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一
【春节·回忆与时空】
春节,是一个熟稔于心的中国名字。一想到春节,所有中国人都会自然地联想到一堆有温度的词汇:什么“年夜饭”啦,“拜年”啦,“鞭炮” 啦,红得晃眼,随着喜庆的锣鼓欢天喜地的响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坎上。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还太少。有时候,让我们去解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往往困难得很。与其穷经皓首式地钻研古籍,还不如直接去审视祖辈的回忆。在他们的口中,春节的今非昔比的恢宏、气派,好不容易“偷”来的零嘴,摇着微光的红灯笼,总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可惜看不到了。过去的春节,像一位没有遗照与画像的老祖宗,我们想象不出,凭吊不了。
不过,家乡的春节对我来说还是颇有趣味的。我的家乡是一个南方小镇,温婉而平凡,天大的灾难或幸事都落不到它头上来。它安宁、古老、平静。据老人讲,三十多年前,有几条河,后来——填平了!还有一条热闹非凡的老街,现在也安静了,只能看见几间古香古色的老房子落寞地坚守着,周边到处都是水泥砌成的新屋,参差不齐地交错着。这新旧的交替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沧桑,让人感叹唏嘘。听说那时候,家乡的春节真的是很热闹的。一艘一艘各式各样的船只灵巧而极快地在河道中穿来穿去,传递着春节的快乐;街上舞狮与舞龙,闹腾了整个小镇,孩子们这时候是最高兴的;每家门前都挂着红灯笼,贴着对联,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喜庆。
时至今日,这种热闹渐渐沉寂,虽然不如之前,但是总还有不去,也不能去的东西。比如拜年,春节是少不了走亲访友的,平时难以谋面的亲人朋友,在这时候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地畅谈,仿佛要把一年来没机会说的,积攒起来全部倒出来,才痛快!我总觉得这一时刻才是浓浓的“年味儿”——只有在一个小世界里,春节才有美丽的可能。它需要千万的和睦家庭,高兴而欢天喜地地做一件一模一样的事情——谈论时光与回忆。一去不复返的时间,也总有一些烙印。比方说,哪家的后生小子长得特别快,便是一个不变的,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老人们,只是笑盈盈地聆听、张罗晚饭。
于是,人人都开始抱怨春节真是耗时间——为了那几句闲话,不值不值!可是啊,每个人边抱怨,边攥着一张回程的火车票儿。老家永远是他们精神的驿站。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得不说,同样也是一种令人动容的文化传承啊。也只有中国人,归家似箭的心才是连在一起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没错,但两者兼而有之,不就成为了“有味”的东西了吗?
虽然我们这一辈的阅历太少,但现今的春节,确是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对于老人,他们却在感叹今非昔比。不管怎样,春节是中国血脉的一部分。只要黄皮肤、黑头发不去,留给我们的永远是红色的春节,喜庆的小时光,都是差不多的。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二
【话说“老曲靖”的过年习俗】
说起过年,不能不提一下“年”。据说“年”是一种凶猛怪兽,会在腊月三十夜里,挨家挨户觅食人肉畜肉,残害生灵。后来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用放鞭炮与穿红衣服的方法来防备它——于是逐渐演化成过年的风俗。而在曲靖过年,是从一碗入口即化、香糯酸爽的扣肉开始的。
年夜饭一定要有鱼,而且是整条的,不能切,意义“年年有余”;年夜饭一定要有剩余,且剩的越多越好,因为初二初三都要吃年三十剩下的饭菜,这叫做有余有剩。
年夜饭一定要有“扣碗”,其实就是蒸的菜。一般有八个蒸菜,如蒸蛋卷,也就是用蛋液摊成薄皮包上肉末,放在碗里蒸,还有香脆的酥肉,用大韭菜根拼成的面子,底子是菜、粉条等的大碗蒸菜;想想古人很聪明,蒸的菜在大大的蒸笼里很保温,香气在家里飘荡,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而饵块同样是曲靖人过年一定要吃的食品,用老腊肉、老腌菜、青豌豆、甜酱油一起炒,除此之外,八宝饭、红烧鱼等也是不可少的。
吃长菜是曲靖年饭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也是我儿时最深的记忆。寓意长吃常有,长长久久。曲靖人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小年。
铺松毛也是曲靖的年俗特色。象征新的一年清洁平安,这个习俗云南独有。在三十年夜饭做好之前,家长准备的松树的松针,也是我们俗称的“松毛”一层一层铺好,作为年夜饭的桌子,一屋子的清新气息。大人做好了饭菜就一一抬来放在“松毛桌”中间,全家人围着香喷喷的饭菜坐在松毛上,年夜饭就开始啦!听老人说,曲靖人过年其实讲究是很多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爱护森林意识提高了,很多时候象征性地挂一枝松树枝在门头,或者撒几根松毛在餐桌上就代表了地上铺松毛的习俗。
曲靖过年初一早上吃汤圆或者甜白酒饵块,不吃饺子。北京是正月十五吃汤圆,但曲靖人是大年初一早餐就吃。吃汤圆甜白酒饵块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甜甜蜜蜜,福寿绵长。
