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插艾蒿的来历及作用

张东东老师

端午节插艾蒿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吃粽子、划龙舟,还有插艾蒿。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可去湿、止血、消炎,是非常重要的药材。可是,端午节这天,为何将艾蒿插在门上呢?这个习俗与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

黄巢出生于盐贩世家,家境富有。他从小能文善武,幻想称王称霸,建功立业。五岁时,他跟爷爷玩耍,以菊花为题,即兴赋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但是,黄巢长大后数次参加殿试,皆名落孙山。这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他写下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样是以菊花为题,同样抒发了抱负。

当时,朝廷腐败无能,加上全国各地遭遇灾情,人们颗粒无收,食不果腹,四处逃难。黄巢内心更加愤怒,举起了起义的大旗。他带领起义军辗转10多个省份,给唐王朝致命地打击。

可惜,黄巢并不像菊花那般高洁,他心里一不爽,便大开杀戒,制造屠城惨案。人们听到“黄巢”这名字,都胆战心惊。

有一年,黄巢挥军南下,碰到一些出城不久的百姓。其中,有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手上牵着4岁左右的男孩,而背上背着的孩子明显大一些,约莫7岁左右。“为何牵着小的,背着大的呢?”黄巢觉得很奇怪,忙叫士兵把妇女带过来问个究竟。

那妇女来到黄巢面前,连忙跪下央求,“如果大王要杀,就杀我和手里牵着的这个孩子吧,把背上的男孩给放了。”黄巢更加疑惑了,忙问:“这是何故?”妇女不慌不忙地回答:“牵着的孩子是我亲生的,背上背的是我的侄儿,他的父母死得早,我一定要好好保护他。”黄巢又问:“那你们为何逃出城?”妇女答道:“听说黄巢大军杀人如麻,我们不得不逃。”

黄巢毕竟从小受到传统教育,他为妇女的胆识与善良所感动,赶紧请妇人起来。他见到妇人背上还绑着几根植物,便问:“这是何物?”妇人回答:“黄蒿!”江南部分地区的人们把艾蒿称为“黄蒿”。

黄巢一听——黄好,心里大喜,“大吉大利啊!”他对妇人说:“你赶紧回城吧,城里比外面要安全。你把'黄好’插在门框上,我保证大军对你秋毫无犯!”随即,他对军队下了一道命令:“见门框插'黄好’有犯者,杀无赦!”

第二天,黄巢准备攻城,不料城门大开。探子来报,城内军队已连夜撤离,而老百姓的门上都插着“黄好”。黄巢有些诧异,率军入城后一看,果不其然,家家户户敞开大门,门框上都插有艾蒿。

原来,妇人一回城,便将门上插艾蒿的消息告诉城内老百姓。黄巢想到了妇人的良苦用心,而自己此次攻城不费吹灰之力,全靠“黄好”保佑,便实现了他秋毫不犯的承诺。黄巢稍微整顿了队伍,继续南下。

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门上插艾蒿可以辟邪消灾”这个消息传遍江南地区,越传越广,也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插艾草的作用

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节驱毒的另一种方法。在端午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光着脚踩踏青草,预防病痛,还要采集艾草,悬挂在门上,这样既能借艾草的香气辟毒,因为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除艾草之外,民间还有悬菖蒲的风俗,对于菖蒲的药用功能,道书中说菖蒲是“水草之精英”,并详细介绍了菖蒲的采摘、炮制、服食的方法。

艾叶是野菜,也是一味中药,南方人经常食用,而北方一般药用较多。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能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及腹痛,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具有很强的药用疗效,是一种妇科良药。

艾草,也有人管他叫做艾蒿,他与我们中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艾草是一种含有奇异香味的草类,对于驱除蚊虫有非常好的效果。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娱乐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艾草之所以叫“艾”,是从本义上生出来并命名的,加之具有仲夏驱蚊虫功效,又是时令植物,人们选择艾草在端午节插放就自然而然了。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端午节门前挂上艾叶,除了“辟邪”,更重要的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