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茉莉》教学反思十五篇)

阿林老师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

  从知道要上拉网听课开始,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课文是《爱如茉莉》,有薛法根这样的名师上同题课在前,所以觉得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突破他的经典设计。

  但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必定是经过反复琢磨推敲,必定有其高人之处。再怎么挖空心思,他的两个精华“关注细节”、“感受语言”依然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好吧,把目标定得低一点,不必超越,向他学习,能用的拿来一用。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研究薛大师的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第一次在兄弟班级试教,对教学设计不熟,一直关注的是自己,一节课磕磕碰碰上下来,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很好地做出回应,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另外,还有两处景物描写的难点没有很好地突破。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第二次第三次的试教,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记住”一词的理解,有个女生说:“这件事在妈妈心中是很重要的,才会要女儿记住。”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抓住“怎样的事情才会要别人记住”一点,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个词语。

  在真爱要不要由夫妻之间的感情,延伸到大爱的层面,我选择了“不”。因为我觉得,教材中诸如“同学之爱”、“师生之爱”、“父母与子女之爱”的题材很多,不必在一篇课文中面面俱到,一网打尽。在“爱是什么?”和“爱如什么?”两项主题选择中,我选择前者,因为以学生目前的年龄,连“爱是什么”都未能领悟,何来对“爱如什么”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首先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其次,教师还要考虑采取怎样有效的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是图片出示、音乐渲染或是语言的描绘,学生有可能会怎样表达,教师对不同的可能应该采取怎样的引导方式……

  现在,我在想,如果让所有的语文教师来做一道题——语文课像什么?肯定大家的答案是不同的。“课如玫瑰”要有激情,“课如荷花”要清澈明净,“课如柠檬糖”要有滋有味……我想应该是“课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则是清香袅袅。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2

  第一次深情地朗读这篇课文时,我就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动于妈妈生病时仍牵挂着那顿允诺的饺子,感动于爸爸感知到妈妈生病时焦急的脚步,感动于那幅安静幸福的相依图……是呀,感动贯穿于全文的各个角落!鉴于此,我想:这课的教学不需要太多的讲述,学生独立地个性化阅读应该占据主导。于是,在充分的阅读课文以后,我就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析。虽然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各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但是,通过每位孩子充分地读、品、说、再读。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孩子们发现了“奔”、“怔住”、“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等这些词语背后包含的深情。

  同时,我们得清醒地看到:我们自始至终被感动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默默地、无声地、自然地流露。这就是本文的文眼:爱如茉莉。怎样让“爱”和“茉莉”连接起来,这也是我始终在努力的。于是,我在揭示课题时,让孩子们初识茉莉,在读通课文时,我又让孩子们体会“平淡无奇”的茉莉。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这样简单,平凡,却饱含深情,就想茉莉一样,虽“平淡无奇”,却“洁白纯净”、散发出“缕缕幽香”。这样,孩子们在最后的联系生活实际时,才能够去发现自己身边那茉莉般的爱。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3

  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要求之中,体现着浓浓的语文味。尝试了知道,学生现场反应和自己的预想是相同的。一是因为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更主要是我平时经常给学生这样的训练,所以他们才能很好理解这次的意图。难怪有人说,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并且能够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更深层次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三、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很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等,让学生逐步

  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象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教学《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时,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四、在修改和揣摩中升华。

  从知道要上评优课开始,我就酝酿着,准备着,想着该怎样设计出新颖的流程,怎样把握教材学习的重点,怎样写出富有诗意的引导语言。我在不断地研究教材,不断地搜索别人先进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尤其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觉得“感受语言”不必和“关注细节”割裂开来。最后教学设计中定下这样一个学习目标:关注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茉莉般的爱。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关注细节”就是在“感受语言”。

  阅读原文,解读教学参考书,欣赏教学配套课件,动笔撰写教案等的一系列工作;到上第一课时时,我再读教案,感觉一直关注的是自己的思路,没有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考虑,说白了,就是预设不够充分。