过去的一些老曲靖人家还有在家门口放甘蔗的习俗,据称,这是人们以此送走一年的烦劳,要在新旧交替之时,挂甘蔗。春节前,曲靖的农贸市场和年货街上,一根根甘蔗堆成了小山,对比挑选之后,人们都会买上两根扛起就走。甘蔗尾部要带一点根须,顶上长长的绿叶也不能去掉。到十二点除夕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要把甘蔗叶朝上根朝下地放在门后,预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两根甘蔗则代表好事成双,甘蔗象征着步步高升和一年从头甜到尾。
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贴门神,门神一般是秦叔宝,传说鬼神见了他在守门,不敢随意进入主人家里,以保家宅平安。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与“春节”,所以过年时言行要特别谨慎,中国人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预兆。
春节时期还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来年事事顺利,春节这天妇女不许出门拜年,俗语叫“忌门”,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和别人吵架起争执,犯了会使一年都不顺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看医生,看医生会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动刀、针、剪,春节这天不可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当中,出外旅行时一定会碰到下雨。
过年在古代是团圆的象征。而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与复兴,它又被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国泰民安,合家团圆,幸福安康!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三
【客家子弟的过年记忆】
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最热闹的节日。每至年关,东南西北的人们都要卸下一身的风尘回家过年,相聚一场繁华的味觉盛宴。收红包、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早已成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辞旧迎新、团团圆圆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幸福标准。小年一过就开始各种忙活,大扫除、购年货、煎炸蒸煮,尽管习俗千差万别,却承载着共同的希冀。那些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历久弥新,那些藏在“年”里的故事也代代相传。
我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客家本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经豫、鄂、皖等辗转南迁,渐次定居在赣、闽、粤三角地带,后来更远播于海外。赣、闽、粤三角地带是客家的大本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处在大本营的最前端,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家区,最早就是定居在宁都一带。因此,宁都便成了客家祖地。肖田吴村地处宁都最北端,是赣南的“北极点”,也是客家祖地。这便是生我养我的故土。
肖田乡吴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北面,距县城75公里,东邻南丰、广昌县,南邻洛口,西接东韶乡,北连宜黄、乐安县,系四县交界处。这里是赣江源发源地,一条小溪过梅江,贡江直接汇入赣江。这里群山绵绵,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里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居,是江西省食用菌生产基地。
因为家乡偏僻、落后,我们三兄弟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打拼。将近20年了,每年春节放假后,便从深圳出发,乘火车或汽车回宁都。近10年因宁定高速开通,三兄弟都各自购买了小汽车,年年挤入春运的大潮中。
回到老家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打扫卫生。房前房后,楼上楼下,通通都打扫一遍,全家动手,不分男女老小。往往需要一天或两天时间完成。
第二件事便是做肉丸。宁都县是个客家迁徙之地,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宁都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团团圆圆的客家肉丸。宁都肉丸中的猪肉丸和鱼肉丸是宁都客家过年或办喜事必做的一道菜,意指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剔除鱼骨,留下鱼肉,按比例加上红薯粉,然后煮好鱼肉丸子供过年使用。
第三件大事便是准备年货。杀鸡杀鸭,备好白酒,自酿“客家娘酒”。糖果花生瓜子及各种小吃,鞭炮、对联、红包、小孩子新衣服等等,小年农历二十三便祭祖膜拜,农历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沐浴更衣。客家娘酒又是客家一绝,据《嘉应州志》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烦为开瓮”的诗句。客家人用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和红菊发泡来酿酒,称这种酒为“扒酒”,因这种酿酒呈暗黄色,被称为“客家黄酒”或“客家娘酒”。
