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节日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

马振华老师

清明节活动习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的由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礼经》等文献的均有相关记载,经过长期演变,在唐朝之后,因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而逐渐式微。到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现在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依旧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时期也流行过这个节日,例如民间有斗鸡的习俗。现代则还能看见放风筝、荡秋千、拔河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清明节的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习俗既是个体的时间感受与空间体验,又是群体的一种民间宗教实践活动。在清明节中,民众对先人的哀思具有调节身心、舒缓压力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清明墓祭习俗所体现的文化意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主体身上都能够有相应的解释和体会。清明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更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的大好时节。这些习俗活动体现民众顺应天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清明条祖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恒久民族情感,更让我们有机会对传统节口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一次重新审视的机会。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清明、寒食与上巳三大节日,最终于唐朝时期定型的,即使从这一时代算起,也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作为一个承载着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且富于特色和活力的传统节日,在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一个被广大民众所看重的节日。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发展,很多传统节日都出现了式微的现象,很多传统习俗逐渐被人们遗弃。

但是,在今天整个传统节日面临巨大变革的时期,也有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及其内涵保留了下来。就清明节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其两大主题之一的祭扫,也不可避免发生了某些变化。清明扫墓祭祖这一相沿悠久的习俗,源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清明节节俗活动的核心内容。在今天,这一节俗仍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只是,由于城市与乡村间的相关差异,清明祭祖在城市与乡村表现出了不同态势。

在城市地区,清明扫墓依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此同时,和传统相比城市的扫墓习俗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现今城市的丧葬都采取火葬的形式,祭祀对象放在骨灰盒里,与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块。或者是虽有坟墓,但一般已没有祖坟了。这就导致人们在祭祖现象上发生了某些改变,比如不再有整修坟墓的内容,或者由于找不到祖坟,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灵。在祭祀方式上,总的趋势是不断趋向简单、文明、花样翻新。很多人改变了清明节烧纸祭祀亡灵的传统习俗,而是代以敬献鲜花、网上扫墓等形式来寄托哀思。

网上祭祀,是指网民在某些网站所设立的虚拟墓园里为死去的亲属设置墓穴,死者的亲朋好友可以在这个属于死者个人的专属网页上,为死者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这种祭祀方式既新颖又方便,但却不能兼有春游的好处。

而在建国后,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到烈士陵园扫墓已变成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活动。清明期间,全国各地的学校或单位常常组织人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以缅怀先烈事迹。而在农村,大体上仍保持着传统的形态,清明扫墓是每个农家所要郑重完成的事情。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是采取墓葬的丧葬方式,这就为保留传统清明节俗提供了客观条件。不过,在农村地区变化也正在悄然发生。

另一方面,清明节俗的另一主题游乐也有着重要意义,也应进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功用。如就放风筝而言,中国有句古话,叫“鸢者长寿”,就是说经常放风筝的人会活得长。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阳光和春风中,可“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以益”。确实,放风筝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可以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之功效,对神情抑郁、视力减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养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