  接下来的时间,一边在心中模拟着学生可能会说的话,一边播放着自己设计的课件。渐渐的,对每个环节学生的交流情况逐渐心中有数起来;对两处景物描写的内容,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尽情朗读的过程中,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我豁然开朗,像这样抒情性的景物描写,不必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就让学生像我一样,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语言的分量,真爱的魅力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语言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多了会像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

  实践证明这些修改是有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沉浸在茉莉花般幽香恬淡的氛围之中,时时被真爱打动着。“教学相长”,说的不错,学生的发言有许多闪光之处,激发出我的激情和灵感。比如对于“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一句的理解,有个女生说:“爸爸非常紧张妈妈,连听我的解释也来不及了,说明爸爸爱妈妈!”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句子比较法,引导学生发散开去,很好地理解了这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特别重要,要学生体会到的内容,教师必须能够感悟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也感悟到。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了文本中的词句,对于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就显得稍弱;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都有利于学生巩固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等。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情境与问题的交融。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4

  课上完了,我陷入了“后教学”的追问和反思中。我的课听起来累吗?文本的语言魅力发掘出来没有?学生有没有体悟“爱如茉莉”的深意?有没有学会抓住细节描写进行阅读的方法……

  如果说还是有点收获的话,那就是:课还是简单点好。《爱如茉莉》言浅意深,是一首至真至纯的爱的颂歌,茉莉自然地连缀全文,以平凡生活中的细节,来诠释爱的真谛。因此我的教学也力求与课文特点协同起来,学生读读悟悟,悟悟读读,朴朴素素,简简单单。

  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应该有的要有,不该有的尽可能地删除,而不是变化各中手段在它身上附加各中东西。教学目标应该尽可能地突出语言实践,透过“内容”,聚焦“形式”,指向“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重点设定为“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体会爱如茉莉”。当目标简单了,学生就容易做到一课一得,每天进步一点点,长久坚持下去,语文能力就会提高,就像南怀瑾先生所说“日积月累的工夫是伟大到令人敬畏的”。

  教学内容简约。一篇课文,一堂课可以教给学生的很多。具体到《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共18个小节,如何进行取舍,把最精华的东西拿出来教给学生呢?“沧海横流,只取一瓢”,我精选了课文的第9小结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由第9小节始到第9小节终,紧扣其中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关键词“紧握”进行细读和品位,围绕“紧握”移情体验这样睡的辛苦,在角色置换中体会爸爸无言的爱,再由“紧握”发散开来,寻找细节,感受真爱,让课文中的“情”溢出来。

  教学过程简化。整节课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悟细节中所蕴含的感人至深的情感,在品位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仿写一个细节,使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课堂上始终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经历自读自悟的过程,每一步都力求实在,不走过场。始终在点拨、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扎扎实实地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简单。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读悟法”。就是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咬文嚼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课堂上主要把“读”贯穿课的始终,在读书中向文本絮絮发问、请教、揣测、感悟,领会细节之妙。一遍一遍地读,一次一次地悟,读出自己的问题,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从文字表面读到了文字背后,培养了孩子善于观察细节,敏感体会人间至情的情怀。

  说到遗憾,还是要说读,主要是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预期。朗读指导如何透过文字的甲胄,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心与文本、老师的心一起跳动,是我今后要努力的地方。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5

  《爱如茉莉》是小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妈妈这件小事,其中作者着力描写和渲染的是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画面。它告诉我们: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对于该课的设计,我抓住一个“爱”字,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体会这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在寻找文中细节描写时体会到人物内心那至深至爱的情意,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的含义。

  一、析词品句,体会真情。

  执教时,我紧紧扣住文本的主旨,把情感的熏陶感染和语言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课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引导学生理解“蹑手蹑脚”“紧握”等词的含义,从而体会父亲对母亲那份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理解“直奔”“麻木”等词的意思,从而感悟到父母心灵相通的那份默契??