第四件大事便是过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祭祖过年。对联、红包、鞭炮则是大放异彩,有的村落晚上还放鸟枪、火炮之类的,镇压各方妖魔。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所有的恩怨在这一刻化解,所有的祝福与希望在这一刻升起。
第五件事便是初一开门大吉。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农村每家每户便祭祖祷告,放鞭炮祝贺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更上一层楼。早上8点祭完灶神,便吃汤圆,全家都要吃的,并且这天不能讲粗话脏话,更不能打架吵嘴等等。过了年初三,老家开始在庙宇唱大戏,我们这边叫赣南采茶戏,本土味浓烈。各家各户的亲朋好友便来拜年,并且来看戏,主要是团聚交流,增强相互间的感情。宁都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他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百节年为首”,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客家人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过完初三,大家便可各奔前程,又为工作和事业忙碌了,等到元宵节再次相聚,共享开心幸福一刻。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四
【小井村里看“年戏”】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小井村地处徒骇河下游的鲁西北地区,村名与水有关。据《高唐县志》记载,姚氏始祖于明朝隆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前人所建的小口井旁,故得村名“小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缓缓流淌的徒骇河水,不仅滋润着这方人的血脉,更塑养了鲁西北人的地域性格和人文艺术细胞。
还记得许多年前,大队里没有电视,很少有电影,大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时的大戏:主打节目是现代京剧《红灯记》,还有吕剧或河北梆子等。《红灯记》是一部歌颂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顽强斗争的现代京剧,介绍的是在东北某城市,铁路扳道工人、中共地下党员李玉和,接到“把上级党组织送来的密电码转交给柏山游击队”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出卖,李玉和被捕。“本不是一家人”的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三代继承革命事业,在邻居慧莲一家的帮助下,机智地完成了任务,配合游击队全歼尾随而来的日伪军。
一进腊月门,大队里就组织起两套人马,一套是“搭戏台”的青壮年队伍,一套是准备演出的“戏剧班子”。戏台搭在学校对面,坐北朝南,是一个三面挖沟堆起的二十几个平方米的土台子,四角栽几根木桩,上面用几块草席搭棚,前后隔开。搭建戏台之日,也就是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活跃之时,戏台不但联络了乡亲们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开垦了乡土文艺的土壤。演员就在识字较多的年轻人中间选拔:同姓的玉青姐是大队的“赤脚医生”,身材苗条、面若桃花,爱好文艺,是扮演“李铁梅”的第一人选。那根又粗、又长、又黑的大辫子,好像就是为她演戏而生的;美菊哥中等身材,走路急缓有序,说话铿锵慢语,阳刚之气十足,胜任了“李玉和”的角色;庄东头一位辈分较高的王姓青年妇女,干练利索,唱腔圆润,扮演了“李奶奶”的角色;院中的振英叔幽默滑稽、能说会道,办事灵活,演起了“鸠山先生”……“保台”的乐队也都是本大队的人,锣、鼓、镲、铉、笛样样齐全,京胡、二胡的伴奏者,不懂音乐全凭“耳音”找感觉。打底鼓的指挥是长剑爷爷,文质彬彬,性格和善,也是我最佩服的长辈之一。全场人员都听他指挥,只见他右手敲击底鼓,左手有节奏地摇动竹板,底鼓体积不大但声音响亮清脆,是全场吹拉弹唱的“口令”,那气势也不亚于率领千军万马“攻城拔寨”。为演好大戏,乡亲们各显其能,日伪军的刺刀、游击队员的手枪以及红缨枪都是木匠们的杰作,用墨汁染色后,都像真的一样。
正式演出一般从腊月二十八晚上开始。天色渐暗,伴随着孩子们呜哇呜哇的喊叫,咚咚咚、锵锵锵、嚓嚓嚓、咣咣咣,锣鼓开场,演员在后台也开始用胭脂油墨化妆。听到响声,在家里刚吃完晚饭或正吃饭的人们,那些炸完藕盒、刚把猪肉煮进锅里的婶子、大娘们,就着急起来,往锅底紧添几把柴火,拽起外庄来看戏的亲姑、亲姨就急急忙忙往外走;吸烟的老人猛抽几口,将烟锅里的旱灰在鞋底上猛叩几下,抓起外衣三步并作两步直奔戏场;步履蹒跚的小脚老太太也拄着拐杖念念有词地往前赶;孩子们隔着院墙大声喊叫,招呼伙伴们一路小跑出了门……一个“戏”字,几乎勾跑了人们的“魂”。看戏的人群中,不但有自己大队的,也有方圆十多里地的乡亲。一个小板凳,或者两块砖头、中间横垫一根木棍就是乡亲们的标配。大戏开演前,大家三五成群,老人们高声谈论着当年的收成和来年的年景,大姑娘小媳妇显摆着身上棉裤、棉袄等略带喜气的打扮,孩子们手持烟火“噗拉筋”追逐打闹,戏台前一片喧腾。
金属的流音激荡心扉,鼓点的激越豪情壮志。铿铿锵锵的锣鼓熙攘,红红火火的庄户大戏,把鲁西北风调雨顺的年景,欢声笑语的喜悦,六畜兴旺的富足,都搬上了民间大舞台。一年的酸甜苦辣,在唱念做打中潺潺流走,一生的幸福期盼,在悠扬声韵中袅袅升华。每一锤撼天动地的锣鼓,每一句饱含激情的欢唱,每一声逗人捧腹的爆笑,至今历历在目,成为阅读乡愁的永恒场景。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五
