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的来历及养生

孙小飞老师

白露节气的由来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养生

1、调理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3、增强体力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4、预防疾病

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了,此时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易发。养生专家提醒,白露前后要注意养生,不用整夜开空调睡觉,多吃些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

所谓“露”,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温度降低凝结成了水珠,形成了“露”,白露节气标志着天气开始转凉了。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白露过后,早晚温差更为明显,若不及时添加衣被,极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此时也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白露保养方法

1、睡觉注意保暖。秋天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应早卧早起。此时需要多注意温度变化。白露过后,一早一晚较凉,不宜再赤膊露体,容易受凉,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此时地面寒气较重,连地面水汽都能遇冷而凝结成小水珠,因此脚心也是比较容易遭到寒气侵犯的地方,应当穿袜子防寒。夜里睡觉时要关紧门窗,盖好被子。谨防着凉感冒。

2、保护肚脐。白露时节,要重点保护肚脐部位。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秋食早粥,调理脾胃。白露时节,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消化差的症状,抵抗力也有所下降。这个时节多吃点温热的、有补养作用的粥食,既能改善秋凉,又能防秋燥,对健康大有裨益。如银耳粥、莲米粥、芝麻粥、红枣粥、红薯粥、玉米粥等。故在此推荐红薯粥,《粥谱》说:“红薯粥,益气厚肠胃耐饥。”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本草纲目拾遗》

4、白露吃龙眼。“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盖荔枝性热,而龙眼性和平也。”——《本草纲目》在福州有着“白露必吃龙眼”的说法,寓意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功效,在这一天吃一颗龙眼相当于吃一只鸡那么补。当然没有这么神奇,但就龙眼本身,功效不但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还可改善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