  二、赏读体验,品味真情。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朗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自主找到的几个细节描写的句子,让他们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自主的

  体会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浓情蜜意,品味父母及与女儿之间的那份真情。

  三、课后拓展,品味爱心。

  真情如平淡无奇的茉莉,人间处处有真情。为了让学生对这份平淡却又深厚的真情有更深刻的体会,我设计了四个拓展练习。

  1、读读有关“爱”的文章,谈谈读后感受。

  2、说说身边发生的有关“爱”的小事。

  3、朗诵一首“爱”的小诗。

  4、写一篇“爱”的文章。题目《爱如 》

  在读、说、诵的基础上,学生愈发对平淡无奇的爱有了深刻的感受,课后很多学生都谈到了自己身边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爱的故事,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无私的爱,什么才能称之为真情无痕、至爱无声。于是一篇《爱如 》水到渠成。

  这节课中,有一点遗憾的是执教时还是没能大胆地放开手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慢慢体会、感悟真情,我有些环节又把自己的设计通过强硬的方式给学生,而不是始终在顺应着学生的学习。这是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及改正的。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6

  一直很喜欢《爱如茉莉》这篇课文,总喜欢配着喜欢的音乐,轻轻地入情入境地读给孩子们听。可是,真要想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教学环节传达给学生,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记得一篇文章曾这样写到:爱情如杯中的细沙,时间久了,沉入水底,仿佛不再存在,可是当你轻轻晃动水杯,你就会发现,细纱依然在杯中轻轻地舞蹈。我想,亲情更是如此。 课文中父亲和母亲相儒以沫多年,父母在生活中形成的默契,正是让我们为之动情的。那平淡的惦念、那执手而眠的温馨,如茉莉般平淡、洁白、幽香缕缕……这样高的爱的境界,却要才十多岁的孩子去体会,是不是强人所难呢?茉莉虽美,孩子们却还没有能力欣赏。这也正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所以,我在课堂上选择抒情的、具备渲染功能的语言,竭尽全力地将学生引入“那间病房”,引入作者的心境里,引入父母的心境里,如:“其实这段话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就连阳光也静悄悄的……让我们用心品味这份静谧与美好吧!”“就在这些细节中,老师感受到了这份爱……真爱就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细节之中”。平平淡淡才是真!孩子们即使不全懂,也会被他所触动。其实不论爱如茉莉、如玫瑰、如火焰……只要是真爱都令人感动,学生只要感觉到如茉莉之爱是美好的就行。

  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时还是不要过早的把自己的领悟加给学生吧,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茉莉的美丽与芬芳,在我心中依旧充满魅力!希望孩子们心中也能留下茉莉的影子吧!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7

  印象中特级老师薛法根的课朴实中透着灵气,大气中不乏精致。这次听的《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六年级的一篇新课文,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一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洁,素雅温馨。薛老师上来不矫情、不造作,娓娓道来,训练扎实,拓展有深度。上课伊始,薛老师就鼓励学生上黑板默写课前预习的词语,孩子们愣了一会儿,或许平日里的老师从来不在第二课时就默写,更何况还是公开课呢,万一出丑了怎么办。两组共六个词语中有的是文中直接就有的,有的是稍作改动的,都是描述茉莉特点的词语。薛老师在对个别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后,引导学生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这里体现薛老师预设的匠心———不单单为听写而听写,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更要通过表达来内化语言)。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教学中的字、词、句、段都要训练到位,每个环节都要围绕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因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能力而偏废,也不在乎字词学习会使体验感悟不那么流畅,注重的是学生扎实的语文学习。正如薛老师后来在评课中所言:“语文课是语文的,发展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是核心目标。”导入新课后,薛老师有这样一段话:“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关注文中那一个个生活的细节、每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许都有茉莉一样的真爱;我们还要到文中用心去感受精美的语言,在朗读过程中要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中去体会那淡淡的如茉莉花香一样的真爱。”这段提示语既点明了学习要求,也指导了阅读方法。

