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计划模板集合九篇

王明刚老师

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工作的计划

  1、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教育育。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研究教学方法,继续利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潜力,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的基本状况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向不好,两级分化较严重。成绩较好的学生学习用心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但个别优生缺乏进

  取心,在听力、写作和阅读的部分题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成绩落后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上学期班平均及格率基本到达学校的要求,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综合运用知识潜力方面还有待大力加强。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素质,依然是本学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3、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传授:

  围绕任务型教学,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进行教学。

  2)潜力培养:

  在完成基础知识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延伸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潜力、阅读潜力和写作潜力。加强自主学习。

  3)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认识祖国传统文化,认真学习的态度。

  4

  短语。

  2)学习下列话题:

  ①北京奥运②世界人口③期望工程④社会环境⑤英美语言⑥科学天地

  3)语法:①此刻完成时②动词不定式③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与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④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⑤宾定从句

  4)教材重难点:

  b)教学难点:此刻完成时和被动语态,词汇教学。

  5

  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法。

  6

  生听力。

  3

  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潜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1

  堂上要求能回答较难提问,思考问题用心,教学任务能当堂完成,课后要求阅读必须量课外读物,考试时要求失分不大。

  B类学生:加强双基教学,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爱好英语,并且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使他们时时有危机感。要求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回答上课提出的稍难问题。

  多进行谈话,让他们认识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另对他们要求严格,但要求但是高。

  2

  形象教具。(实物、自我演示等)

  2)使用可视资料。(图片、单词卡片、教学挂图等)

  3)精选适用教材。(录音材料、教学教案、课件、配套练习等)

  3

  (分层教学)

  2)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英语报刊杂志。(《英语周报》《学英语》等。)

  3)收看有关英语学习的电视节目。(

  项英语活动。(譬如:设英语角、唱英文歌、看英文影片等。)

  此外,本人将用心编写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练习;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争取本学期内发表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每周利用教研和备课活动一齐研究一个课题。同时,用心参与校内外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

  三、继续教育的计划:

  博览群书,培养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平时多关注有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自订杂志,多阅读有关教育学、心教学资料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提高自身,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或远程教育培训的机会,本人必须用心参与,并做到学习、实践、反思、提高,努力使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具专业化、系统化。

教学计划 篇2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懂得借条、收条和领条的不同用处,能区别这三种条据异同点,练写领、收条,习作例文(借条)教学计划 第二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借条的用法和写法。

  (1)说说借条的用法和写法。

  (2)出示学生作业中写得不够正确的借条,集体评议。

  2.学习写领、收条。

  (1)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怎样写领、收条?

  (2)小结。

  (3)修改有错误的收条,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习作例文(借条)教学计划 第二课时》。(投影片)

  今收到

  三(1)中队上缴的支援灾区损款90元。

  光明少先队大队部 12月6日

  (4)写一张领条(按课文内容)并评议。

  3.区别三种条据的异同。

  (1)讨论:借、收、领条的写法有何异同?

  (2)小结。(同:格式一样,要写明借、收、领的对象;数量要大写;都要写明姓名、日期。异:借条要写明归还日期,领、收条不用写。)

  4.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并根据其外形特征以绘画方式绘画事物。

  2、发挥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美术欣赏作品、水果、蔬菜、模型飞机、模型船、模型屋子、绘画用具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参观绘画乐园,欣赏绘画作品,引起幼儿绘画兴趣。

  二、出示水果、蔬菜、模型等物品,引导观察事物的外形特征。

  三、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绘画事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四、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内容。

  六、添画活动:请幼儿邀请一位教师共同添画丰富画面内容,看谁最能干。

  七、欣赏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

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

  按照我校《乐易系列英语教材》的教学指导(乐一级一期,乐二级一期半,乐三级一期半),本学期完成《乐易英语二级》12-15单元课程,学习完《乐三级》____单元_________单元暑假完成,并进行1-3级总复习,剑桥少儿英语教学计划。

