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的习俗和养生食物

李盛老师

冬至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也被人们称为冬节、交冬。我们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到了冬至这一天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并且在古代来说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要知道冬至这一天在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在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管贫富,饺子都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是一种习俗,从古流传至今,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所以到了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习俗。

到了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主要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现在在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所以人们一直传承着这一习俗。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养生吃什么食物

1.羊肉

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羊肉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历来作为补阳佳品,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2.猪肉

相比于羊肉和牛肉,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而脂肪含量高。猪肉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猪肉性味甘成,滋阴润燥,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3.生姜

冬至的另一道民俗食物是腊味姜饭,生姜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一植物以肥厚而具辛辣气味的地下根茎作为入馔的材料,细分来又有白姜、黄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常见的生姜多半则是辣味适中的黄姜。

4.饺子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在现代里今天冬至吃饺子虽然是为了治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5.汤圆

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最适合在冬天食用。

6.馄饨

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7.八宝粥

热腾腾的八宝粥很适合冬天饮食温热软的要求。中医认为食粥可健脾温胃,且有一定的滋阴作用,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冬至扫墓的注意事项

1、不要去太过于偏僻的地方,因为是祭祖,所以是难免会去一些很少人会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据经常走的路线为主,切记不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来是安全问题,而来就是容易会沾到一些邪气。

2、祭祖和扫墓还是要心诚则灵,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不要用脚去碰墓碑,在这样的场所要用杨树庄重的态度去面对,不要嬉皮笑脸。其他邻居的墓碑前面不要随意触碰占据。

3、面对先辈的墓地,首先是要好好清理杂草,然后添上一些松土,并且扫除墓前的杂物,清洗下,墓碑。让整个墓地变得焕然一新,外观上更加饱满,心中默念,然后寄托希望,希望在九泉之下的先祖,能够保佑自己的后代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4、衣着要朴素,女性不需要涂脂抹粉,家人带上香烛以及供品,切记不可在墓前杀生。如要献花,以菊花为宜,可把花瓣剥散洒在坟碑前。

5、观察墓架和墓碑是否有塌陷和破裂,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请人来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6、在这之后需要把供品奉上,点燃香烛和焚烧纸钱。一般要率家人向自己的祖先三鞠躬后读祭文,以此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7、离开之前需要点燃鞭炮,公墓区也可在指定地点燃放鞭炮。

8、全家人可扫墓后之后聚餐,以素食为主,延续吃馄饨、饺子、吃汤圆、吃红豆稀饭等习俗。

9、无论是烧纸钱还是点鞭炮,都要注意个人安全,并应注意防火,不要在火还没有烧完之前就离开,不然发生一些危险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及时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