  薛老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之后认为此文是“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而品味出语言蕴含的情感。学生真的是静心读文,划下充盈着真爱的字词句,在交流中不时有精彩、有思考、有启发,更有真情实感。如此大手笔的精读环节,往往对于我这样的新手会不好把握学生在交流中的提升。薛老师的教学示范提醒了我:“在学生交流中老师要评价、要点拔、要引导。”不要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该出手时就出手”才是对学生学习的真正尊重。分享薛老师精妙的评价————当一位学生分别从文章的12小节和16小节中体会出父母之间的真爱如茉莉一样纯洁透明时,薛老师充分肯定这位学生能把前后两段文字联系起来分析,很会读书。

  这种肯定能让其他学生模仿到一种阅读方法————学会联系、整体阅读。分享薛老师适时的引导————最后薛老师问学生结尾为何要用两个“爱如茉莉”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各抒己见,薛老师一一作点评,但当一位学生说第一个是妈妈说的,第二个是爸爸说的。薛老师反问道:还有“我”的呢?那应该用三个“爱如茉莉”。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好意思地坐了下去。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这不代表老师可以对学生错误的理解似是而非。分享薛老师的智慧点拔—————“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不过有一段大家都没有提到,那就是第9小节,请你们仔细读读,你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心、用朗读把这个画面再现出来。”“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这句中的阳光与平日的有何不同呢?”“带着感情去读,带着感情去体会,带着感情去表达,就一定能感动人心。”等等。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会出现“被学生过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薛老师说:其实在交流中需要点拔,但不一定要面面俱道,要有取舍。点拔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激发起学生的无穷潜力。最让我感动、敬佩的是:薛老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把一段话整整读了四遍,直到这位学生把文章读正确了才让她坐下。事后的评课中薛老师说:“或许我这个五分钟有些浪费,但课堂上对一个孩子特殊照顾五分钟,将改变他语文学习的命运。”在我的课堂中也有许多这样语文上有理解可是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孩子,我会让他重读课文,却没有如此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我担心着教学完不成,担心着其他孩子分心。真应该有“舍”才会有“得”啊!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在评课中我更是体味到了薛老师的智慧话语,如:语文课应简单、朴实,不追求热闹。静心才会融入,热闹流于浮华。太多的媒体、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忙着用眼、用手,可就是不用脑不用心。

  我追求的课堂不要甜言蜜语,花言巧语,要朴素实在,就像文中所说的“静谧美好”。语文课要有深度,要有智慧的挑战。教师在追求课堂“有深度的简单”必须要有丰厚的底蕴。课的结尾体现了薛老师所提到的“有智慧的挑战”————模仿文中“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洁,素雅温馨。”说一句话,谈谈你对爱的理解,强调后半句一定要说明你为什么打这样的比方。在学生滔滔不绝,不时闪现智慧火花的过程中,我的脑中突然冒出“真水无香”一词,老子说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庄子也曾经讲过牙人辨猪的故事。

  最好最真的东西,总在看来最平常的事物之中。“真水无香”一如《爱如茉莉》,清新淡雅;一如薛法根老师,才华横溢,毫不张扬;一如他的教学,质朴存真!正因如此才让我有冲动写下此文。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8

  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我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还是有遗憾的。下面就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体设计

  本节课主要抓住细节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大爱无痕、真爱无声的父母之爱。所以在整体设计上我利用板书“爱如茉莉?!…”这样的形式设计整堂课,可以使两条线索平行进行,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展开:“病中嘱托”;图片捕捉法;小小辩论“父母真的睡好了吗”。在这三个板块进行中,强调抓细节、抓关键体会人物情感,并配以图片、音乐反复朗读,并且注重课文的补白,创造各种情景既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又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加深体会。最后利用一首配乐小诗和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爱结课,学生就就从课本走进了生活,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爱,并且懂得了要你做一个懂得爱并且乐于付出爱的人这样一个情感价值。