  本学期完成《乐易英语二级》12-15单元课程本学期完成《乐易英语二级》12-15单元课程

  知识目标:100个单词要求全部理解,认读其中80个,默写核心单词50个。句型对话(46句)要求全部理解,熟读其中5段,背诵3段。短文能理解,理解12句脱口秀,背诵6句,能唱读每课Chant。

  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语音语感,锻炼听力,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学生看到单词能自行朗读。提高记忆单词的速度,更多地养成用英语表达日常口语的习惯。帮助了解西方文化,树立理想,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三、学生情况

  本班12名同学来自不同的班级和年级,以五六年级为主,多半已学习了二至三年的英语,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500左右单词量,已学习完音标。他们思维活跃,模仿能力较强,课堂比较积极。但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单词记忆能力较弱,所以应加强课堂口语训练,进一步巩固音标,帮助学生进行音形对接,让学生学会通过读音去记忆单词,辅以其他单词记忆方法,工作计划《剑桥少儿英语教学计划》。本学期继续强化课本知识的听说读写, 扩大学生对西方国家了解的知识领域,充分发展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每单元单词,对话,chant 为重点,这是进行口语对话,发展阅读理解,培养语音语调的基础。

  2.难点:每单元小短文和课后练习为难点。学生一般不大会去通过认识的单词推导短

  文的意思,要多指导。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先思考做题,后指导完成。

  五、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做到当堂内容让学生当堂掌握。

  2、遵循少儿学习英语的规律和特点,创新运用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来辅助教学,如:情景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和TPR全身反应法,并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3、创设英语10分钟,设立一次课间只能用英语交流,记忆单词和句型,创造英语氛围。

  4、每节课开课5分钟进行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肯定他们的进步,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开口说的习惯。

  5、画出课本知识重难点,让学生在家里有针对性的复习。

  6、加强课后作业的检测,督促孩子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7、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及时汇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进步和成长,了解孩子课后的复 习情况。

  8、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辅导。

  9、不定期进行随堂测试,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10、期末进行知识总复习并考试,邀请家长来听汇报课,了解孩子的学习收获。

教学计划 篇5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

  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4.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5.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课文导学:

  1、正音

  筵席( ) 松了金钏( ) 面靥( ) 衰草凄迷( )

  栖息( ) 劳燕分飞( ) 余荫( ) 蜗角虚名( )

  2、释义

  劳燕分飞:古乐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后世多指夫妻别离

  蜗角虚名 蝇头微利:形容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

  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形容夫妻相敬

  3、既然本文是长亭送别,那么长亭就是这首元曲的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长亭送别>>即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还有那些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①、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②、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③、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4、同学们熟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依据苏幕遮回答问题:

  ①、本首词作者运用的抒情方式是(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上阙作者的观察景物的视角是( )( ),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③、怎样理解“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结构层次:

  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3、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4、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

  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6、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7、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①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

  8、思考:临别叮咛,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感情?体现在哪里?

  ①对张生的关心——[五煞]

  ②对张生的担心——[二煞]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怕

  9、[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本段中莺莺的感情——念

  如何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这种埋怨正是爱极痛极的一种变态心理,是一种深情的痴语。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此时此刻,莺莺该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说,然而她对“怜取眼前人”的临别赠言,其实正是她内心隐忧的曲折吐露,也是当时社会中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的悲剧在莺莺心灵上的阴影的反映。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教学计划 篇6

  本单元教学内容:口算除法、估算和笔算除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

  2.使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3.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意识与习惯。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笔算的方法,理解其算理。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经历探究和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的基本方法。能达到正确、熟练。

  2.掌握除法估算的策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形成估算的习惯和意识。

  3. 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三、教学难点

  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竖式书写。

  2.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有关商中间或末尾的0的处理。

  四、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计算对整个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单元是在表内乘、除法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学生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本单元教材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后笔算的顺序编排的。这是因为:口算是最常用、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它是诸多运算方式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运算;估算和笔算的过程,是多次应用口算的过程。因此,把估算放在口算之后学习是顺理成章。估算教学并不是单一的计算技能训练,而在于让学生能够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因为培养估算意识远比培养估算技能重要。笔算除法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在笔算除法教学中,竖式书写是一个难点,笔算除法与笔算加、减、乘法的书写格式完全不同,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有的经验已经不够用了。因此,在教学的开始,注意将学生的动手操作、课件演示与竖式书写过程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笔算除法的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并将计算方法与计算的道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理法交融。

