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文《马说》原文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担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饲养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面对着马。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反问
邪:同“耶”,表示疑问。
其:恐怕,表揣测。
知:认识,识别。[5]
或:有时。
赏析: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作品评价
《马说》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付正义:《马说》的结构十分精巧。从正面提出问题。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
韩愈把人才喻为“千里马”,把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喻为伯乐,这种人才观念,在中国具有代表性。
拓展:
《马说》教案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见附录)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解题
请同学们看看标题,我们以前有学过与《马说》这个标题相类似的文章吗?(《爱莲说》、《师说》)。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
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
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
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4、全班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
3、派代表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足的地方,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
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哪一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2、小结
文章到最后,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
六、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九、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托伯乐
物千里马
寓食马者
意
河南高考排名180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918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2188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苏高考排名443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3902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63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马的课文教案内容
少年闰土的课文内容分析
antarctica课文翻译
冬至快乐的祝福语锦集34句
关于马的课文教案内容
少年闰土的课文内容分析
antarctica课文翻译
人教版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卡罗纳课文片断赏析
江西高考排名1323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和潍坊工商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新疆工程学院和河北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北京高考排名3674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530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307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2777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01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长沙理工大学要多少分四川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海口经济学院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湖南高考排名19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云南高考排名1879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097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江西高考排名1328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5895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26333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高考排名81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龙岩学院和山东建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四川高考排名2103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86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原文及知识点汇总
火烧云课文片断赏析
黄果树瀑布课文原文及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课文原文
假如没有灰尘课文原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相关内容
出师表高中课文翻译
匆匆这篇课文主要内容
羚羊木雕的初中课文主要内容
少年旅行队课文主要内容
地球爷爷的手课文内容
a dinner date课文翻译
dear laura课文翻译
报任安书课文翻译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复习题