  二、教学技能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及对于音、图、文、诵等教学技能的和谐处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这节课上我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观察插图、联系实际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像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我以整体感知——逐个解读——重点品读——联系实际——小诗作结的流程展开,利用鲜明的板书理清文章脉络。

  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每一个过渡语的精心设计,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学习三个板块。层层递进,重点赏析、品悟。

  在媒体的使用上,这节课可谓达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对于课文插图的配乐朗诵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难点,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于最后的配乐诗朗诵更是起到了回顾全文和情感升华的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是一中艺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每节课中的不完美。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文本中的词句和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结合的不是那么自然流畅,显得生硬;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这样也许会听到更动学生内心的想法,真正以学生为主;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这样可能比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9

  《爱如茉莉》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语句朴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那简单、朴实而又感人的爱。这篇课文写的事情虽小、平,但是表达的感情真,描写的人性美。所以极易感染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份朴实的爱,如何指导学生去抒写生活中这份真挚的情?

  1、课的开始让学生补充板书,听写了上节课的重点词语(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并运用词语来谈谈对茉莉花的印象,既巩固了字词,又在词语的运用表达中回顾了课文内容,同时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体会、感悟。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为一体,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导学生以读悟情,挖掘语文因素——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景物的渲染等,通过对关键字句的咀嚼品味,对重点段的反复诵读,让学生领悟文旨。如文中爸爸的“直奔”,通过读音的比较,认识意义的不同,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医院。为此我创设了情境想象“爸爸顾不上------,就------”,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表达中感受到爸爸心里只想着一个人,那就是妈妈。一个“奔”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爱。另外,检测导结时,通过学生用朴实的语言的来描述爱是什么?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让人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既检测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引导学生关注了细节,丰富了表达。通过学生精读体会,那静谧美好的一切,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底。

  3、珍视文中词语的独特表达。如写阳光的“探”,写茉莉花香的“钻”,我让学生用换同义词的方法和文中词语比较,领悟到这些动词拟人化的表达。接着我又追问:“直接写人物的事例和情感就可以了,为什么又加一段景物描写呢?”学生在追问中明白了写景的好处:烘托渲染了人物美好的情感,借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信:这样深入的体会理解感悟,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一定会注意自己的用词,并会迁移课文的写景物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4、语文课程必须开放拓展,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来了解大社会,真正学会做人。因此,教完课文,回归课文时,我让学生凭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爱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样打比方,结果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有的说爱如……有的说爱如……我满怀欣喜地总结:“不管爱像什么,真正的爱平淡、真切、永恒、无私,温暖自己,温暖别人。希望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能体会别人给予的爱,也希望你能用真情献给别人你的爱。”

  但在本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教师的鼓励、肯定还不及时。教学过程还可简单些。因为简单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会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澄澈的感受。今后我在教学中将奉行“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跟学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甜蜜。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0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父母间温柔、细腻的感情,如一脉涓涓细流,在你心里流动;如一缕淡淡花香,驻足你的心房。

  1、音乐创情境

  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让人有灵性。因此,在课的伊始,我就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创设情感场,在最后学完全文后的总结时,我也配上了音乐。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会让语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长久。尽管语文教学要回归简单,但也并不一定要谈多媒体色变。

  2、字词促理解

  语文教学有时也需要咬文嚼字。在字词的感悟中,有助于学生读懂文字的内涵,体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在对“奔”字的教学中,我从语音入手,让学生获得语义的理解,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把语文学习的真谛隐含在这个字的处理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觉到文字的温度。课堂教学永远存在遗憾,感觉不足的是在对“掏”“钻”等动作的领会上还没有到位,文中还有许多爱的细节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

  3、诗歌见真情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优秀的表达,必是思想锤炼的结果。当学生即兴创作的小诗在课堂上静静流淌时,那一刻的我内心被滋润了。“爱,是一把大伞,为你遮风挡雨。爱,是一束鲜花,芬芳怡人。爱,如甘甜的露水,滋润心田;爱似灿烂的阳光,带来无限温暖……”即使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孩子,也在最后的创作中吐露出了心声。