【饺子——家的味道】
一直觉得饺子是最有年味、最有家的味道的美食,包饺子工序繁琐,费时费力,但为何国人这么爱包饺子吃饺子呢?为什么只有中国人这么偏爱的饺子呢?现在想来或许是饺子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吧,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倡导仁爱,推己达人,千百年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家和万事兴,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特别浓重,亲情和乡愁更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题,而饺子这种美食恰恰把这种家庭至上,相亲相爱、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饺子最有家的味道,最能代表家的温度、家的幸福,饺子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美食。现在想来饺子最大的魅力并不在吃饺子,而在包饺子,包饺子绝不是一个人的活,一家人都参与进来才能感受到包饺子的仪式感和幸福感,一个人包的饺子再美味却也是孤单和凄凉的,吃不出家的味道,更吃不出家的温馨和幸福。
小时候每当放假回家妈妈总是说今个晚上给你包饺子吃,那时生活在农村,刚解决温饱,物质匮乏,最爱吃的美食就是饺子,特别是肉馅儿的饺子。冬天放假后无论是朔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母亲都会让父亲骑着自行车到镇上去割二斤猪肉且千叮万嘱不要买血脖子一定要挑前腿肉,割完肉回来,父亲来不及烤烤火,便拿出磨刀石将那把用了多年的老菜刀磨的锋利无比,小时的肉馅儿都是自己动手剁的,父亲搬个马扎坐在门口的肉墩子旁,把猪肉去皮切块然后加盐水剁馅儿,一剁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候看父亲额头上沁出了汗珠,我就接过菜刀接着翻剁,一直剁到父亲检验合格为止,腌上肉馅等着晚上包饺子。
夜幕降临,无论外面是风雪交加还是寒星冷月,温暖的小屋内总是一派忙碌祥和的光景,橘黄色的灯光下是一家人忙碌的身影——母亲忙着切剂子擀皮儿,姐姐包饺子,父亲劈柴烧火,我呢则剥几头大蒜捣蒜泥儿,一家人没有一个闲着的。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的拉着家常,忙碌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包饺子让一家人紧密的聚在一起,心走在一起。至于吃饺子,那更是水到渠成的幸福,情景交融的美食享受了。包饺子要用心,吃饺子也要用心,我喜欢单纯的吃饺子,饺子也应该是餐桌唯一的主角,饥肠辘辘的时候吃一盘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汤,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身心熨帖的呢?很不喜欢在饭店里点一桌子菜,酒足菜饱后再点几盘饺子冒充主食,打着饱嗝装模作样的再叨几个饺子,那样的饺子还能吃出什么味呢?简直是对饺子的亵渎,是暴殄天物!饺子馆里的饺子总不如家里的好吃,也吃不出家的味道,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吃饺子要专一,专一的吃饺子才能品出饺子的美味,才能吃出亲情的味道,才能吃出爱的味道,才能吃出家的味道!
居家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合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的时光了!而今年近不惑,对于饺子更是倍感亲切,只要有空就陪爱人陪母亲包饺子吃,特别是在周末的晚上。周末身心放松,心无牵绊,一家人安心聚在一起一块忙忙乎乎的包顿饺子,想想都觉得幸福满足!周末我买好包饺子的食材,妻子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孩子们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父亲坐在茶几旁给孩子们削水果,我呢当然不会闲着吃现成的,我忙着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把家里打扫的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打扫完卫生再跑到厨房帮妻子打下手,冲洗盘子,捣蒜泥儿,拿醋碟......忙的不亦乐乎,一想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饺子幸福感就溢满全身。吃饺子,不在乎什么馅儿,什么味,最让人心动的是包饺子的过程,一家人的身心凝聚在一起,充满了满满的仪式感和幸福感!当然了最诱人的当属大年夜的饺子,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饺子把新年美好祥和的祝愿升华到了极致,饺子把家人们聚在一起,把亲情融合在一起,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偏爱饺子的原因吧!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六
【回家 过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千年前,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新年元日热闹欢快、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时光荏苒,一千年后,春节——这个被称为全球最大盛典的节日则是所有华夏儿女心中最期盼的日子,而回家过年便是春节最温暖的写照。
