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的由来及含义有哪些

张东东老师

春秋时期,人们用土圭(立杆测影)测量日影长短。日影最长、太阳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立冬节气的由来及含义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立冬节气的由来及含义,欢迎查阅!

立冬的由来及含义

“立冬”的含义十分广泛,它既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同时也是汉族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立冬”这一天开始,不仅预示着冬季正式到来,同时也在提醒人们要及时储藏农作物。

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冬”是终结、终了之意,而“立”有建始的意思。“立冬”合在一起,不仅仅是指冬季自此开始,还有农作物收割、储存的含义。古代历法将

“立冬”节气划分为“三个五天”即“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与二候从其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候的时候气温降至零度以下开始结冰,二候的时候就大有天寒地冻的意味了。而“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的寓意就较为深刻了。“雉”入大水为“蜃”,这里的雉指的是野鸡,“蜃”据《淮南子》注“蜃为大蛤”。

这段史料所记载的“雉”与“蜃”,实际上指的就是立冬时节,气温骤降之后野外已经看不到野鸡,以及其他动物的踪影了。动物们在立冬的时候,都进入了“蛰伏”或“冬眠”状态。而“雉”到立冬后便没入大海化“蜃”为“蛤”。

气候比较温暖的南方地区,海边却依然可以看见,外壳与野鸡形状或颜色相近的“蛤”。这其实也是古人根据古时的自然条件,以及动物在立冬时所表现出的生存现象,借此来推断立冬的具体时间。

立冬时节的习俗

一、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二、贺冬亦称“拜冬”

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三、冬泳

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冬泳是集冷水浴、空气浴与日光浴于一体的“三浴”,是冬泳人最喜爱的健身方式。“三浴”的好处已为人们所熟知,特别是在当前“文明病”流行情况下,江河湖海中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日光浴中的紫外线对健身、供氧、防治骨质疏松等都十分有益,耐冷的程度要比冬季陆上其他体育项目强烈。

立冬有什么讲究

想御寒,要先进补

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寒伤肾,注意养肾

冬天天气寒冷,寒与肾相应,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睡懒觉,利阳气生发

俗语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过后,早睡晚起更有利于养生,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早晨最好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使头脑更清醒、灵敏,早睡晚起更适合老年人。

多运动,强身健体

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不要穿着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微微汗出为宜。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要做剧烈运动;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患者,应选日照充足的时间段外出锻炼,避免寒冷的刺激,以免诱发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