  也许,在“品字”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读文”中感受出文字中的温度。这样的教学,或许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1

  本文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文章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一、以花为线索,借花传情。

  文章开篇就写到修剪茉莉花枝的妈妈,由真爱像什么的问题获得妈妈“就像茉莉花”的回答,这就引出话题,点明题意,开启下文。

  中间写爸爸、妈妈互相关爱也不离茉莉花,爸爸叮嘱“我”带上茉莉花到医院,到医院又把茉莉花插进瓶里,在茉莉花中寄托了爸爸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末了又写到茉莉花,以其洁白纯净、幽香缕缕状写环境,点击真情,并且由此及彼,以“爱如茉莉”作结揭旨,赞美真爱之情。

  二、互相真爱,情意感人。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互相之间有着心照不宣的“真爱”,有着令人感动的情意,有如茉莉花一样洁白清纯,上面已经在词句分析中作了探解,这儿从略。

  三、首尾呼应,点题揭旨。

  开篇提出话题,点明题意,通过妈妈之口说出“爱如茉莉”之意;结尾以“爱如茉莉”连续反复作结,揭示了“真爱”的内涵,深化了意旨。

  这样,首尾呼应,结构缜密,却又不着痕迹,一切是随文而来,自然有致,令人佩服。

  为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如茉莉般的真爱,教学时,我特意作了一些安排。在读第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平淡无奇”一词,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观察所得,说说茉莉的特点,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并从妈妈的话语中初识如茉莉般平淡的真爱。在指导学生读第二段的时候,紧紧围绕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去感受、体验“真爱”之情。这部分文字浅显易懂,但读起来让人感动。我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体现父母之间真情的词句,再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如茉莉般纯洁的爱认识得更深了。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2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题目十分新颖、别致,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但它也正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爱”与“茉莉”挂起钩来?如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出“爱如茉莉”呢?

  为了解决好这一难点,我在仔细研读文本后,拟定了教法: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里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抓住题目和细节进行教学,整合成四个板块:

  (一)导入课题,初步感受茉莉。

  (二)品读课文,寻觅“爱如茉莉”。

  (三)交流讨论,品味“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拓展延伸。

  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3

  在月教科研沙龙中,马老师执教了《爱如茉莉》,在轻松恬淡的《好一朵茉莉花》乐曲声中,学生欣赏了茉莉花,并从文章当中找出写茉莉花或与茉莉花有关的句子,理 解了它的特点,并紧扣“平淡无奇”,进一步认识了茉莉花的色白形小香淡。在此基础上,老师指导:妈妈说,她与爸爸的爱就如这茉莉,女儿同意吗?后来又有什么表现?是什么使女儿改变的呢?教学中,教师抓住妈妈的一言,爸爸的一行进行体验,重点指导学生走进病房那温馨的场景,感 受爸爸妈妈之间爱得真,爱得深。课堂层次清晰,由表及里;老师学生互动对话明了,从人物言行走进人物内心;音乐渲染了浓浓的爱的氛围,学生在大声读中进入画面,走近人物身边去感 受、体会爸妈之间无价的亲情——永远替对方着想,爱得平淡,一切尽在细节中,可谓“细无声”却能滋润心田。

  如何优化“病房温馨场景”的教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 受爸妈之间的亲情无价,而又爱在细节,谈一些个人的见解,与同行们商榷。

  推开病房的门,“我”看到了什么?同时向学生出示文章当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考虑、交流看法。接着向学生出示书中文字,让学生自由读,并考虑:是什么让“我”怔住了?或“我”看到了什么?交流看法时,先理 解“怔住”的意思,再追问:“我”怔住了,是因 为“我”看到……