  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如下:

  1.遵循学生学习除法计算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2.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3.加强估算,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与估算意识。

  4.逻辑地呈现知识要点,精心构建认知结构。

  5.体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五、教与学的建议

  1.口算除法。

  教材以运送水果和蔬菜为背景提供了4个小情境,让学生根据这些情境中蕴含的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应采取多种方法,激活学生存储的相关的口算经验,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新的情境中。在汇报交流中,反映出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强估算教学。

  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产生估算的需要,如果没有需要,估算的意义就无法体现。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交流,尽量让学生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适合的算法。此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见到“大约”就认为是估算,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学生对于类似42÷2的简单算式能脱口而出,正是由于算式能直接说出结果,往往对学生竖式书写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或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用课件展示出来,将学生动手操作与竖式计算的顺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竖式书写演算顺序,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笔算除法竖式。再有,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计算方法,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一般计算方法的抽象和概括,对于学有余力的班级学生,还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方法。

  4.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时,将估算与笔算有机结合。如教学238÷6,先让学生估一估,估出大致结果,然后用笔算求出准确商,将两次结果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用两种不同的算法可以起到互补作用,可以检验结果的正确性。再有,教学中重点解决当被除数的前一位不够商1,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难点,建议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在理解算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

  5.除法验算。

  通过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验算的作用。进行验算时,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学生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也可以利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在运用乘、除法关系进行验算时,结合情境中每个数据表示的实际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对算式的理解。

  6.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利用教材“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概念。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将简便竖式与不简便竖式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当商的某一位为0时,这个0一定要写,起占位作用;由于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因此,写竖式时,用0作被除数可省略不写,写成简便竖式的书写格式。

  7.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这是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教学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将学生不同的竖式情况进行板书,通过学生间汇报、交流,重点突出“十位不够商1,怎么办”?并让学生自己感受哪种写法更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的正确率。

  六、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生的自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计算中。教学时,要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有序的思考和操作的习惯,从而主动探索口算、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2.把估算与口算、笔算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教学时,要结合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将估算、口算、笔算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不同计算方法的作用。

  3.加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结构。

  教学口算与除法验算时,充分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将乘法运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除法中,渗透知识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利用知识间的关系学习今后的知识等。

教学计划 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第十一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提高同学的绘画表示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2、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3、培养同学协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设计一幅贴近生活的招贴画。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一些优秀作品和范作。

  2、同学准备各项绘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揭题。

  1、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展示电影海报)

  2看完后,这些作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你还看过什么样的海报?(欣赏图片)

  4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看到它们?

  5、揭示课题:其实,海报也叫做招贴画。它一般贴在人口流动较多,较快的地方,用来吸引他人的一种设计。这就是今天学习内容《招贴设计》。(板书课题)

  一、运用设计。

  1、生活中什么地方需要用到了招贴设计?

  学校里也经常出现把一种信息传送给大家,如文艺演出、运动会、展览会、各类活动通知等。

  2、示范。

  (1)假如学校下周要举行美术作业展,想想怎么设计才干吸引更多的人?

  (2)四人小组交流。

  (3)示范。

  二、探究、发现。

  1、你觉得招贴设计是用什么“招引大家”?

  (1)小组讨论、汇报。(板书)

  2对比发现:观察,比一比,哪张作品更好?

