由我来负责解决。课堂上,同学们你查我找,相互讨论,即使学科底子薄弱的学生凑到一起说说。在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这一环节,部分学生完成起来稍有费劲,我就让他们主动请教其他同学。最后,我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反馈。我的疑惑是如何能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照顾好学生的差异兼顾整体和部分,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合作的价值应该是要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师生合作关系,寻求更好地学生与学生的影响方式,在学习内容不拘泥于课本的情况下,促进学生在智力、道德、心理上的发展。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使得学生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在“案例”中,我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到了“绩效考核”影响,总觉得通过教学直接看到学生知识方面的提升,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理解课堂合作学习态度。

  首先,尊重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方能赢得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意识。事实上,我通过“快速阅读”及“提示性的问题”为学生的有效合作进行了导引。我还依据学生情况,将合作梯度展开,允许他们相互请教,让学生在他们自己的高度上都能摘到想要的桃子。“小组选出代表展示成果”激发了小组成员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进而带动和感染学生。

  其次,不要使得合作的形式化。约翰逊兄弟认为,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在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这样的话,学生可能会盲目地、无序地“参与”,甚至会由于害怕出错而出现尴尬的“独角戏”。我在案例中“属于共同的问题,由我来负责解决”及“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反馈”就是恰当地介入。所以,教师要更好地当好咨询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来积极地参与并针对性地告知并和学生一起享受其过程,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和学生一伙的。

  再则,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合作学习。不要眼睛就盯在学科的知识层面,更不要专门盯着几个所谓的好学生,那样就窄化了合作学习的概念。我在“案例中的疑惑”只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位传统教学中走出的心声。拿破仑.希尔曾说过“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协助与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