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有生命的物体
1.进一步增强对植物和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兴趣,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多样性的认识。
2.通过直接接触有生命的物体,加深对有生命物体的理解,初步建立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需要空气、水和食物,都有生长、繁殖的能力,都能够运动。
4.知道植物有相同之处,都有生长的能力,都自己制造养料,需要空气、水、土壤中的养分和阳光。
5.知道动物和植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属于生物。人也是生物,与其他生物相似,有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同样也生长、变化和死亡。
6.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和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一种动物较全面的动态观察过程;
经历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的过程;
经历寻找事实和根据对植物根、茎、叶的作用进行认识的过程;
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的过程。
10月溶解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质开始,研究观察物质之间(固体和液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相互混合、溶解的现象;鼓励学生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激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物质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活动,以及对饱和溶液的分析、结晶过程的观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
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过程;
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的简单整理、概括的活动过程;
经历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经历设计简单的验证实验的活动过程;
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观察研究活动中,整理概括出关于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获得对“溶解”“溶液”等概念的认识,并认识到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物质的表面积、水的温度以及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认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初步感知、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
11月天气
1.经历观察、描述、估测及记录云的活动过程;
经历测量降水量、确定雨的等级的活动过程;
经历分析云和雨关系的活动过程;
经历观测风向(风向标或其他物体)、风力大小的活动过程;
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
经历对天气进行简单预测的活动过程。
经历设计包括天气、气温、风、云、雨等内容的观察计划、观察并记录的活动过程;
经历较好地坚持比较长期的观察记录的活动过程。
2.能估测天空的云量,能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能根据雨量等级表确定雨的等级,能用简易风向仪测量风向,能根据风力等级表估测风力大小,能用气温表测定气温,能画气温变化折线图并作简单分析,能用多种途径了解或预测未来的天气。
3.能积极参加观测天气的活动,留意生活中天气的变化,在课内外坚持观测和记录。能主动通过搜集、查阅天气资料,在与同学的交流共享中丰富自己的认识。
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对人们的生活是非常有用的。
4.知道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可以用一些词汇或以测量的量来描述,了解云量、降水量、风向、风力、气温以及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确认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确认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
12月磁铁
1.经历研究磁铁性质的各项合作探究活动,在实验和交流讨论过程中体验探究的方法、乐趣和价值:
经历研究磁铁能吸哪些物体、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经历研究磁化小铁钉使之磁性更强、制作小磁铁及用多种方法判断其南北极的活动过程。
经历用身边的简易材料制作指南针并用其正确观测方位的活动过程。
经历“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分析结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
2.能制作小磁铁、磁力小车、指南针,并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观测方位。
3.积极参加磁铁性质的实验活动,认真观察,如实记录,能提出与磁铁有关的研究问题。愿意与同伴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能积极表达个人见解,能倾听他人意见。能关注磁铁的广泛应用。
4.知道磁铁的一些性质:有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是它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磁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能指示南北方向。知道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正确使用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指示南北方向等词汇进行表述,能利用磁铁的性质推测、解释一些现象。
1月声音
1.引导学生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观察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时产生的种种现象;鼓励学生对观察研究活动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进行想像并作出自己的解释;鼓励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一些有关声音产生、传播、控制等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对声音进行探索的兴趣,体验保持健康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经历对声音、振动等现象的直接观察过程(主要涉及听、看、摸的直接观察)以及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物体振动发声的间接观察过程。
经历对声音大小、音调高低、乐音和噪声等的比较观察过程。
经历对物体发声和物体振动之间建立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
经历对声音传播途径和控制声音方法的实验操作过程。
经历利用身边材料自制小乐器的制作过程。
经历对各种声音现象的描述、解释过程。
3.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理解振动现象以及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意识到“为减少噪声而努力”。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
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1)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2)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4)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1)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1)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2)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1)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2)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3)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B、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C、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H、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B、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C、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D、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B、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C、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3、实验清单:
(1)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2)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放大镜观察蚜虫。
(3)放大镜观察实验、白糖、碱面、味精颗粒;制作食盐晶体。
(4)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下的新发现。
(5)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洋葱皮表皮细胞切片。
(6)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切片。
(7)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质的变化”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B、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C、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D、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E、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F、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B、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C、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D、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E、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B、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C、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D、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E、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F、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G、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H、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3、实验清单:
(1)观察物质的变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热白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食盐;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
(5)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6)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7)观察铁钉生锈的快慢。
(8)制作饮料。
(三)“宇宙”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通过这八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科书设计了一些探究性活动,如画月相、造环形山、日食的模拟实验、建太阳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书还设计了一些课后的活动,如观月、观星、收集资料等,希望这些活动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天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二、夜间观察活动较难组织、开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加以解决。
第1课:让学生对月球的基本情况、运动方式以及人类对月球探索的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张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课: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第3课:通过一个有趣味的活动一造环形山,让学生在制作月球环形山模型的过程中,对环形山的成因展开探究。