  教师指导:“看到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你有什么要问爸爸的吗?(因 为 什么不睡在陪床上?因 为 什么还要紧握妈妈的手?你夜里睡得好吗?……)同样要指导学生与妈妈对话:你身体是那样虚弱,脸上因 为 什么还露出恬静的微笑?这一夜你睡得踏实吗?……在对话中,学会联系下文考虑、交流看法。

  进而指导学生归纳提炼:使“我”怔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写阳光又是为了什么?借“一切都……”这段话,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

  最后在温馨的乐曲声中尽情地读,让画面留在学生的脑中,让情感存在学生的心中,让文字激扬,让情感流淌。

  这样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怔住”展开,是什么让“我”怔住,让学生读懂画面与文字;因 为 什么让“我”怔住,指导学生进入角色,追问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借物抒情与段末的直抒胸臆,进一步凸现了“我”怔住的深层原因——是爸妈平淡无奇的真爱使 “我”怔住了。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将温馨的场景永存心间。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4

  《爱如茉莉》是五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语句朴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讲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那简单、朴实而又感人的爱。这篇课文写的事情虽小、平,但是表达的感情真,描写的人性美。所以极易感染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份朴实的爱,如何指导学生去抒写生活中这份真挚的情?我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体会、感悟。将朗读与理解课文融成一体,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力在引导学生以读悟情,挖掘语文因素——人物的对话、细节的描写、环境的渲染等,通过对关键字句的咀嚼品味,对重点段的反复诵读,让学生领悟文旨。如文中一个温柔的动作,“直奔”,通过读音的比较,认识意义的不同,体会父亲急切的心情。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医院。他心里只想着一个人,那就是母亲。一个“奔”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亲对母亲的爱。另外,通过朴实的语言的描述,让人不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一个不敢动,一个不能动,甚至连阳光都赋予了人的情感。通过学生精读体会,那静谧美好的一切,永远留在了大家的心底。当说到结尾“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我突发灵感,读者、作者,包括教者、听者读到这儿,心灵都受到了强烈震撼,为什么作者用的标点跟说话一样平常?可不可以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这句话让你加标点,你会怎么加?”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学生如我所愿,加上感叹号,且读得心潮澎湃。可一个学生很深情地说:“我觉得结尾加上省略号更合适。”在我被怔住未作答时,她还声情并茂地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她读得那样投入,那么专注,真有余音绕梁之感。此时,听课老师和同学由衷的掌声惊醒了我,我真为之惊叹。

  这便是学生通过文字,通过标点能体会到的情感,真是意外的收获。借机我让学生明白:写文章时,一个标点就有着作者的温度,更何况那些灵动的文字呢?这样水到渠成,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必须开放拓展,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来了解大社会,真正学会做人。因此,教完课文,回归课文时,我让学生凭自己十几年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爱的理解,可像作者那样打比方,结果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有的说爱如……有的说爱如……

  我满怀欣喜地总结:人生各个不同阶段对爱的理解不同,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味,也需要真心付出,因为“有爱就有一切”,就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爱,去领悟生活中爱的真谛。

  但在本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当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时,鼓励、肯定还不及时。教学过程还可简单些。因为简单是一种境界,一种韵味,简单的背后其实是深刻,是精要,是智慧,也是超越,简单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这样的课堂会带给学生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澄澈的感受。今后我在教学中将奉行“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跟学生共同经历着生命的成长,精神的同构,领略学习带来的快乐和甜蜜。

《爱如茉莉》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生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开始,我就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首先让学生从诗歌中去感受“爱”字,去体验“爱”所带给人们的温暖。也为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较浓厚的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阅读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自己去找句子,写体会,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所找的句子的内涵,我让学生带着感悟读自己的句子,区别于以往教师牵着学生读的被动局面,让学生在自学阶段就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

  在教学结束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如茉莉般平淡却真切的爱,我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去思考,去感悟身边的爱,让学生明白爱就在身边。这一设计使课文思想得到升华和延伸,关注了文本与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联系,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每天来自不同角落的关爱,并懂得回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爱真正“钻”入学生的心田。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

  实践证明,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语文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语文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讨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