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汇编十篇

张东东老师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

  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增长才干

  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理解科学的真谛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

  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

  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

  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

  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

  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

  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八个教学班

  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

  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

  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

  喜欢或习惯于被老师和家长牵着走

  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

  理解不甚深刻

  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科学常识极为缺乏

  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

  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

  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

  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

  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

  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第三册

  全册教材包括了"他们生活在哪里"、"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岩石和矿物"和"自由研究"6个单元

  由3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特点

  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他们生活在哪里"共6课时

  具体包括:仙人掌和骆驼(1课时)

  面包树和斑马(1课时)

  海藻和海豚(1课时)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1课时)

  给动植物搬家(2课时)

  第二单元"养蚕"共4课时

  具体包括:我们来养蚕(1课时)

  给蚕宝宝记日记(1课时)

  我们来抽丝(1课时)

  养蚕经验交流会(1课时)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共6课时

  具体包括:我的位置在哪里(1课时)

  物体运动的方式(1课时)

  小车的运动(2课时)

  摆的研究(2课时)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共4-5课时

  具体包括:力在哪里(1课时)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1-2课时)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1课时)

  摩擦力的秘密(1课时)

  做小车(1课时)

  第五单元"岩石和矿物"共4课时

  具体包括:认识常见岩石(1课时)

  岩石和矿物(1课时)

  认识矿物的性质(1课时)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1课时)

  第六单元"自由研究共3课时

  具体包括:我们想要研究的问题( 1课时)

  我们怎样来研究(1课时)

  我们的活动成果(1课时)

  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

  以探究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

  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

  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学习建立解释模型

  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

  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

  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

  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

  经过思维加工

  自己得出结论

  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

  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上册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热胀冷缩》《岩石的科学》《光与我们的生活》《土壤与植物》《我们的家园-地球》《研究与实践》等6个单元,共23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共22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五个单元:

  1、热胀冷缩:(1---6)课,主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进行研究,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热胀冷缩有一个亲历的活动,体验科学探究。

  2、岩石的科学:(7---10)课,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岩石的概况有初步了解,并通过掩饰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解。

  3、光与我们的生活:(11--14)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用光入手,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设计、实验等探究方法揭开一个个与光有关的谜。

  4、土壤与植物:(15---18)课,从自己的身体入手,引导学生涉及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5、我们的家园-地球:(19—22)课,了解人类对地球的形状的认识的历史。了解学生所做的努力,惹事到科学的饿重要性。

  6、研究与实践:(23、24)课,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和计划;培养学生“调查与研究”等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科学学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

  六课时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六课时

  第三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

  五课时

  第四单元:土壤与植物

  五课时

  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

  六课时

  第六单元:研究与实践

  二课时

  本学期上课18周共36课时,其中新授30课时,复习考试2节,机动4节。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并且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学生课堂表现积极、主动,乐于参与,乐于表现自己。大部分同学对学习英语都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较强,但有一部分同学英语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差,教学难度很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英语的语境,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帮助他们具备初步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世界意识。

  二、主要工作任务

  1、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了解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查阅相关教学活动信息,观看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理论讲座录像,写好自学笔记。在本学期末上交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案例或教学反思。

  2、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了解新课程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工作的需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业务学习和业余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和向名师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教材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牛津英语》,本册教材分为3个模块(Module),10个单元(Unit)。每个单元基本上是由Lookandlearn(词汇教学),Listenandsay(课文教学),Sayandact(拓展练习)和Singasong/Sayarhyme(歌曲或儿歌)四部分组成。

  教材的重点难点:能按四会、三会的要求掌握所学单词;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句型;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四、教学措施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针对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拟订了以下的教学措施、任务和要求: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奠定创造思维基础。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以对新学过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认真备好每节课,精心设计教案。

  2、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有讲有练,精讲精练,有动有静,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3、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实行开放式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交流中提高英语交际水平,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运用激励机制,评价形式多样化,激励小学生积极进取。

  五、教学进度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

  第一周Module1Unit1

  第二周Module1Unit1

  第三周Module1Unit2

  第四周Module1Unit2

  第五周Module1Unit3

  第六周Module1Unit3

  第七周Module1Unit4

  第八周Module1Unit4

  第九周Module2Unit1

  第十周Module2Unit1

  第十一周Module2Unit2

  第十二周Module2Unit2

  第十三周Module2Unit3

  第十四周Module3Unit1

  第十五周Module3Unit2

  第十六周Module3Unit2

  第十七周Module3Unit3

  第十八周Review

  第十九周Review

  第二十周FinalExamination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5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四年级组的工作将以学部工作计划为依据,以“精细管理,创品牌特色”为开展工作的指南,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职能,继续推行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营造和谐团结的级组氛围,巩固已有的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级组管理特色。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1、精心打造教师群体——形成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向上、追求卓越、和谐共进的年级教师团队。

