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来历及气候特点

张东东老师

小暑时节的由来

每年7月7日农历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开始,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小暑节气养生的食疗方法

1、食醋:酷夏热出汗多,多吃点醋,能提高胃酸浓度,帮助消化和吸收,促进食欲。醋还有很强的抑制细菌能力,短时间内即可杀死化脓性葡萄球菌等。

对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夏天人易疲劳、困倦不适等,多吃点醋,很快会解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

2、苦味菜: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往往使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胸闷、头昏、食欲不振、身体消瘦。此时,吃点苦味蔬菜大有裨益。

中医学认为,夏季人之所以不爽缘于夏令暑盛湿重,既伤肾气又困脾胃。而苦味食物可通过其补气肾、健脾燥湿的作用,达到平衡机体功能的目的。

3、番茄汤:夏令多喝番茄汤既可获得养料,又能补足水分,一举两得,番茄汤(烧好待冷却后再喝),所含番茄红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护心脏的功效,最适合于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