“没有一种感情比亲情更浓烈,没有一种温暖比得上过年回家”,当年节的脚步一步步临近,过年的气氛一天天浓厚,回家过年成为了在外打拼漂泊的游子最自然也最奢侈的念想,而这个念想也让中国人衍生出了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春运。无论人潮多拥挤、路途多艰辛、旅途多劳累,为了回到温暖的“家”,路上辛苦点又算得了什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异乡人,不论你是求学、是创业、是打工,不论这一年你是成功还是失落,一年到头最期盼、最温暖、最渴求的就是回到家、见到亲人、吃到家乡菜。
小时候还不那么清楚的了解过年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的期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过年有新衣服、新鞋子,甚至连犯错都不会得到过多苛责。记得那个时候一到过年,爸爸总是背着大包小包,扶着晕车的妈妈,抱着同样晕晕乎乎的我去爷爷奶奶家。在村门口一下车,远远地就能看到攥着一把糖、满是笑脸的爷爷,还有在100多米外的家门口等着、望着、守着的小小身影的奶奶,每当这个时候,旅途的劳累、身体的不适、行李的沉重仿佛一下子都消散了。慢慢地,我长大了,去了外地求学、结交了新朋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下了可爱的宝宝,回老家的次数慢慢变得少了,但是不论我走得多远,只要过年回去,爷爷依然会攥着一把糖在村口迎接我,奶奶也依然会“傻傻”地在家门口守候,一如小时候一样,那个时候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为什么“过年”要“回家”。
“最难是别离,难奈别离多。”中国人对于“家”总是比其他国家有更多的眷恋和感怀,它根植于华夏儿女骨子里的基因,那是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是杜甫的“月是故乡圆”,是张九龄的“切切故乡情”,是五千年的文明让“家”有了特殊归属感。而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快速飞驰的交通工具、方便快捷的通讯设施似乎让家的距离缩短了,但是又好像离得更远了。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吃到妈妈的菜了、有多久没有陪爸爸下过棋了、有多久没有见过发小了、有多久没有和爷爷奶奶唠唠嗑了。长大之后,你总说忙,忙工作、忙社交、忙赚钱,忙到最后连过年都不能回家,但是你有发现妈妈的白发好像比之前更多了吗?你有发现爸爸的后背好像比之前更佝偻了吗?你有发现爷爷奶奶的饭量比之前更少了吗?你要知道,生活没有尽头,我们忙的速度是永远赶不上时光的脚步的,忙虽然无可厚非,但是过年回家比忙更重要。
每一次远行都因想念而启程,每一张车票都因想念而生成,每一趟列车都因想念而存在,春节将至,让我们整理行囊、收拾行装,一起回家,过年!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七
【喝碗腊八粥 根脉永相传】
腊八前夕,孩子在屋里写作业,准备着高一年级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我和先生则在厨房,平心静气地熬煮腊八粥。
祖籍安徽的先生用羊肉丁、海带丝、豆腐皮、细馓子及五谷杂粮,烹饪着“安徽版”的腊八粥,在粥香弥漫中思乡念乡……
而我则泡好红豆、芸豆、核桃、花生、高粱等,用紫砂锅熬煮一锅细糯绵软的腊八粥,在粥香氤氲中怀念着儿时浓浓的年味儿……
记得小时候,每年腊八前后学校就放寒假了。腊八,对于童年的我,是一个美好的起点,不但开启了轻松快乐的假期生活,而且喝过一碗浓香的腊八粥,过年的味道也会一天比一天浓郁起来。
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孩子们盼望过年的原因之一是能吃到肉食。各地习俗不同,腊八粥的食材也有所不同。作为西北人,我们从小喝的是用细碎的肉臊子和五谷杂粮煮成的浓稠的腊八粥。
腊八前一夜,母亲总会事先泡好各种豆子。她说豆子硬,不好煮,所以一定要先泡一下。黎明时分,父母早早起了床,父亲切好肉丁,经过一番烹炒,满屋满院都飘散着诱人的香味。随后母亲将炒制好的臊子和泡好的杂粮一起倒入大锅中,不停地用勺子搅拌,并用文火慢慢熬煮。等到天亮我们醒来时,一大锅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就令人垂涎不已了。喝着香喷喷的腊八粥,想着马上就可以穿新衣、吃美食、过大年,嘴角不由地就咧到了耳根。
我曾经不解地问母亲:“腊八粥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豆子呢?”母亲答道:“吃下这些种子,人的身上就会‘长’出一年使不完的劲儿,会增添好运气呐。”
长大了我才明白“冬藏”“春生”,腊月为冬季最后一个月,万物即将收藏完毕,等候春天蓬勃而发。所以,腊八节喝腊八粥,能为来年养精蓄锐,储备能量。
等我们兄妹长大后,积劳成疾的母亲腰腿不行了,腊八粥就由父亲全程负责。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我们渐渐对腊八粥没有小时候那么向往了,甚至会因为忙碌而忘记这个节日。但是,腊八节这天,我们总会接到父亲或母亲的电话,通知我们回家喝腊八粥。彼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意——有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有人疼爱的孩子,就能年年喝到腊八粥,许多温馨的回忆也由此唤醒,让人暂时忘却腊月的寒冷和生活的烦忧。
几十年一路走来,对于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腊八粥不再是打牙祭的美食,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家道传承和温馨暖人的亲情纽结。