每4课: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这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第5课: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数据表处理数据,并建立太阳系模型。学生将惊奇地发现,所建太阳系模型与有关太阳系示意图相差甚远。
第6课:学生将实际做一个星座模型,从而明白星座实际是远近不同、彼此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第7课:学生将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点,并根据制作的星图去实际观察天空中的星座。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天文的兴趣。
第8课:学生将了解宇宙的组成、规模、运动变化等,同时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成果,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B、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C、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D、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2)过程与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
B、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做出假设。
C、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对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让模型更具解释力有所认识。
D、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探究天文现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如画简图、示意图、结构图或做实物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B、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对探究宇宙天文产生较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3、实验清单:
(1)制作“月球卡”。
(2)画月相;模拟月相变化;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
(3)模拟造“环形山”。
(4)模拟日食;模拟月食。
(5)建太阳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认识星座。
(7)制作活动观星图。
(三)“环境和我们”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第1——4课:以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认识垃圾的数量、成分,引起学生对垃圾问题的关注,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减少垃圾和对垃圾进行科学化的处理。期望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垃圾带来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科学方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现在行动上。
第5——7课:学生将统计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们日常生活对淡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改变“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资源取之不尽”的错误观念,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感受净水的来之不易。进而实际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了解家乡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8课: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认识人类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改善环境。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A、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B、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C、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D、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F、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H、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过程与方法。
A、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B、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经历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的活动。
C、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设计物品的重新使用。
D、对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参与回收利用活动。
E、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净化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B、关注垃圾的处理、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C、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的习惯。
D、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E、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实验清单:
(1)统计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拟实验;设计垃圾填埋场。
(3)观察比较商品包装盒;设计废旧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类和分装;做一个堆肥箱。
(5)统计一天的用水量;制订节水计划。
(6)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参观污水处理厂。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查找环境污染的资料。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区教育局“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内涵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我区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创新教研方式,继续围绕“有效课堂教学”的教研主题积极开展教研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积极组织教师上好各种公开课,组织开展骨干教师上教学示范课,教研员评析课例的形式,为各校教研联动搭建平台,努力促进全区教学的均衡发展;
2、组织本学科教师j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合理、有效应用模式,片区内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取长补短,为我所用。
3、充分发挥教研组合作研究的优势,扎实开展集体备课等形式教研活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骨干教师培养,以点带面,辐射全区。
5、品德学科注重调研、视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6、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努力学习,适应信息教育大环境下的教研模式,进行网络教研活动。
7、安全教育课程要列入课程计划。(不得以周会课代替安全课,不得以班主任代替安全教师)学校要制定不同学段的安全教育课程计划,并要有专门的安全教师,安全教案,保证每周不少于1课时。
三、工作安排
二、三月份:
1、制定科学、品德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进度;
2、科学、品德试卷分析及教研活动
四、五月份: 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公开课。示范课。
六、月份: 1、进行四、五、六年级实验操作检测;
2、筹备本学期期末测查及命题工作。
3、 期末考试、总结。
六月份:检查学校各年级安全教育课程计划和安全课开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六年级四个班的科学。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由于在家过于娇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手较弱。少数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导致科学意识淡薄,科学实验的操作不熟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等。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显微镜下的世界”的内容,主要指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霉菌、病毒等微生物,知道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地球”主要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物质在变化”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探索宇宙”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学生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疑问,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三、教学基本目标
1、科学探究:经历几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关注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探究,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意义和方法,开始学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运用数据解释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深入浅出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关注物质的变化,对宇宙充满探索的欲望,并能从科学发展史中获得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学知识:获得有关“显微镜下的世界”、“地球和宇宙”、“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粗浅的科学知识,逐步积累经验,理解相关科学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教学措施
1、利用过程性评价和建立科学档案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好科学。
2、教师提供材料和资料,提倡学生自带材料,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学,勤于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意义等问题,并做好记录。
4、钻研新标准和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具、学具和各种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单元备课,提前做好教学准备。
5、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6、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7、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9、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10、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六、教学进度表
单元序号 单元课题 课序 课题 课时 周次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1 水滴里的生物 1 1
2 做酸奶 1 2
3 馒头发霉了 2 2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 3
5 单元总结 1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1 地球的形状 2 4
2 地球的表面 1 6
3 地球的内部 2 7、8
4 火山与地震 1 8、9
5 地表的变迁 2 10
6 单元总结 1 11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1 蜡烛的变化 2 11、12
2 铁钉生锈了 2 12、13
3 变色花 1 13
4 洗衣服的学问 1 14
