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除夕的传统美食及养生知识

马振华老师

除夕有什么传统美食

元宵

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花生(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当然,的年夜饭品种就更加丰富了,什么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大约一年中能见到的最好的菜肴都摆上了餐桌。

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中国各地的年夜饭食俗各不相同: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米团子、水磨年糕,江浙和闽粤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生蒜和皮蛋;广东潮州人初一吃当地特有的"腐圆";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

年糕

春节食年糕的风俗,兴于宋代,盛于明代。吃年糕,由"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如意之意,演绎为年年高升之意。

春节吃鱼可是有讲究的,预示着年年有余,所以春节吃鱼是老北京人的一项习俗。

馄饨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

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除夕养生常识

1、吃得合理

在除夕出问题的老年病人中,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人与饮食不当有关,其中较为多见的是连续吃高脂肪、高热量、低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引起的心脏病发作、中风、胆囊炎和胰腺炎等;饮食不洁引起的胃炎、肠炎等。老年人必须把住这—关。由于我国有除夕大吃大喝的传统习惯,几乎每家的节日餐桌上都堆满了肉、蛋、鸡、鸭、鱼等食品,再加上敬老的美德,晚辈们不停地给老人拨菜,老年人稍不注意,就会吃得过多。因此,老年朋友—定要特别注意,油腻的荤菜切不可多吃,每餐都应吃些蔬菜。晚餐坚持吃素食,以七八分饱为宜。

2、切莫贪杯

除夕期间由于喝得过多而出事的人相当多。其中有酗酒导致中风、胰腺炎发作及肝病加重的,也有引起酒精性胃炎等急症的。因此,除夕期间切莫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饮。而且每天不能超过一次。亲人朋友不要频频敬酒,切不可斗酒,酗酒。

3、防风御寒

除夕虽然开始暖和,但是除夕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因早春气温乍寒乍暖,如同孩儿脸,一日三变,常有寒潮来袭。老年人,气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风寒,易发宿疾。因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于是感冒、肺炎、气管炎、哮喘、关节炎、偏头痛、冠心病等便会接踵而来。故在此时,保健养生应防风御寒。

除夕衣着款式应宽松舒展,纯棉织品吸湿性好,暖和又贴身,是内衣的合适选料。由于寒冬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阴养阳”的作用。青年女性尤应注意,不可过早地换穿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出汗后应及时擦去,切勿敞开胸怀让风劲吹。春天适当捂一捂,可减少疾病,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

除夕夜守岁寓意着什么

除夕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还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之神)、王母娘娘(玉皇大帝的妻子)。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