三年前,父亲得了一场大病,在医院住了三个月,回家后许多事情不能做了,只能做点简单的饭菜。
我们兄弟姊妹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样,过年过节等吃等喝了。为了继续燃起家里那热气腾腾的烟火味,我们自然而然从父母手中接过了“接力棒”——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粥,大年三十擀长面、包饺子,正月十五做元宵……
父母老了,给予不了荫护,我们才得以真正的成长、成熟。这缕绵绵不绝的人间烟火,也才得以生生不息。
女儿是“00后”,从小锦衣玉食,对于包子饺子粽子腊八粥等,统统没有多少兴趣。但是,每到一个节日,我们总会提前为孩子精心准备相应美食,不在于她能吃多少,而是让她在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人生之旅中,永远怀念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欣欣向荣、淳朴温暖的年节气氛。
是啊,过了腊八就是年。
喝一碗腊八粥吧,让我们珍惜、感恩父母健在的日子,好好尽孝,令辛苦一生的他们颐养天年;喝一碗腊八粥吧,让我们身体力行,将中华民族的美好习俗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根在何处……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八
【忙年】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腊八蒜的味道就是年的味道,忙年的大工程从腊八那天拉开序幕。
腊八这天,勤劳的家庭主妇会腌腊八蒜。拿出经过夏、秋、冬三季已经有点发芽的大蒜,削去根部,然后放进准备好的瓶瓶罐罐或者小坛子里,倒上上好的山西香醋,把盖子拧紧或者用厚塑料布密闭起来,让醋一丝一丝地渗进大蒜里。在除夕到来之际,把已经浸染成淡青色的大蒜端上年夜饭的餐桌,轻轻咬一口,那香香的、酸酸的、辣辣的味道便在口腔里回荡。
进入腊月,家家都开始了大量采买。赶集的人多了起来,有推着自行车的,有拉着地排车的,不宽的马路熙熙攘攘。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布料、成衣、纱巾,成功地吸引了女孩子们的注意。过年穿新衣,是让每个女孩子兴高采烈的事情。记得有一年,母亲给我们姐妹三人每人买了一条纱巾,我的那条是褚色的,上边是一些暗的龙凤花纹,软软的,系在脖子里,那感觉、那色彩,至今还在我的记忆里熠熠闪光,永不褪色。还有年画,五颜六色的,好看极了。
打扫卫生,则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生存空间的一种方式。扫屋时,必须先用破床单把家具罩上,然后用长长的竹竿绑上一个没有用过的笤帚。大人们用毛巾包上头,举着竹竿,扫过苇席,扫过墙壁。灰尘在冬日的阳光下飞舞,屋子里充满了尘土的味道。等到尘埃落地,空间仿佛更开阔了。然后卸下窗帘,放在一个大铁盆里,耐心地把棉布洗出本色。还有炊具和餐具,那时我母亲是用碱面来清洗的,烧一锅开水,放碱面,把锅盘碗碟都一一清洗擦拭。
除夕到了,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父亲这天会早起,烧热炉子。然后开始炸鱼、炸丸子、炸藕盒,以及一切需要炸的过年的东西。除夕的下午,家家都开始包饺子了,一般包饺子的面和得比较硬,容易保存。除夕之夜,如果赶上下雪就更完美了,漫天飞雪打在新贴的春联上,红白交织,雪花静默无声,美不胜收。
夜里十一点左右要喝辞岁酒,摆上一桌丰盛的酒菜。春晚的钟声将要敲响的时候,母亲煮的饺子就要出锅了,吃几个饺子,这个年就完整了。在午夜的鞭炮声中,守岁结束了,我和姐妹们哈欠连天,父亲往炉子里再添一堆炭,在炉火声中,在家人热热闹闹的话语声中,我安静地睡着了,在美梦中迎来了新年。
春节这天,人们都走出家门,走到大街上,喜气洋洋去拜年,见面就说“过年好”,其乐融融。这个时候我会和同龄的伙伴们到处乱逛,穿着崭新的衣服,奔跑在田野中,奔跑在春日乍暖还寒的阳光里。这是我永不会忘记的幸福。
从大年初二到元宵节,是热闹的拜年时间,中国人的人情味得到充分诠释。在我们这里,大年初二,新姑爷给岳父拜年,会得到特殊礼遇,入座时会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可能还要请几个善喝酒的人相陪。菜肴也相当丰盛,有鸡肉、鱼肉、方肉、新鲜蔬菜、水果等,就连包的饺子也是有讲究的,饺子要控制在正好一口一个,不大也不小。
对于过年期间的美食,我更喜欢炖白菜。坐在小凳子上,看着母亲有条不紊地舀上大半碗菜,然后放上几片瘦肉,浇上一勺浓汤,再将五六个丸子盖在肉上,端上桌来,最后淋上香醋、香油。只看到碗上升起的白烟,我便醉倒在这充满乡土气息的美味里。
元宵节的灯火和那明亮的月光,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门楼的两侧,角落里的石头上有两个深深的石窝,那是专门为元宵节的灯准备的。手巧的家庭会把青萝卜挖空,注入煤油,放上火捻,放在石窝里,有的直接把集市上买的红色蜡烛放进去。胡同里亮起来了,简陋的屋子和院墙有了一种沧桑的诗意,灯火影影绰绰,和月光交相辉映,真是盛世太平的好光景!我和我的伙伴们提着自制的灯笼(把蜡烛放进空罐头瓶里),开心地走着,叽叽喳喳的女孩子,哈哈怪笑的男孩子,在灯火里注视着彼此的笑脸,在月光下品味着幸福的绵长。是啊,当门口的灯火熄灭、月华隐去,我知道,旧年走了,带着人们的祝福和期待,带着恋恋不舍的情怀,消失在光阴里。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九
【闻香识年味】
中国人的春节就是一年中最忙碌的节日,买、洗、切、烧、吃,好一片忙碌红火的景象!灶头越旺,就越是会成为被各种食材充盈的精彩世界。
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定要隆重对待。犒劳自己,慰劳家人,荤腥多,炒货多,水果多,鲜花多,真是一个香气四溢的节日。
