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弟子规教学计划

张东东老师

四年级弟子规教学计划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这些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一代代传下去。我们年级选修了《弟子规》的学习。古诗文中蕴涵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所以学生学习《弟子规》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弟子规》的学习。

  四年级弟子规教学计划 例1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让小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展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活动非常有必要。为使一二年级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推进,切实提高其实效性,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弟子规》经文。

  2、培养学生立身处世谨言慎行、言而有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实施方法:

  把《弟子规》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弟子规》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 坚持读背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每天早上或晚上,要求全班学生集体诵读《弟子规》。 学校把《弟子规》引进课堂,要求班主任带领诵读,语文教师要把弟子规教育融入本学科的教学中去。朗诵是背诵和理解的基础,通过诵读,让学生理解,让《弟子规》的精华渗透到思想中去,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弄懂经文的意思,将进

  行一系列的模拟情景教学,把课堂模拟成家、公园、餐桌、公共场所等地方,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明白礼仪的要求,让文明礼仪更好地在生活中践行。

  2、教师引领

  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故事形式进行讲解经文的意思,老师的语言要显浅易懂,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受到启发教育,弄明道理。语文老师要理论联系实际,如:读《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可以结合古代舜孝敬父母的故事和闵子骞受到后母的虐待,仍坚持尽孝的'故事等等。这样,既有理论又佐以生动,有益的传说、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3、感悟经典

  经典世界相对现在生活来说是静止的,是灰色的,但是只要学生以自己的生命活力去充实,以自己的生活理解去解读、力行,经典就会真正浸润心灵。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要求二年级学生收集有关事例说明展开讨论、辩论,从中感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反省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4、抓住契机进行教育

  践行《弟子规》,对照《弟子规》生活力行表,反思自己的不足,作为今后努力的方向。如:早晨起床,自己叠被子。(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主动刷牙洗脸。(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

  净手);自己穿好衣服。(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进了学校,见长辈或老师主动问好,见同学也相互问好。(揖深圆 拜恭敬);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安全,与同学不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身有伤贻亲忧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二年级同学要求制作《弟子规》锦句卡:摘录自己喜欢的《弟子规》中的语句,制作《弟子规》锦句卡。时刻以警醒自己。

  5、家校合力,共同学习《弟子规》

  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离不开家庭氛围、家长的配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起到示范、树榜样作用,督促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年级弟子规教学计划 例2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