  2、精心打造学生群体——形成学习风气浓厚、爱学会学、行为习惯规范懂礼守节,讲究卫生,积极体育锻炼、身心健康的精神风貌。

  ⑴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一日常规,以卫生、文明礼貌、课堂学习习惯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三月:礼仪礼貌、四月:卫生环保、五月:安全、六月:学习)

  ⑵班队会、手抄报、展牌等为主阵地,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多样的活动形式来营造气氛,强化意识,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⑶以文明班的创建为主线,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及班级日常工作加强监督。

  ⑷重视并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巩固已有成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教育,通过生动的事例、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通过细致的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明确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各科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年级管理小组在这一过程中加大检查力度。

  3、精心打造以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和年级组共同参与管理的班级管理的模式,切实推行班级特色的创建活动,推出年级特色班级。

  ⑴期初,各班主任根据原有班级特点制定为期半年的班级特色创建计划。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

  期中后组内推出1---2个班级进行交流观摩。

  期末对特色班级创建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

  本学期班主任工作交流重点围绕特色班级的创建开展交流。

  4、实现三项硬性指标:

  ①加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力度,特别把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首要,重中之重,让我们的四年级学生真正与众不同。

  ②增强课堂质量意识,力争语、数、英三科成绩班班平衡发展。缩小平行学科间的差距。

  ③强化安全、师德的教育,达到班班无重大事故,无恶性投诉,无非正常流失。

  5、提高全组教师的育人意识与服务意识。

  强化“德育无小事,处处皆德育”的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强化“教育者即服务者”的意识,本着对家长、学生及社会负责的工作态度,将服务意识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⑴本学期电访率100%。积极主动地家校联系,展示我校及我组的教育教学成果,了解家长及社会的教育需求,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

  ⑵组内组织一次家校沟通经验交流。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x,从上学期期末检测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智力的问题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浮躁,计算能力较差,还需进一步提高,应用题分析能力还可以,个别学生仍需继续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抄错数,不用直尺等许多学习习惯有待改善,一句话就是动手能力差,还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导致成绩差,在教学时要努力做好各方面的辅导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学生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四则运算、观察物体(二)、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能力,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措施:

  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做法是:

  1、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2、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注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关爱。

  3、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

  4、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

  5、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期末复习。

  6、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7

  一、学习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时纪律比较好,各个都很认真,整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演唱时不喊唱,认识到气息的作用,演唱时充满感情。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本册教材有八课,第一课《跳起来》;第二课《少年的歌》;第三课《水乡》;第四课《童年的音乐》;第五课《风景如画》;第六课《摇篮曲》;第七课《回声》;第八课《向往》。每课基本都有四首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还有知识与技能和创编活动。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主要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凸显教学重点,关注评价机制,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在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教育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认识变音记号,重音记号。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习换气等一些常用记号。

  2、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学会简易的轮唱,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一些简单的指挥手势。

  3、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4、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5、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伴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听,唱,跳,画,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会创作。

  2、引导学生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演唱时主要训练学生演唱技能,采用恰当的呼吸方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3、欣赏中学生听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学生演唱歌曲的技巧,培养独立自信的唱歌的能力。

  (二)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践及各方面的兴趣教学,来调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五、教学措施

  (一)过程与方法

  1、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六、教学进度

  略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略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情况简析

  四年级学生对文中的看图不够理解,因为平时在现实生活缺乏观察力,往往产生误解,认识课文的知识不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要贴近生活,处处留心观察,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思想品德素养,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教材总体分析

  1、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利用地图知识找到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优秀人物,民俗,民风,体会人们生活;

  2、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日常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古今交通发展情况,认识各种各样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让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种类,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美景。

  三、目的要求

  1、运用新课程理念,抓住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

  2、大量搜集教育和教学有关的资料,并择优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3、进行班级学情分析,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四、方法与措施

  1、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思想性,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

  2、充实教学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性;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了解社会。

  第一单元: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乡土情

  第二单元: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第三单元: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第四单元: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

四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篇10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同学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局部同学还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同学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协助他们;引导同学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倒霉人的行为;引导同学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示,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干得到不时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同学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同学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沛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身的缺乏,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同学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同学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四、教学布置表:

  周次 教学内容 周次 教学内容

  1-2 1、在公共汽车上 11-12 7、家乡的变化

  2-3 2、想想他们的难处 12-13 8、怎样到达目的地

  4-5 3、伸出我的手 14-15 9、媒体连着我和你

  5-6 4、我们赢了 15-16 10、办一张自身的报纸

  6-7 5、绿色小卫士 16-17 11、怎样和他联系

  8-9-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8 组织复习与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