菜香。过大年了,传统的鸡鸭鱼肉等荤菜,与各式各样的蔬菜自然是每家每户少不了的年菜。当家家户户烧煮煎炸地敲响锅碗瓢盆交响曲之时,那一盆盆、一碗碗、一碟碟菜肴所散发出来的味道,可谓“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
炒货香。过年在即,炒货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炒花生、炒西瓜子、炒南瓜子……这些食材散发出的香气最为浓烈。一盆盆瓜子就是一盆盆“香馍馍”,一盘盘花生就是一盘盘“香饽饽”。铲子一铲一铲地炒着,香味一阵一阵地飘着,食客一粒一粒地嗑着,香气一缕一缕地氤氲袅娜着。炒货香得大气,香得豪放,香溢四方。
糕香。焋糕又是不少家庭不可或缺的年货,意味着生活质量年年上、生活水平年年高。焋糕是一家人年货的大制作,必须全家总动员:筛粉的筛粉,做糕的做糕,盖印的盖印,蒸糕的蒸糕,烧火的烧火,一片白色的世界,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待到蒸糕熟了,掀开锅盖,那蒸腾的热气四散,香气袅袅升腾。吃着焋糕,感受到它散发的暖气与香味,那真是一口一个糯,一口一个香,一口一个爽!
果香。而今我们过年不似昔日过穷日子之时,人们喜欢购买水果,既有家庭装饰之美,又有家人果腹之用。水果各有各的香味,各有各的滋味,各有各的气味:香蕉的甜香,葡萄的郁香,杏子的酸香,菠萝的浓香,柚子的幽香,橘子的淡香,猕猴桃的微香,红毛丹的芳香,百香果的馨香,火龙果的浮香等等,真乃暗香浮动、馨香扑鼻。每当水果买回家之时,一路上还会留下一条芳香之路。
花香。花之美,在于花色、花形、花味。姹紫嫣红,谓之色;千姿百态,谓之形;芬芳四溢,谓之味。而今用鲜花装点居室,也是人们过年时所喜欢的美化方式之一。所以,花店越开越多,鲜花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本地种植的,外地引进的,国外进口的应有尽有。鲜花盛开之日,便是心情愉悦之时。“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梅花的暗香,吊兰的清香,红掌的幽香,牡丹花的雅香,百合花的馨香,水仙花的淡香等等……那一盆盆、一束束、一朵朵插在花瓶里,放置在角落间,既点缀、美化了家居,又有一缕缕幽香袭来。室雅何须大,有花就精彩。
衣香。穿着新衣服过大年,这是人们过年的传统习俗,让好心情从穿新衣开始,让新衣装饰过年喜悦的心情,这也预示着新年的新气象,新年的新风貌。而新衣又皆有衣料所带来的布香,故而有成语“衣香鬓影”之谓也。
一个浓墨重彩的新年过下来,让我相当于闻到了在一年平常的日子中全部香味的总和。这样的春节对我这个嗜香成迷之人而言,不仅大大满足了口腹之欲,还大大过了一把闻香的“瘾”——那缕缕香气袅袅飘荡,那阵阵香味扑鼻而来。
过年主题征文一千字创意题目篇十
【在年味里守望乡愁】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就过年。过年又好耍,瓢羹(勺子)舀汤汤,筷子拈戛戛(肉)……”前几日,我与住在乡下的母亲通电话,临结束的时候,侄女在电话那头给我朗诵过年儿歌。甜甜的童声带着浓重的乡音很动听,恰到好处地将我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发酵,我忍不住泪水涟涟,不禁回忆起前几年过年的时候。那时候,学校一放假,我就购了车票,急切地往老家赶。
我的老家在渡槽村魏家湾,它位于四川省遂宁市的桂花镇。那里有我的童年和少年。
忆儿时 年味趣事多
20世纪70年代末,家乡还很穷很落后,每一个人都在为温饱而努力。
记忆里,吃一次腊肉,添一件新衣,成了我们一年里最美好的期盼。过年的时候,腊肉成了最显眼的美食。经过柏树枝的熏制,一片片腊肉晶莹剔透,夹一片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香香的、脆脆的,十分过瘾。
那时候,庙会很热闹,扭秧歌、踩高跷……四面八方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我个矮看不到台上表演,就爬上树,骑在树桠间与大家一起呐喊。
而正月初一,是我们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早上,大家都要吃汤圆,还有一枚鸡蛋,小孩子可以得到几分到几毛不等的压岁钱。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晚饭都没吃,就邀约小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离家二十里外的村子看电影。电影散场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我们又冷又饿,翻山越岭往家赶。途中,总有一些小伙伴不小心掉进冬水田里,但大家谁也顾不了谁,拼命地往前赶路。落水的孩子只好自己爬起来,边哭边追赶。
回故乡 一家团圆话发展
故乡很美,蓝蓝的天空盛开着朵朵白云。村口的黄桷树仍然枝繁叶茂,在轻风中舞动着。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小河倒映着山脚下一座座农家小院,比画里的景色还漂亮。
走在故乡任何一条小路,我都有一种亲切感。如瀑的阳光,婀娜的山湾,潺潺流淌的小溪,它们时时调动我的情绪,我整颗心都愉悦了起来。
母亲知道我们要回家,早早地站在院前那棵山楂树下守望着。她已近九十高龄,很庆幸她身体还健康。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水饺,一刻也不肯停歇,理菜、剁馅、调料,她亲力亲为,连大嫂帮忙也不肯。看着忙碌的母亲,我的鼻子有些酸酸的,终究没有忍住,泪水涌了出来。
团圆饭很热闹,亲戚好友坐满了屋子。虽在乡村,食材却很丰盛,家里养的鸡鸭,自家地里种的蔬菜,还有塘里养的鱼,经过家人精心烹饪,味道极佳。
