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的饮食习俗及注意事项

马振华老师

寒露饮食习俗

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四时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部分地区,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芝麻分为白芝麻、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

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柿子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果味甘涩、性寒,入肺、脾、胃,清热润肺。其所含的维生素及糖分要高出一般水果一到两倍。可以养肺护胃,清除燥火,经常食用能够补虚、止咳、利肠、除热。

饮寒露茶

人说“一年之茶在于秋”,在这秋意渐深的天气里,闲下来时捧一杯热茶,暖身又暖心,而寒露节气就该喝一杯寒露茶。

所谓寒露茶,乃是指寒露节气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也叫做“正秋茶”。寒露时节,坚持合理饮茶品茶,既可温暖滋养身心,又无燥火袭人之扰,既能御寒暖身,又可养胃助消化、预防感冒等疾病,保健功效相当强大,大家不妨尝试。

螃蟹

寒露的一大习俗是吃螃蟹。古人诗日:“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民间也有“九雌十雄”的谚语。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上等名贵水产。

螃蟹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钙、磷、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高。

中医认为,河蟹性寒,味咸,具有清热散结、通脉滋阴、补益肝肾、生精益髓、和胃消食、散热通络、强壮筋骨等功效。煮螃蟹以清蒸最原汁原味,营养价值高。

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寒露的注意事项

1、足部保暖

常言"寒露脚不露",寒气是从足部升起的,所以这个时候大家要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人们可以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做能够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自身的血液循环,这样能够起到非常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还能够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2、适时添衣

在寒露的时候,人们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添加衣物。这个时候气温会逐渐降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会有明显的降低,此时大家要及时加衣,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预防感冒的效果。多穿衣服是简单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保暖方式。

3、多喝热水

人们要常喝热水,特别是在寒露的时候,此时天气非常干燥,大家可以通过为身体喝热水补充需要的水分。也可以适当的喝一些淡盐水,这样能去起到非常好的清理肠道的效果,喝水还可以排除自身体内的毒素,能够有效的改善秋燥的问题。

4、规律睡眠

寒露节气已经逐步步入冬天,早晚温差比较大,白昼时间也会缩短,大家一定要注意,养成一个规律作息的好习惯,千万不要长期熬夜,寒露节气长期熬夜可能会增加自身出现内分泌失调问题的几率,还可能导致自身出现阳气不足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后果非常严重。

5、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6、调理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7、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寒露节气需要注意什么

一、忌无病乱补

我们有些人会认为吃一些补身体的东西就对身体一定有好处,但其实这句话是片面的。我们在没有病的情况下,还是不要乱补为好,既浪费钱,又对身体没有好处,甚至对身体还会造成损害。所以切忌无病乱补。

二、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用膳应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lZl干,口苦,口臭,大便于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四、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昧美可口。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五、忌以药代食

虽然药物作用快,但是,药补是不如食补的。是药三分毒,药物虽然能够快速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但是它还是隐藏着一些轻微的毒素,虽然对人体的影响不是很大,但长期如此,其影响便会加剧。而很多食物都是由治疗作用的,比如芹菜可以治疗高血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注重食补才对。

六、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崔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七、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台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一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八、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