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传统活动
买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成一派。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贴春联
年二十八、二十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亦称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据说这一习俗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剪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其实福字不能倒贴,特别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贴法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农历除夕晚餐。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压岁钱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分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大鱼大肉,佳肴盛宴。“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吃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看春晚
中国人已经离不开春晚,它也成为我们的新民俗。老人小孩看春晚图个乐呵,中年人看春晚图个安稳踏实,而年轻人看春晚最大的乐趣,就是吐槽。
拜年
拜年是自古就传承下来的年节文化传统,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新年,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贴福字
贴福字,是传统年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到)、福气已倒(到)”。
逛庙会
春节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农历初一至十六)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扭秧歌
秧歌可追溯到明初,当时,为了庆祝二世祖赵通承袭爵位,于是创练了秧歌,舞唱于庭,十分热闹,自始,秧歌开始流行。秧歌的前身起源于农事活动,从一种普通的歌咏活动演变到至今的舞蹈形式。春耕时节,妇女儿童,一大波的人上山插秧,人们为了娱乐,便敲鼓打锣,竞相歌咏起来,因此,秧歌最早是一种唱歌的形式,后面加了舞蹈和戏剧,并开始流行于我国南北方各地。
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在过会时,沿途的大商号在门前设八仙桌,摆上茶水、点心,放鞭炮道辛苦,表示慰劳。高跷队在此稍做逗留,或表演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中,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难险动作。
高跷艺术在一些农村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的。在京城各处游园会、庙会中时有可见。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狮子体型威武,被誉为百兽之王,而中国一般不受狮患所害,因此民间对狮子有了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造成狮形以镇压或以示威武。
中国社会历来以农为本,配合节气变更与农事生活、各种节日或迎神喜典应运而生,在这些节庆中,人们为了所求生活平安详宁,以神或瑞兽来驱鬼娱神演变下来,这种形式便渐渐具有娱乐民间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换桃符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延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专门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被人们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春节传统饮食习俗
腊八粥
“腊八腊八粥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而且在北方吃饺子还寓意这一家人来年团团圆圆。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江西服装学院和江苏科技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297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4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7863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39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上海租房合同官方版模板
医生工作自荐信范文五篇
完美收官激励话语
家乡的春节作文450个字7篇
家乡的春节作文450个字7篇
妇女节快乐祝福短句(精选137句)
立春的来历
父爱的心血满分作文五篇
父爱优雅初中优秀作文五篇
父爱的财富高中作文五篇
安徽高考排名1307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2375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北高考排名1566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267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31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57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要多少分河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西高考排名1637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2271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420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2281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和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浙江高考排名2506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62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687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05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150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8144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中秋节制作月饼活动总结作文六篇
做中秋节月饼作文五篇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作文五篇
中秋节的月饼作文六篇
愉快的中秋节三年级作文六篇
愉快的重阳节主题八年级作文7篇
小寒节气的饮食习俗及养生要点
今年劳动节放假具体日期
国庆节72周年走心文案句子说说
冬至过节感受初中生主题作文五篇
处暑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最新西安寒假放假时间安排
潮汕冬至作文550字五篇
大寒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原则
小学五年级感恩节满分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