餐桌上,大家的话题聊到了发展,谈到了老百姓的好日子。最激动的要数二哥了,他一脸自豪地说:“我们乡里头的人原来走的是烂泥路,吃水靠肩挑,煮饭烧柴火。不过现在好了,你们看看嘛,咱们农村的面貌变好了,一拧水龙头就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一扭灶上开关就燃起蓝色的天然气火焰,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公交车还开进了村里。”大哥接着说:“是呀,是呀,国家政策好哦!还有医疗保险,让我们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前些年我得了矽肺病,开始的时候很气馁,觉得生活无望,后来我们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我不但治好了病,还脱了贫。现在,我们家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一年有好几十万的收入,生活好着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都是喜悦,满脸都是幸福。“对啊,现在的中国确实让我们骄傲!高铁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嫦娥四号让中国人的嫦娥奔月故事更加美丽……”我补充道:“所以呀,只有国家富强了,社会和谐了,才有咱们老百姓今天的好生活。来来来,端起酒杯,我们一起祝福国家越来越好,一起祝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干杯!”
正月初三,魏家湾举办了庆新春坝坝宴。这一天,魏家湾的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
湾里一派喜气洋洋,树上挂着大红灯笼,老年秧歌队在池塘边的广场上表演节目,年轻的姑娘跳起了时尚的拉丁舞,吸引了许多人围观。
十二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大家纷纷入席。席间,大家彼此都很热情,握手再握手,问候再问候。他们中有的是我的长辈,有的是我儿时一起游戏的伙伴。在祝福声中,我喝下了家乡的亲情,体味到了家乡的甜蜜。
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和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服装学院和江苏科技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297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40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适合四月第一天发的说说(80句)
医生应聘自荐信大全五篇
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五篇】
大寒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要点
大寒节气的风俗活动及养生要点
圣诞节祝福语抖音最火100句
六一国际儿童节作文最新五篇
父爱的心血满分作文五篇
父爱优雅初中优秀作文五篇
父爱的财富高中作文五篇
浙江高考排名17863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39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1307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2375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北高考排名1566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267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31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57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要多少分河北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江西高考排名1637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2271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420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2281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和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浙江高考排名2506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62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687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05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中秋节制作月饼活动总结作文六篇
做中秋节月饼作文五篇
中秋节月饼的由来作文五篇
中秋节的月饼作文六篇
愉快的中秋节三年级作文六篇
小满节气有哪些传统食物
父母送给小朋友的儿童节祝福语
秋分节气的习俗及养生方法
厚重的中秋节满分作文五篇
腊八节的民俗活动及禁忌
适合母亲节发的祝福语句子最新
清明节七年级话题作文600字7篇
六一儿童节微信文案大全
小寒节气的传统食物和注意事项
冬至时节吃汤圆的由来及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