  3、同学自由组合,合作设计。

  以学校生活为题设计一张招贴画。

  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交流评价。

  1、展示作业,说说自身的创意。

  2、评评他人的作品,提提意见。

  3、教师评价。

  四、课后拓展。

  可以继续完善你们的作业,让它变得更棒。

  五、收拾与整理。

教学计划 篇8

  目标与要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科学体系,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新课标也提倡让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让心灵沐浴书香,做一个有有修养的人,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为孩子的一生着想,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因此,我们开展的这个活动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阅读内容:

  (1) 阅读自读课本,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

  (2) 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 会做摘录笔记,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4) 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方法与措施:

  1、每一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带领学生

  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严格控制作业量,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小时自由阅读时间。教师不断地探索课外阅读指导的思路,逐步形成阅读的基本课型,如:

  阅读指导课:这种课型主要是教给小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搜索信息、处理信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想象能力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

  读物推荐课: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是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我们要上好读物推荐课,可以通过讲解主要的内容、朗诵精彩的片段、讲故事等各种形式向学生推荐读物,也可以同学之间、小组之间互相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

  阅读欣赏课:这种课型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读书汇报课:这种课型主要在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与收获。主要形式有:

  (1)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书的内容。

  (2)开展辩论赛:对读物中所提到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促进阅读效果的提高。

  (3)交流评论:交流自己阅读的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

  (4)表演展示:让学生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的形式,在汇报课上进行表演。

  2、清理内容陈旧、情趣庸俗的充数书,学生可自带自己最喜欢 的一本书到学校,放到本班级图书角,供阅读课使用。

  3、倡导师生共读,实现师生共进。

  形成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使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交流,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籍,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发现理想的栖息地。以读书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以读书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计划 篇9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有120多人。学生性格比较好动 ,个性外向,但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学习习惯差:没有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作业不能自觉、认真、按时完成;课外知识不够丰富,知识面不广,没有良好的自觉阅读的习惯;表达能力差,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特别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差,本学期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为重点,扎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教材概况

  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课本。小学在升入初中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内要对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主要词汇和语音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复习。为了更加符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际,为小学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编者将本册六个单元新语言的学习凝缩成为四个单元;并把学期中的Recycle 1和学期末的Recycle 2合并、扩展成为两个综合复习单元。

  二、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短语和单词以及句子和单句(包括长度、重量、高度、周末和假期活动、旅行、晚会等几个话题)。要求能在真实语境中正确运用并能读懂简短语篇。

  2、能完成手工制作。

  3、能听懂、会吟唱歌谣。

  4、能听懂、会唱歌曲。

  5、能完成自我评价活动。

  6、能理解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简单的中西方文化知识。

  在不断滚动复现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呈现新知是本套教材的一大特点。在编写本册教材的过程中,编者不仅注意到单元与单元之间语言点的衔接与复现,而且尽量做到本册与上几册学生用书之间语言的相互联系与巩固扩展,这样就使语言知识不断滚动复现,从而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课堂教学

  (1)教师上课应当语言、举止文明,精神饱满,满腔热忱地对待教学工作,公正、公平对待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评价"和"反馈"作用;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并将问题情境转化为活动情境,师生在良好教学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既要按照课时计划与教案上课,又要不拘泥于教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教学进程灵活地展开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多样性,活动的实效性,活动的科学性;要有重点、有条理,一环扣一环地上好每堂课。

  (3)明确英语课是语言实践课,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切忌满堂灌,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讲解要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练的形式必须多样化,有实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口笔头)时间至少要占三分之二。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训练主项,充实的内容,紧凑的环节、有效的方法,要正确把握教学的三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在这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2、课后活动

  1)课后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复习巩固已学内容可分口头、书面两种。作业量以中等学生用十五分钟左右可以完成为宜。

  书面作业须全批全改。错的地方要求学生订正。批改要及时和规范。批改时应统一使用激励机制,可用星号、小红花 、A B C不同等级。提倡面批并做好批改记录和讲评工作。

  2)要开展各种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课外活动,各年级至少每学期一次。其形式可为演讲会,唱歌、对话表演,讲故事、书法展览等。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借助广播电视、英语报刊以及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办好墙报,进行听说训练,每班都要搞好"英语角"活动。

  3)每堂课后,或上完一课书后,教师在回顾上课情况,记下教学中的得失,经验或改进措施,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