5 单元总结 1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 登月之旅 1 15
2 太阳系大家庭 1
3 看星座 1 16
4 探索宇宙 1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 17
6 单元总结 1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1 假设 1 18
2 实验 1
3 单元总结 1 19
考核 2 20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1) 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2) 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3)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4)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5)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
(6)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1)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2)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1) 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2)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3) 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5、其他相关工作
(1) 作好与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2)如有不足之处,工作中及时调节与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三年级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
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后面的许多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动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影响,而至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小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物体”等活动。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常见材料”、“声”、“电”“光”、“磁铁”、“信息与通讯”等六个单元。
(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常见材料单元是全册书的基础单元,让学生了解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培养学生了解新材料、关心新材料的兴趣。
2.声单元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单元让学生认识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有些物体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线路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
4.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科学态度。
5.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到讨论、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
6.信息与通信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声、光、电、磁知识的应用引起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科学事实。
(三)、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
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
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科学欣赏、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
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材内容
1、-2、常见材料
3-5、声
6-8、光
9-10、电
11-13、磁
14-16、信息与通信
17-18、期末复习
19-20、期末考核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 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 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入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气、观察注射器上的刻度及收集资料等。
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我所带的三年级1班,学生数为 83人,其中男生比例较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并且利用网络平台汲取最新的前沿理念,积极参加教研教改研讨活动,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 、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 、由于学校的科学实验室正在修建中,实验活动等只能在教室进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手段学习科学,吸收班级精英参加“勉县实验小学师生科学课研讨”qq群,定期召开科学交流研讨活动,从而扩展到班级科学交流研讨活动,组织各种科学兴趣活动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学只是竞赛活动,争取优异成绩,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周 次 日 期 内 容
1 9、3 ----- 9、7 始业教育 我看到了什么
2 9、10-----9、14 校园的树木
大树和小草
3 9、17-----9、21 观察水生植物
植物的叶
4 9、24-----9、28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植物的共同特点
5 10、1-----10、5 国庆节假期
6 10、8-----10、12 寻访小动物
7 10、15-----10、19 蜗牛(1)
蜗牛(2)
8 10、22-----10、26 蚯蚓
蚂蚁
9 10、29-----11、2 金鱼
动物的共同特点
10 11、5-----11、9 期中复习
11 11、12-----11、16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谁更硬一些
12 11、19-----11、23 比较柔韧性
它们吸水吗
13 11、26-----11、30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砖和陶瓷
14 12、3-----12、7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15 12、10-----12、14 水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6 12、17-----12、21 谁流得更快一些
比较水的多少
17 12、24-----12、28 我们周围的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吗
18 12、31-----1、4 空气有重量吗
19 1、7-----1、11 复习
20 1、14-----1、18 复习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所教年级学生现状的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年级学生经过低、中年级的自然学习,对自然科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本学期还要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学生基本情况:
1、可喜之处: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学进度
按教研室的进度进行。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单:
1.“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2.“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3.“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4.“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三、各单元概述、教学目标和实验清单:
(一)“微小世界”单元:
1.单元概述:
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第1课: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2-3课: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
第4课: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
第5-7课: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课: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
二、主要任务及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引导学生基本能亲手完成各个实验,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具体工作措施
1、实验室工作由校长及教导主任直接管理,实验室设兼职管理员,即实验员,具体管理实验室工作。
2、实验室管理员任务,目标;
实验员必须拟定科学教学计划,各年级科学教学工作须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需填写演示实验计划、分组实验计划、演示实验单、分组实验单等表格。
在进行实验教学前必须准备好实验所需仪器,材料,教师对每组实验有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过程,方法,写出相应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安全性及效果。
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应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有物可做,并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完成实验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后,应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单(试验记录),并认真审阅,引导学生在实验、观察中养成科学的科学观和相应的实验能力;
开学及时收取科学各年级《教学工作计划》、《演示实验计划表》、《分组实验计划表》;期末按时收取《教学工作总结》、《演示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记录》
在实验教学、教研方面,以全体科学任课教师为组,进行相应的科学教学与实验教学研究,以不断提高科学学科教师的教学与实验能力。
3、材料归档
每学期(学年)按时将各类材料分类装订后归档,并按时填写相应试验开出数、开出率,完成实验室材料的归档管理,做到科学、规范,便于查阅;
在材料归档的过程中注意材料的质量与数量应答相应要求;
4、实验室器材管理
实验室管理人员除应管理好材料收发、入档工作外,还应管理好实验室的器材及日常工作。
材料(实验器材)的每日发放和收回工作,并作好相应发放,收回记录及损坏,修理等相应记录;
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申购等工作;
每周组织学生打扫实验室,并处理好实验室,保管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5、其他相关工作
作好与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如有不足之处,工作中及时调节与补充,使之日臻完善。
锦州医科大学的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合肥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六篇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范文(通用12篇)
好有爱的情诗选句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六篇
初一英语教学计划范文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范文(通用12篇)
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五年级计算机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高二数学随机抽样教学计划
人教版的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初中音乐教学计划范文(通用五篇)
幼儿园中班十一月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六篇)
五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范文
初中班主任及教学工作计划合集五篇
初三语文老师的教学计划范文
小学音乐教室教学计划
小学二年级体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音乐教学计划锦集7篇
历史教学计划四篇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范文(精选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